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窗外有风景(散文)
一
居于室内,窗是一个载体,把人与外界连通。当然门是可以通向外界的,但必须走出去。而有了窗,人坐于室内,便可看到花红柳绿,感受世间百态。窗,对一间房而言,不可或缺,赋予房间以神韵和风采。
房间一般而言都有窗,也有无窗的。
我曾经就居于一间无窗的房达致数年。那是刚和先生结婚时,先生因投资亏损,我们变得囊中羞涩,为了赚钱,决定开店做生意。店开在城乡结合部,附近有工厂,也有很多民居,还算热闹。为了省钱,也为了方便,我们就住在店的楼上,楼上很简陋,一半是仓库,一半用木板隔成一间简陋的厨房和三间小小的房。我们也没打算装修,就凑合住着。三间房一间挨着马路,噪音和灰尘都很大,即便晚上关窗,也吵得让人无法入睡;一间靠着小区的车库,浓浓的汽油味和油烟味从窗的缝隙放肆地钻入,很熏人,最终选择住在中间那间无窗的房。
那是一间看不到阳光、星光、月光的房,如一个黑洞,与世隔绝,带着沉闷的气息,让人压抑;且小得可怜,放了一张床和桌子,人在房间就转不开身。好在安静,关上门,自成天地,可给晚上一个安稳的睡眠。我白天甚少待在房里,只是偶尔会坐在房里写写小文,图个清静。面对四堵威风凛凛的墙壁,视线没了去处,思维与意念总来得不够畅快,以致那些年写出来的东西张牙舞爪,如今再去看惨不忍睹。
晚上回房,心里老觉得塞了一把稻草,乱糟糟。清晨醒来四周一片漆黑,总以为天还没亮。我做梦都想搬出那间房,尽管与它相处时间不短,对它竟无法爱上。那几年,它如一个无形的枷锁,禁锢了我的美好想象,扼杀了我的诗意情怀。那时才明白,没有丰厚的物质做土壤,精神的花朵就难以依附,唯有等待黯然凋零的命运。
几年后手里总算有了点积蓄,终于可以买房了,心情大好。我渴望拥有一间看得到风景的房,甚至异想天开,盼着窗外有绝世美景。春天,能看到桃花灼灼、梨花似雪;杨柳如烟如雾,在春风里摇曳;秋天,有漫山遍野的红叶在窗外如火似的燃烧;有一池湖水,当秋风吹来,满湖涟漪如裙的褶皱……想着想着,心神荡漾,嘴角露出甜甜一笑。
二
但这注定是一个天真而可爱的梦想。梦想很瑰丽,现实很凌厉。且不说拥有如此美景的房子在厦门难觅,即便有,也不是我辈所能承受。在厦门岛内,但凡能看海、看山、看公园的房子,价格一律贵得高不可攀,我只有深深仰望的资格。
看房看得眼花缭乱,腰酸背痛,最终选择买在岛外的集美新城。房子四周无山、无水、无园,桃花、梨花、杨柳皆杳无踪迹,只有高楼林立,像傲娇的城堡威严高耸,以非凡的气势俯视芸芸众生;车流汹涌如潮,声音比一百支交响乐队更震撼人心,看上它只为价格便宜,离岛内也近,别无选择。
搬进新房,喜忧参半。当时买的时候看的是样板房,售房小姐把它夸得像朵花,直到房子到手,才发现这套房子客厅、厨房、餐厅的光线都很暗,令人怅然。好在次卧的光线明亮,可看中庭。中庭虽小,景致倒也不坏,有数棵枝繁叶茂的树,几株还算耐看的花,尤其有一株桂花树,到了秋天,香气醉人。如果住在矮层,如此景致倒也悦目。遗憾的是我家在十五楼,只能目睹一片模糊的绿意,看不甚清楚,也看得累。能清楚看到的唯有对面的一栋栋高楼,毫无柔情,与美无关,它们以严肃的面目在嘲讽我,很不客气地遮挡了我的视线。如果谁能把这些钢筋水泥的建筑当成风景,那他必有神的思维、佛的心境,反正我不能。唯一的风景,就是头顶一片狭小的天空,还需把脖子扭酸,才能看到。虽然窗外的景致与梦想隔了天涯海角的距离,但好歹视野开阔,呼吸变得顺畅,比之前的黑洞,有了质的飞跃。为此,我还是不乏欢喜。
其实城市里的房子多是如此,窗外看到的不是人家的墙壁和窗,就是马路。最扫兴地莫过于窗对着人家的窗,且相隔甚近,白天也需把窗帘遮得严实,以防被人窥了隐私。窗外有风景,对大多数在城市打拼的人们而言,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
三
面对窗外逼仄的空间和视野,于是对去婆婆家充满期待。
婆婆家在漳州的一个小镇上。在城市生活久了,偶尔过一下小镇生活很美妙,迷恋小镇那种悠闲安逸的生活氛围。
在小镇我们有独立的住房,所以不必和公婆同住。房子周围环境也不尽人意,挨着菜市场,菜市场由四排两层的筒子楼围成,凡是和厨房、嘴巴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可以在菜市场找到。我们住的房子对着菜市场的后门,相隔一条不到30米的过道,上午略显嘈杂,会飘来隐隐的鱼腥味。不过离菜市场近也有好处,买菜方便,不惧刮风下雨。
每次回小镇,坐于三楼次卧的窗前成了我最大的乐趣。上午的时候,我爱倚在窗边观看楼下买菜的人们。来买菜的人有开车的、骑摩托车的,也有骑自行车或步行的,从中可窥见到小镇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这点发现让我觉得有趣。
开车而来的有的住在小镇周边的村庄,也有住在镇上的。小镇离厦门很近,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小镇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小镇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近几年有车族越来越多,大街小巷的两边到处停满了车,让小镇有了一点城市化的气息。更多的人是骑摩托车而来。摩托车是小镇人出门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小镇人不喜步行,爱以摩托车代步,哪怕路程短,也非骑摩托车不可,因为快速、方便,所以小镇几乎家家都备有一辆摩托车。以致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摩托车多如牛毛,来去如风,掌控着小镇的角角落落。所以这几年回小镇,我越来越不爱逛街,街上没有人行道,两侧又被摩托车、小车和各式小摊占据,走起来不太方便。何况小镇人步行的少,走在路上总有另类之嫌,多数时间我更愿坐于窗下翻翻书,看看景,最多在傍晚去河边走走,虽然到河边很近,还非得坐车才肯去,看来我也入乡随俗了。
四
除了爱观察买菜人的交通工具,我还会注意到他们的表情。他们表情各异,或笑容满面,或神态悠闲,也有愁容不展的,刻着他们生活的状态。我还喜欢看他们手里买的菜,菜是饮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代表着各人的生活品质、经济能力,还设及个人喜好。我爱所有的菜,它们散发着最温暖的烟火气息。哪怕是一把绿叶蔬菜、一块豆腐、几根小葱,我觉得都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在我眼里,它们不仅仅是菜,而是维持生命的养料,滋养人的身体,也滋养人的精神。我一点也不排斥菜市场的喧闹气息,甚至倾心,觉得它们无限地贴近生活。来来往往的买菜人虽非什么美景,却比城市的车流和高楼更为迷人,那是最接地气的风景,我沉浸其间。
过了中午,几乎无人来菜市场买菜,周围顿时安静。下午我便专注于窗外的景致。窗外那排二层楼的房让我看不腻,房子铺的是红色的瓦,外墙为淡黄色,让房子逃离灰头土脸的痕迹。因我在三楼,于是有了俯视的优势。俯视比仰视更为舒畅,能滋生人的优越感,我喜欢这种感觉。有时我会长久地凝视那些红瓦,仿佛在凝视一幅绚丽的画、一部精彩的影视剧。对瓦有一种亲切的情愫,大概源于从小于瓦房下长大的缘故。那些瓦的色泽,接近于一种铁锈红,明媚,生动,给小镇注入了一股生机和活力。一片片瓦,错落有致,整齐有序,覆盖于屋顶之上,也覆盖了一个人的一生,见证了无数人的命运,别轻视了这些瓦。
远处的山在屋顶上露出朦胧的剪影,宛如画家用炭笔轻轻勾勒的线条,婉约,细腻。眼前的一大片天空,让我觉得奢侈,思绪轻易就抵达到远方,穿越古今;灵魂会快乐地飞起,飞过千山万水,乐不思蜀。那个时刻,我愿时光静止。
很多年,回小镇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小镇少了一点昔年的那份宁静,但窗外的屋顶、远山与天空,始终以一种优美而静默的姿态吸引我。能在窗外看到如此景致,我已欣慰。人到中年,对生活已没有当初那种奢华的梦想。所谓知足常乐,言浅意深,谁能参悟一二,也算活得通透了。但有时我还是不知足,老盼着窗外有两棵四季青绿的树,有茂密的树叶触及窗前,有鸟儿在树上鸣叫,出来进去,满目的绿意,坐于窗前,仿佛春光长驻,那是怎样的享受和情调。
2021年8月20日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