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样式雷故里感怀(散文)
无论何时去北京,都想去天安门,抚摸祖国的心脏。当然,如果可以,也想去故宫感受殿宇恢宏与金碧辉煌,去颐和园欣赏山水旖旎和云外天香,去圆明园凭吊曾经这中西合璧的园林隗宝,去气势恢弘的天坛聆听那绝妙的回音……这些美轮美奂的皇家琼楼玉宇,总是令人惊叹不已。它们是中华民族展示给世界的辉煌文明,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
细细品味它们的雕梁画栋和精雕细刻,明显能感受到其中散发着江南精巧雅致的韵味。是的,回放这些古建筑建造或修复的历史影像,那伏案设计和忙碌奔波的身影中,有一个南方的家族,十分显耀,这就是江西永修的“样式雷”,一个工匠世家。
好奇心就像加满油的车,一打着就能把人驱动到梦想的地方。为探究竟,我被好奇心驱使,在初夏的一天,来到赣北的梅棠镇,寻访“样式雷”故里。
这一带是九岭山脉的东侧余脉,似九岭抖开的裙摆,零星点缀着一些不高的山丘。和这些不高的小山相伴的,是一个个村庄,它们也其貌不扬,似是着意般配山的小势,自然谐和。
亿万年的风,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吹拂。亿万年的山,披着一年一新的绿装。乡道在丘陵间蜿蜒北上,从镇街走四五公里,巨大的树木截面式的圆形村牌闯入眼帘,十分醒目,自豪地告诉你这是“畲乡样式雷故里”。牌后的雷家村,娴静地卧在高不过几十米的北山之南,似一位经历了风霜的老者,既有风撩霜染的沧桑,又有被山拱着、绿裹着的清新、宁静和娴美。
村前长条形的池塘,在蓝天的映衬下,如大姑娘般娇姿美态,漾着粼粼柔波,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周围平整的田地,翻耕出一块块的黑黝,这是一代代村人的温饱。村后的山脚下,是村子天然的繁茂,数株高拔的樟树,郁郁葱葱,有的年轮只有一两百圈,有的八九百。树底下有一株枯死多年,只剩下两三米高根兜的,村民还不忍将它刨根而去。我寻思着这于心不忍,是树与人之间,有难舍的情牵?
这些簇拥在村后的樟树,也是个家族吧?应该是的。在我们这个地方,树运和村运,是被寄予相关性的,尤其是樟树与人。江西的每个传统村落,基本上都有至少一株大樟树,村人把自己的希冀赋予樟树,樟树的高俊挺拔,就是村子的显赫声名;樟树的枝繁叶茂,就是村子的人丁兴旺。大樟树,在村民心中是有灵性的。
雷家村的樟树中,还有一对夫妻树,被寓意了一个人与仙的爱情传说。它们树龄都近三百年,根系虬蟠错结,枝叶交错拥挽,似一对亲密依偎、不离不弃的夫妻。这显然是人们寄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美好愿望,但我宁愿相信,它们是一对真夫妻,而且那株年轻的后生,就是它们爱情的结晶。
毫无疑问,这个樟树家族,和村庄、和村人是融为一体的。但樟树更像是村里的长者,伟岸挺拔威严,绿意是它们的慈祥,浓荫是它们的福佑,沙沙的风叶声,是它们对村人絮絮叨叨的慰语,真是“碧叶风来别有情”。所以,对这个村庄的拜访,对这个村庄曾经辉耀历史的崇仰,应该怀着崇敬的心,先拜见它们,因为樟树是会记事的。
樟树默默守护,清晰记得村子一代一代人的繁衍。那新婚燕尔的唢呐锣鼓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象征家族传承的呱呱坠地和婴儿啼哭声,那一代代老宅的朽毁与新房的接替,那这家那户迁进迁出的的衍变,老樟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雷家村现今不仅住着雷姓人家,还有邹、吴、汪等,他们是如何如此乐融融的,老樟树都知道。
樟树蓬蓬婆娑,见证了村子几百年沧桑变化中的喜乐。那三月三,村人身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祭祖拜神和吃乌米饭,热闹非凡;那新春佳节时的打黑猩表演,再现了祖先勇敢无畏、前仆后继征服“怪狮精”的壮举;还有男人们打糍粑的“咚咚咚”声、女人们纺线织秀带的“叽纽叽纽”声,老樟树都反反复复地见证、耳闻,并把这些记忆化为自己枝叶曼妙摇曳的欢乐。畲族,这个善于刀耕火耘的民族,是何时定居于此,老樟树应该知道。也许是时光的淡化,平时若不注意,是看不出这里与汉族村的不同,只有那些老房子的窗户四周绘的蓝色云纹,标记着其民族性。
樟树欣欣荣荣,一脸喜气洋洋的情态,它们挺拔圆阔的躯干上,洋溢着自豪与骄傲。是“样式雷”的美名,让这个小村有如此骄傲的心情,这段延续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史话,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段传奇。
老樟树记得,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村里木匠家又一个新生命在阵痛中诞生了。童年时,他与小伙伴们在村巷里、在樟树下嬉戏玩耍。少年时,他也天真烂漫,老樟树应该见证了他“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并开始学习祖传的木工技艺。在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他跟着父亲依依不舍离开了这块留下美好记忆的土地,举家到金陵(现南京)谋生。后来朝代换了,新的大清王朝在江山稳定后,大兴土木,招募工匠。他凭出色的手艺,应招入样式房,从事皇家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这个从畲族小山村走出去,并开创“样式雷”历史的人,就是雷发达。
“样式雷”是一个家族,是曾经在清朝宫廷负责建筑设计的样式房里,雷氏十余人的总称。他们连续八代先后任样式房掌案,相当于现在的总设计师。这个家族的显赫,写在“一家样式雷,半部建筑史”的赞誉中。这个家族的荣耀,彰显在中国皇家建筑中的“一坛”、“二宫”、“二陵”、“三山”、“三海”、“五园”,这些中国古代留下的稀世建筑遗产,都凝聚了这个家族的智慧。“样式雷图档”,还入选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老樟树应该没有料到,那个当年脉脉含情、恋恋难舍的少年及其后人,能够创造如此光宗耀祖的伟绩。尽管,他没再归来,但把对家乡的眷恋,化为追求卓越的动力。当然,他也几次汇款回乡,用一栋建筑,表达对家乡的感念。
历史的脚步,风尘仆仆,时光掩盖和抹去了许许多多的过往。庆幸这栋房子,几经翻修,遮阳挡雨了雷家数代人,今天仍然以青砖黛瓦老宅院的姿态,矗立在老樟树的绿冠旁。
如今,为传承“样式雷”文化,这栋老宅被定为文保单位,门口立着“新庄雷氏祖屋”的石牌。老宅墙根四周铺的旧石板,都爬满了青苔。门是青石条的框架,走进去,里面昏暗清幽。这座两进两天井的四水归堂式古建筑,四角的马头墙屋脊,均呈“品”字形,内部是木柱木梁木板,梁柱简朴毫无雕饰,房门房板和阁楼的护栏,却都是精巧的格条配上细腻的板刻,花草鸟兽,寓意富贵福寿。厅堂里简单的布展,从“样式雷”的故事传说,到八代“样式雷”人物和他们设计的作品,简明扼要,老宅成了展示“样式雷”历史与精神的小小阵地。
跟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比,雷氏祖屋无疑是个简朴的陋室,但谁人敢小瞧它?这悬殊与反差,倒是让人有更大的遐想空间。当我凝视着村前小广场上雷发达的汉白塑像时,脑海中一幕幕影像的,却是千里之外,一栋栋、一座座的富丽堂皇。
以小见大。我到雷家村小览,还是感受到了“样式雷”代代相承的执着,体会到了“样式雷”舍我其谁的气概,见识到了“样式雷”诚德家风的不坠,尤其“样式雷”娴熟精妙技术的背后,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你一定和我同感,在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时代,“样式雷”的工匠精神,是一笔多么宝贵的遗产。
北山上的翠竹,摇曳着清风。“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唐·李建勋《竹》)离开雷家村,我也是心有依依。我想坦诚地告诉老樟树:你那更加胸挺、自豪的样子,我是信服的。
风中求静老师是江西人,真好。你们江西出了雷氏家族八代的皇家宫殿陵园的古建筑大师,存留下大量的样式雷图档和烫样是无价之宝。雷氏家族这样的奇迹是雷氏家族的骄傲,也是江西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