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日新月异的风景(散文)
在我的眼中,公交站点也是泰安城里的一道风景。如果说那些不断拓宽的道路是泰安城的一道风景线,那么,那些分布在道路两侧的公交站点就是镶嵌在道路上的楼台亭阁,是最为精致的风景。
自从搬到新居后,我便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从社区前乘车,到石腊桥头公交站牌结束,公交车沿途要经过小辛庄、黄草岭、大官庄、天庭乐园(大辛庄)四个村的公交站点,司机师傅都尽职尽责,停车开车,井然有序。但这几个公交站几乎没有一个人下车或上车。后续的公交站一直延续到市区,都有人上上下下,公交车越是离市区近,上下车的人就越多。
有人上下车的公交站是正常的,没有人上下车的公交站对于初次坐车的外地人来说,就觉得好奇和不可思议。
现在看来,四个几乎没有上下车旅客的公交站点看起来“形同虚设”,这一现象的背后,所体现的却是当地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思考和准备。
怎么讲呢?
我想到这条东岳大街前世今生的故事。
一
1984年以前。
这条路还没有命名为东岳大街,而是一条由泰安县城通往济南省府的省级公路。是属于省级公路的界首至泰安段,这段路是尘土飞扬的土路。当时的公路是顺地势而建的,平路很少,这条公路几乎就是由一个个极不平坦的上下坡连接而成,据说,乘车就像坐船,摇摇晃晃,晕车的人是不敢贸然乘车的。
这条路段两侧分布着县城下属一个公社的十几个村庄,由西向东依次有石腊、小辛庄、黄草岭、大辛庄、大官庄、小官庄、董家庄、常家庄、杜家庄、枣行、王庄、御碑楼等村庄。我的老家就是小辛庄,紧邻石腊,属于泰安地区的最西北边,与省府济南长清最南端的界首村只有几里之遥。界首每五天一个大集,周围几个村子里的人赶集必经此路,那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自行车不是很普及,大都徒步去赶集,需要走大半个小时的路程。走在时间小路上有时候是一种情调,可老是晃悠在这样的小路上,是受罪,村民中也有人期盼着可以走上康庄大道,但都是笑话,谁也没当回事。
计划经济年代,村民以生产队为单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平日里的油盐酱醋茶的日用品,都依靠村里的代销店,但生活物资经常匮乏,村民们为了生活,只能去三十多里地的县城买点。去县城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这段通往县城的省级公路。徒步去一趟县城,需要起个大早赶路,等从县城购物回来已是日落西山的时候了。
逢年过节是乡里人进城最多的时候,买过节用的紧缺物品就要去城里。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城里酒厂换十几斤不等的白酒,那时通行的是用地瓜干兑换白酒。有一年,十几岁的我跟着父亲第一次进城换酒,父亲用扁担挑着七八十斤重的地瓜干,我用柳条篮子挎着能装十来斤的空酒瓶子,天不亮就从家里往城里赶,那可真叫个山高路长啊!走几里路就要停下来歇歇,虽说走的是公路,路却一眼望不到头,除了上坡就是下坡,这条路仿佛就是一条波浪式的曲线,徒步走在这条曲线上,可谓是受尽了一路颠簸的辛苦。等从县城换酒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了,浑身酸疼不说,两只脚全都磨起了水泡。
八一年考入县城中学,每周都要回家自带干粮,这条凹凸不平的省级公路,让我走了三个春秋冬夏。这条路也让我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
有谁想到要改变这条路呢?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连这样的思考和发问,那时的我们都不曾有过啊。
现在想来,我最喜欢八十年代的一个口号:想致富先修路。我觉得,日子要过得好,那也得先修路。这是一个真理,我深有体会,更是赞成。
二
1984年以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序幕。作为泰山脚下的县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了打造旅游城市了。
1983年我从县城中学考入省城院校读书,1984年暑假回家去县城参加同学聚会,发现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最大的变化就是省级公路王庄(石化宾馆)御碑楼段开始升级改造。这条路已与县城原先的仓库路、校场西街、校场东街、圣泉街、大关街拓宽衔接。这是泰山人对外开放的一张耀眼夺目的名片,是一条笑迎天下客的阳光大道。
那个夏日,是我心情最好的。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我曾经在这条刚刚修好的路上来回地走,确切地说,是炫耀,这种炫耀更多的是我对家乡变化的满意和自豪。因为我考上学并非什么大事了,周围的人们都知道了,我就是想在这条路上放下快乐的心情。
在随后的几年里,省级公路又由王庄段拓宽至界首。历史上最先开通的是王庄到青年路一段就是东岳大街;青年路口到虎山路口一段叫做升平大街;虎山路口到小井转盘一段叫迎暄大街;石化宾馆到界首一段叫迎宾大道。之所以出现一条大街四个名字的原因,是历史上东岳大街是从中间向两头扩建的,每扩建一段就添加一个新的名字。东岳大街初建时,双向只有两个车道。
1985年区划,泰安升级为泰安市,泰安县划为泰山区和岱岳区。这年我毕业来到中学母校的泰山区工作。1990年以后,泰安市委市政府加大力度,对东岳大街进行再扩建,由原先双向两车道,扩建成双向四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设置绿化带。
东岳大街的升级改造,给沿途百姓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极大便利。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徒步、自行车、拖拉机的土路进城,到八十年代末以来的摩托车、汽车在柏油路上的车来车往,人们的生活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要读出改革开放的变化,用不着找书本的记载,看看街道的变化,就懂得了什么是天翻地覆了。我是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人,见证了伟大时代的伟大变化,我还想一遍一遍地抚摸这些变化,感受一种刻在泰安大地上的力量。因为这样,我常常得到激情的熏染,就是散步,也想着好事,步子就轻快了起来。
三
2010年以后。
2010年东岳大街继续升级改造,由双向四车道扩充为双向六车道,中间设置隔离栏,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也就是这一年城市公交开始延申城乡结合部,2003年开通的游1路公交车,改为16路公交车正式在东岳大街开通运营,由市区泰山火车站广场的公交站始发点开往东岳大街西段,沿途经过31个站点,终点站桃花峪。这些站点其中包括石腊桥头、小辛庄、山和院子、黄草岭、大官庄、天庭乐园公交站。
公交车的通行,给沿路山村的村民带来了更为便利的交通出行。每十分钟一辆公交车,从发车点到终点站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村民想进城走亲访友、购物、看电影,出门坐公交,就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快捷,成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幸福感、获得感满满的。
在2004年泰安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的政策基础上,2015年1月1日起,泰安市又正式开始执行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60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的老年人乘车享受半价的新政策。自开通16路公交车以来,沿途够条件的老年人享受到了免费或半价的坐车优惠,在老年人心里真是乐开了花,逢人便夸党的惠民好政策。
东岳大街16路的开通,不但对进城务工的乡亲带来便利,对于那些免费坐车的城乡老人来说,更有了一种生活的充实与满足。城里的老人坐公交到乡下赶集,买便宜新鲜的有机蔬菜和瓜果;而乡里的老人则坐车进城逛超市进公园,享受一把城里人的活法。
可以说,沿途每个公交站点都是人流不断,车上座无虚“席”。小辛庄、山和院子、黄草岭、大官庄、天庭乐园五个公交站点,也是如此。
欢声笑语每天洋溢在东岳大街16路公交车上。
我想到了文革前后,那时我们的日子还很苦,但已经觉得比以前好多了,不能忘本,所以经常的忆苦思甜,吃一顿糟糠饭,穿一件单薄的衣服,受受天寒地冻的滋味。现在可不兴搞这一套了,好日子就放在居民的身边,这是改革开放的大“红利”,红利写在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写在了居民的脸上。
四
2017年以后。
这一年,农村城市化旧村改造的春风吹到了东岳大街沿线的山村,我的老家小辛庄村,周围的石腊村、黄草岭、大官庄等十几个村在拆迁旧村改造之中。元宵节过后,按照全市旧村改造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所有旧村改造村庄一律在规定的时间内搬迁安置。搬迁不到半年,所有的旧村在挖掘机和铲车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
一场三年规划的城市化旧村改造的“战役”正式打响。
三年后,60余栋现代化的小高层村民回迁楼,在原小辛庄和石腊两村交界处拔地而起,村民们如期搬进新居,小区东门紧邻东岳大街石腊桥头公交站点,出门坐公交进城更方便。2020年开始,东岳大街又继续升级改造,在原先双向六车道的基础上,拓宽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和绿化带。作为旅游开发区,生态环境设施更完备,东岳大街两侧加大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旅游经济开发区将在这里诞生。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今天乘坐16路公交车,在小辛庄、黄草岭、大官庄、天庭乐园(大辛庄)没有人上下车的缘由了。但站点还是要保留着,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这里又会兴起社区或者工厂,用村民的话说,这些站点是为未来准备的。
这里三年前曾经祖祖辈辈居住的村民,都已经搬迁到新的现代化的高档小区了。但公交站点依旧没变。这里的村民和全国一样,已经步入小康。东岳大街就是一条具有现代意义的康庄大道,是居民的小康日子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东岳大街两侧的新建旅游景点设施对外开放后,这四个“形同虚设”的公交站点,又将恢复昔日的如潮人流。
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环保、更加生态的新的旅游经济区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迎接天下游客。
每一个公交站点都关系着民生,也刻着时代的影子,读懂这个时代,就不能不关注这些能够反映民生的变化。
我是泰安人,几次登临泰山,似乎从这已经习以为常的风景里找不到什么新奇的了,一段时间,我曾经迷恋沿街步走,一来为锻炼身体,练练疾走的水平,二来也是为看这些公交站点,看站点人头攒动,看看人们饱满的热情,当然也是为了愉悦一下我的心情。这是泰安城里又一景,一条生动的风景线。
原创202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