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读史心得(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读史心得(随笔)


作者:刘明国 童生,878.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6发表时间:2021-08-19 11:12:46

弘扬陶母陶侃与陶潜
   夏日炎炎,乘早晨凉快,独坐窗下,翻看起了史书。对于曾经耳熟但不能详的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了去史海里搜寻探究的兴趣。这天,认真翻阅了晋书中例传四中记载的有关陶侃母子与他们的隔代人陶潜即陶渊明的故事。我之所以要将史书中记载的那些原汁原味的故事,用现代人的视角立场,眼光情趣包装一下或是装修一番端给世人直观瞧瞧引起品味,是因为首先我被深深感动而引发不少新的感觉。
   陶母
   陶母,系陶侃之母,娘家姓谌。原藉鄱阳即今安徽鄱阳,丈夫年轻时就死了,农桑之家家境贫寒,陶母为哺养教育儿女成人,一生勤劳节俭,善良贤慧,特别是深明大义,教子严格方面让人饮敬,实为今日为官者家属之模之镜。许多真实故事在《谌氏传》中都有详细生动记载,这里试举两例一说。
   在东晋元帝年间,陶母严格教育下的陶侃经自己勤奋努力,在朝庭有了功名,朝廷委他在寻阳做县吏,监管鱼梁。以意推之,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县上管理渔业和粮食方面的农业官员吧!陶侃是个孝子,在外为官,时刻记挂家中母亲。一次,他给母亲带回一缸鱼制食品享用,通常说,当母亲的应该高兴,夸赞儿子有心。可陶母接过后,不但没有吃那一缸鱼,还特意封存起来交给儿子并责备陶侃说:“你在外面当官吏,利用职务上的方便,把公家的东西拿回来送给我。这于我毫无益处,只会增加我的忧虑。这个故事在今天小学生的课本上都能读到,早有如孟母岳母之人格力量传流于世。感化过无数后人。但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陶母那正己律子,深明大义的思想行为又在多少做母亲的心中点燃了灿烂的思想火花呢?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的一天,恰逢鄱阳的孝廉(进入仕途的官名),叫范逵的路过陶侃家。因和陶侃是好朋友,便寄居下来。人酒醉饭饱可马无草料,大雪封山,一时难有办法。情意之下,陶母把垫在自己床上的一张新草席取了下来,她挡开阻拦,用锄刀锄碎交把客人喂马。此事令范逵好生感动说:“陶母真贤德之母也!”
   那天,范逵寄居朋友家发生的故事,他还只知其一——陶母锄席喂马一件事,他还不知隐在酒醉饭饱后面的故事,陶侃母子苦度光阴家中那有什么余钱剩米,对远到客人拿出什么像样东西来招待呢?也是情意之下,陶母事先剪掉长发去市上卖了钱换来酒肉,要是范逵这位孝廉,知道陶家招待他的酒饭是陶母这样换来的,还不知道会被感动成啥样了,在此情形下,换了任何投宿的客人,其当时内心的感动,不论身居何职都会要在这位母亲面前下跪叩首而谢的!
   为人母者,教子律己布贤能做到这步,确能高山仰止般令人起敬,我们作为中国人,常以拥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力量而骄傲自豪,那不是盲目的,从两千多年前的陶母身上的人格品行力量的垂范长存于后世,是可足见一斑的,今人做母亲者,应不故步自封,当有所发扬光大,方可笑慰先祖先贤,切不可九斤老大,一代不如一代!
   陶侃
   陶母之子——陶侃,为官在任期间,故事传于后世更多,这里也择其要而叙之。
   晋书有载:陶侃,学士行。原籍鄱阳,后迁居于庐江郡的寻阳,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其父死得早,家境贫寒,随善良贤德深明大义的母亲长大成人。
   在东西两晋战乱不止,干戈不休的年代。陶侃在母亲教养下勤耕苦读,在朝廷取得入仕资格。故年轻时当了寻阳县吏,即主管有关地方农业方面的官员——监管鱼梁之事。由于有业绩,经他的朋友范逵推荐,在庐江太守(一郡行政最高长官)处当了督邮(重要属吏,可代太定巡视县乡兼司狱讼),领枞阳令(县令),后又任伏波将军孙秀的舍人(位权都重的文官)和武冈令(县令),晋臣刘弘任荆州刺史(郡守之上的军政官员)时,陶侃被聘为南蛮长史(掌一郡兵马的官)。在讨伐襄阳张昌时大获全胜。陶侃因军功显著封了东乡侯。这些都是古代官员职衔的称谓,无须深究,如我们今天叫的科长局长县长市长省长之类差不多;在军队,则如同称呼不同级别的军职。
   此后,陶侃的军事才能大得张显。所领军克敌,攻则必胜,朝廷提升他为江夏太守,即今武汉地区,并加鹰扬将军称号。陶侃所以攻无不克,是他领军有方。书中记载,在他从属刘弘平定陈敏之乱中,几乎所攻必克,是因行军纪律严明,所有缴获一律分赏士卒,自己决不占一分一厘的便宜。古之岳家军戚家军,于国功大,为民拥戴,也莫不是遵循治军严明,赏罚分明,将帅垂范这条领导之法,人民军队所以能成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克敌之师也无不是在得其真传中而不断创新,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党代表制度等等。如今,因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社会,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腐败之风横吹官场肆虐,对照古贤之德,有的人是应该汗颜心愧的,若还吹进了军阶,那便是应值得大大警惕的。
   话回开篇。元帝司马睿在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后,陶侃因忠心耿耿于朝廷,勤勤效命于百姓,升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后因不断为王朝建功立业,官至太尉,封长沙郡公等职,这是很显赫耀眼的职衔了,太尉可是军中最高的统帅了。陶侃的一生,大部分在戎马军旅中度过,前后共41年。史料记载他的政绩是:“在他任职期间,自南陵一直到白帝城,数千里范围内,社会秩序良好,路不拾遗。他精明而善于决断,雄勇而富于智谋,作风踏实而正气凛然。这样的政绩实为今天为政一方的不少当权者所缺,当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让老百姓不是在为官者的许诺誓言声中,而是在实实在在的政绩里,过上真正小康和谐幸福的太平日子。
   凡为官者,如何对待晚节又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些人为官数年,从政绩到民声一直都有好的口碑,可到晚年保不住自己的晚节,将生命之船翻在金钱美色物欲里,令人扼腕。近二千多年前的陶公,为官一生,可见,陶侃去世前一年,他病重了,决心非走回到封地长沙不可了,便对所有军需物资武器辎重牛马舰船全部造册登记,封存仓库,亲自上锁,然后一一点交给来接替他的人。他还风趣的对接送他的人说:“我这个老头子能够这样轻松自在地离开这个地方,都多亏有了诸位帮忙啊!”这样传为美谈的事,还有在陶侃已经病得很重时所记录的另件事。他主动上表请求辞去职位,派左长史(身边威权重的军职副官)把朝廷先后赐给他的节麾、幢曲盖、侍中貂蝉太尉印章和刺史印信等,全部送往朝廷。军政后事则放心托付给他考察过的信得过的右司马王愆期。交待不久,便在坐船回长沙的途中去世了。享年76岁。当朝尚书梅陶评价他说,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是这等古之勤政为民之清官好是令人饮佩,也好是难能可贵。也大可值得亮一亮今日官场中风景的反差,消一消百姓心中的怨气。
   陶侃给时人留下的几则故事
   1. 陶侃惜分阴。
   人们都知道夏禹惜时阴,陶侃惜分阴的古训。但此从何说起呢?原来陶侃因天赋聪敏办事认真诚恳,整日正襟默坐,毫无急躁慌乱情志!千头万绪诸多事务,则无一遗漏。往来信扎,大多是他亲手书写,每天还有许多来访客人,也都是亲自接见。部属,朋友或客人亲属便不太理解。陶公如此大才能干,何必事必躬亲,这样忙呢?陶侃便会常对发问者笑着解释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我们这些永远赶不上大禹的普通人,应当爱惜每一分光阴才对。倘若一心只知追求安逸享乐,以酒自醉,荒废了事业,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声名不传于后代,岂不是自己抛弃自己吗?”问者大受教益,更加敬服陶公。这也让我想起有人赞鲁迅是天才时,先生幽默的回答:“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做学问上的。”古今这些惜时如金的受人敬重的流芳千古的先贤们,都是十分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事业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温故而知新省今,陶侃这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创造现代物质文化生活,早日复兴中华,不是仍如明镜般照人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更是伟人教我们投掷到光阴时空中的钢载!
   2. 陶侃田园。
   在晋代,士大夫们有一种极不好的习气。即以不务实际崇尚清谈,嬉戏饮酒、赌博为乐事。陶侃对这种坏习气深恶痛绝。在他的参佐人员中,如果有谁因这种坏毛病误了公事,他会严加惩罚。他不止一次的命人把他们的饮酒器皿和赌博用具扔到江里去。有次对几个累教不改者甚至抽着鞭子告诫说:“像赌博这种游戏是牧猎奴才喜欢的。”《老庄》的那一套玄而又玄的理论,浮华而不着边际,对于匡教当前的国难民困,能有什么补益?正人君子应当以自身的正派作风在群众中树立威信。难道只有放荡不羁,凡事都随随便便,才算是宽宏豁达吗?
   陶公在两仟年前这一批评坏的世风,匡扶社会正气的教诲,对我们今天整肃吏治,澄清社会上的贪赌等腐败风气仍很针对,仍是值得高悬头上长鸣的警钟。
   对于陶侃尊重劳动人民与愤恨无视他人劳动成果者的相关人和事。例传中有这样的故事记载。一天,陶侃因公外出,路上偶见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尚未熟透的稻穗。陶侃便停下问他:“你想拿它作什么用途呀?”那人说:“没有什么用途,我是从田边经过,顺手拔下来的。”一付无所谓的态度。陶公一听大怒了说:“好呀,你自己没有花力气种田却要闹着玩,糟蹋别人家里的稻禾。”当即命身边随从给那人抽了一顿鞭子。这件事颇是教育了被罚者与周围的人。陶侃真是老百姓的父母官,是这样的尊重劳动,爱护粮食,体恤劳动人民,是这样地痛恨坏人坏事与一切不法之徒。因此,在他的管辖之内,才会出现努力发展生产,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间颇为富庶的昇平景象。
   陶侃除了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政绩卓出外,对勤俭行政,节约办事方面也是为人夸赞的。他特爱惜资财反对浪费。比如造船剩下的锯末和竹头,他也不让丢掉,有人想不通说陶公担当大事之人怎么拘泥小节。陶侃便说:“寸未寸用,到关键时它们都能派上大用场的。果然,那年桓温出兵伐蜀,再造战船时,把上次造船剩下的锯未竹头劈成竹钉和小件,都用到新造的战船上了。于是,人们又都佩服不己,陶公心细,先见之明也。
   3. 连几棵树苗都不放过
   国家无战事时,陶侃很注意部队的整顿和养精畜锐,注意部队环境的改善,也就是营房的建设,如绿化。有一年的春天,陶侃号召各营官兵在营房周围植树。他分配了任务,并亲自驱车赶往各营检查落实情况。他这时已官拜武昌太守。
   当他驱车路过都尉夏施家门前时,见一些新的柳树苗栽种到了他自家门前。他立即命令停车,质问夏施说:“这些柳树本来是栽种在武昌西门前的,你怎么又把它们偷来栽到这里啦!”夏施见上司揭了老底,只好惶恐认罪。像陶侃这样一位当时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事必躬亲,心细如发,连几株柳树苗从甲地移载到乙地的不合规矩,都能被他识别出来。可见他平日在处理军政要务中事必躬亲,心细如发到什么程度!一个领导者处理细节问题的态度风格,是足可看出他统览全局运筹帷幄的匠心的!
   4. 酒,决不多喝一口
   陶侃坐镇武昌时,身边的著名人士不少。当时,人们都把武昌看作是聚集人才的地方。陶侃公余之暇,也常和天下名士饮酒集会,但他喝酒从来是有限度的,决不多喝一口。有时,限额已到,余兴未尽,也作罢!名士殷浩等人劝他再饮几杯。陶侃一边领了盛情,一边便不胜悲伤感叹起来告诉大家说:“我年轻时曾因喝酒醉酒而犯有过失,父母给我定了个喝酒的限度,如今双亲都早已亡故了,我怎么能忘记他们的教导呢?”
   日常生活中,这么随便和小的一件事情,足见陶公为人表率律己之严了。这样如喝酒抽烟饮茶这类的事,在许多今人看来,实在拿不到台面上来说,广告词里说,男人喜欢一种酒不需要什么理由么?那在当时,多数人也定不以为然,还认为陶侃为人有些痴,有些过于懂小的。但就是陶侃这种遇事不论大小,时刻不忘严以律己,进退有法,注重于细微处塑造自己公正形象的做人章法,成了师法后人的榜样。但愿今天那些喜慷公家之慨,一上桌要见茅台五粮液才气派,不喝过铭钉大酒翻肠倒肚不下场的当今的“士达夫”们,权贵们,能被陶公的放彩形象照得汗颜而脸红而有所收敛吧!
   陶潜
   陶潜——名渊明,是《五柳先生传》与《桃花源记》的作者,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他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经典,他的田园诗歌,一直广为世代传颂。他是傲骨铮铮的奇男子,他是才华横溢的伟丈夫。后世难有济也。
   陶潜的聪明机敏豁达傲世不攀权贵,塑其源,有他遗传基因一面。他是陶侃的曾孙。字元亮,庐江寻阳人,他在自己的《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陶潜家其时已清贫,生活过得苦。他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因为家境贫困,父母年老时,他一度到州里去任过祭酒的小官,但他实在不适应官宦生活,不久便离职回家了。后来又当过镇军建威参军,并委派为彭泽令(县官),因他不似他的老祖宗陶侃,生活中能严以约束自己,不轻看小节。他陶潜不行,生性好酒还无度。那年,到彭泽上任后,让所有的公田都种上能酿酒的高粱。妻子劝他除了喝酒还吃饭呀!这才把田分一半出来种稻子。整天诗酒同行的陶潜不在乎县令这个小小的芝麻官,就像三国时的庞士元瞧不起刘备让他做当年的耒阳的县令一样,是大材小用,把高射炮打蚊子干什么呀,朝廷太屈才了。由于他持才傲世,身上没有那只想趋炎附势往上爬的人的媚骨,便从来不肯去讨好巴结上级。上级待他也就另眼看之,陶潜从无所谓。有次,郡里有名督邮的官来到彭泽县检查工作。陶潜手下的官吏提醒说:“按照惯例礼节,县令必须衣帽整齐,系上腰带,按下级见上级的礼节前往谒见督邮。陶潜听说也没生气,只是听后不胜感慨叹息说“难道为了这五斗米的俸禄,我就非得低头哈腰小心翼翼地去侍候乡里小人不可吗?”由于心情不畅,看不惯官场上那套虚伪的礼节,不肯去低头哈腰巴结他人,于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他自动交还县令印鉴,解除职务回到乡下去了,也就在这时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辞》。他认为出来做官是“实迷途其未远”,自动离职是“觉今是而非。”既然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那就还我身心自由,后来的李白诗仙也可能受了这位傲骨高才先生的影响,把侍奉权贵当作使他不得开心颜的事对待,反过来说,若‘善为乎清清政理之’持才傲世先生也许就改了人品德行了,就愿与时俱进为民做官了。那他也就不是陶渊明了!
   陶潜生活在晋宋政权之交,困极不满士族地主黑暗的腐朽,辞官回家后,朝廷又再召应职,他均没接受。之后,一直隐居南山种豆耕耘,闲散乡中,以诗酒文章为乐,以交脱俗之友为荣。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流传于今世的不朽田园诗歌,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是中华文化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当时的著名人士包括刺史因慕他的八斗之才,云天气节,仍去上门拜访他。如刺史王弘就曾专门去庐山的山道旁侦察等他经过会面。
   陶潜心志如此,情怀浪漫。虽不及他的曾祖陶侃一生高风亮节功勋显著,居庙堂之上属国家社稷之臣,却也是一名风骨炯异诗酒齐名个性独特的千古风流名士。《容斋随笔》作者洪迈先生赞曰:“万古陶渊明”。
  
   刘明国
  

共 60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修身,读史可以鉴今,读史才能创作出意蕴雄厚的文学作品。刘明国老师看来也是一位喜欢研究历史的作家。本从以《晋书》记载的陶侃母子和陶渊明的故事为例,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陶母“一生勤劳节俭,善良贤慧,特别是深明大义,教子严格方面让人饮敬”。这影响了儿子陶侃,因此陶侃成为为官者的楷模。陶母锄席喂马、卖发待客等做法,深深地影响了陶侃,待人接物,看似事小,其实皆关系到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作风。陶侃领军“军纪律严明,所有缴获一律分赏士卒,自己决不占一分一厘的便宜”“所有缴获一律分赏士卒,自己决不占一分一厘的便宜。”保持晚节“到晚年自足满足,决不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勾当。决不错打算盘在生命的夕阳里趁权势倾朝还大捞一把”“憎恨赌博和无视他人劳动者”酒“不多喝一口”应该说,这都与其母对他的影响有关。至于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与菊为伴。其为人更是历代正直文人的楷模。 刘老师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很清楚,就是希望当今的为官者学习古代贤者。但对于已经被污泥染黑到骨头的贪官,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佳作,推荐阅读。(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8-19 11:15:57
  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读史心得,推荐阅读。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8-19 12:07:56
  “万古陶渊明”。困极不满士族地主黑暗的腐朽,辞官回家后,朝廷又再召应职,他均没接受。看不惯官场上那套虚伪的礼节,不肯去低头哈腰巴结他人,喜欢陶渊明的性格!好文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刘明国        2021-08-19 13:19:37
  深谢二位大佬的阅读与点评。陶渊明这个声望超出他先人更文坛独赢做人独卓的今古罕见的历史人物,我们今人不得不对他高山仰止。
   万古陶渊明他永遠是所有正直文人的镜子楷模
4 楼        文友:刘明国        2021-08-19 13:27:06
  黄老的“五“字杂感我拜读了。不花功天,仓库货不足,是不能赢得更多眼球市场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