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那些年停在时光里的电影(随笔)
一
忘了是哪一年,我发现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放假,几乎每天看一部电影。开始在电脑上看,后来索性淘汰了我心爱的旧电视,家里最忙的就是迅雷,不停地下电影,后来买了小米盒子,还是不停地搜罗电影。
凡是七分以上的,我都看,不爱看当年的,喜欢老一点的,有国语配音的更好。小时候家里不让看电视,就整天听收音机,那时候经常播电影录音剪辑,很多老电影,像《简爱》《蝴蝶梦》《茜茜公主》,我都能背出很多台词,却是长大了以后才看到画面。我当时迷上了那些声音,甚至梦想着能做一名配音演员,可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农村女孩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成为那样的人,最后它就真的成了一个奢望的梦。后来看《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觉得那里面的主人公好伟大,他们的梦想那么强烈,而且他们那么幸运地实现了梦想,电影总是略去他们成功的细节,只告诉我们梦想和爱的力量,可是现实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我们去选择和填充的,我不是阿甘,我的梦想也没那么强烈,对我而言,生活是非此即彼的,没有什么非他不可,而电影里的人常常是除此以外,一无所有。
印象最深的是最老版(1970年的那版)《简爱》里的一段话。简爱说: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也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后来我看过很多翻译,觉得都不如这个)这段话是我这个平凡女孩对爱情最初的向往,很多年里,我都坚信自己会遇到一个人,让我觉得如果自己貌美如花该多好,如果自己身家贵重该多好,我始终没遇到那个人。遇到我先生的时候,他让我觉得“我就是我自己”是多么的好!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爱情可以让人没有遗憾。
二
大学开始,我迷上了张爱玲,因为她三言两语就写出了很多我穷极前半生也无法表达的感觉,细微之处,如临其境,我喜欢她到自私,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当当上搜有关她的书,有新的就买来看,后来发现评价她的书越来越烂,就像李安的《色戒》一样令人失望,终于戒了。电影里和张爱玲有点像的是王家卫,有病态、苍凉和不彻底。我最喜欢《东邪西毒》,画面、色彩、隐在那个鸟笼光影里的林青霞的脸,还有张国荣让人捉摸不透的眼神。后来我买了一个鸟笼一样的吊灯低低地挂在阁楼上,每天打开来,看投在墙上的影,就觉得很满足,长大一点了,最喜欢阁楼,因为头经常碰到那盏灯,而且灯光也不够亮,终于忍痛换成了吸顶灯。
看的电影很多,记住的却很少。后来我就形成了一个标准,能让我记住的,就是好电影。第一次看《霸王别姬》,是在老家唯一的电影院。那天初中文艺汇演,结束后放一场电影,当时看不太懂,可是主要情节和很多镜头我记了很多年,大学时候赶上徽班进京纪念,又看了一次,看得很认真,弥补了当年的太多的遗憾,填补了脑海中的很多空白,看程蝶衣水袖翩跹,只想到四个字——绝代风华!多年以后,看陈凯歌的《梅兰芳》,觉得差得太远,也是江郎才尽吧。张国荣成全了好多人,唯独没有他自己,残妆卸去,洗尽铅华,他最终还是留给世人一个巨大的悬念。
其实我是个很肤浅的人,看不了悲剧,有的电影虽然经典,但不愿看第二遍,因为好几天都会难过,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小鞋子》《入殓师》《焦土之城》《放牛班的春天》《幸福来敲门》《美丽人生》……所以我更愿意看喜剧,有的我会看很多遍,每一次看都很快乐,比如《音乐之声》《怦然心动》《傲慢与偏见》《西雅图夜未眠》《情定巴黎》……没有人死去,没有人受苦,没有人失去,没有人离开,凡俗人生里的爱和宽恕一样刻骨铭心。我不知我是肤浅还是深刻,但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是一个向往美好的人。
周星驰到北大演讲的前后几年,我经常被人嘲笑看不懂周星驰,以至于我不敢跟别人说我看他的电影笑不出来,现在我长大了,对生活多了一些认识,可我还是笑不出来。看大话西游,我始终觉得是个悲剧,看九品芝麻官里骂人的镜头总让我觉得辛酸。小人物的阴差阳错,起承转合,即便是用一种无厘头来消解它,命运本身的荒诞还是让人那么无奈。所以,我总觉得周星驰比很多人都更严肃,《泰囧》才是可笑。唉,各花入各眼吧。
三
第一次带儿子去电影院是看《喜洋洋》,那年他三岁吧,我睡了一觉发现他还两眼放光死盯着银幕,全程没说一句话,没喝一次水,甚至不怎么眨眼睛。后来,我就开始和他一起看电影,开始是动画,《汽车总动员》《丁丁历险记》《星银岛》《勇敢的传说》……后来看宫崎骏,再后来看奇幻的,《哈利波特》《指环王》《加勒比海盗》《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博物馆奇妙夜》……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丁丁历险记》他看了好几遍,电影院上演《超能陆战队》和《帕丁顿熊》,他都看了两遍,电影总是一件开心的事。
如果儿子还记得这段母子时光,将来回忆起来,不知他会怎么看我,会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看电影的确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畅想。
有些电影仅仅是一个眼神就足以打动人心,《魂断蓝桥》里费雯丽最后一个镜头的眼神,短短几秒钟,就像一生那么长;汤姆汉克斯版《费城故事》里,那个同样染上艾滋病的女同事望着安德鲁时眼睛里的悲悯能让我瞬间泪流满面;对我来说《亲爱的》里面最有力量的不是赵薇的撕心裂肺,而是最后赵薇对黄渤说,别给他吃桃他过敏,黄渤望着她的那个眼神;人性的力量常常不在大喜大悲,生离死别,某一时刻的一次回眸,一个凝望,就会让人奋不顾身,穿越生死轮回,带着人一直走到时光的尽头。
电影于我是琐事,烟火人生中最平常的事。小时候都是看露天电影,大喇叭广播,全村的人都到大队部院子里去看,去的时候夕阳在山,回来的时候夜深人不静。我永远记得电影散场时的味道,让我很不安,另一种让我不安的味道是火车站的味道,至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露天电影散场时的味道像是把空气炒过了,轻飘飘的,有淡淡的烟味,默默的,千家万户的味道。尽管不安,可有时候我并不讨厌这种味道,它就像一个谜,我始终解不开。后来,没有露天电影了。直到上大学,校医院夏天会放露天电影,我还是每逢必看,而且尽管星移斗转,远隔关山,那种味道却一点没变。
我近乎扭曲地牢记我生命中的那些味道,有点歇斯底里地追寻这些味道背后那个真实的自己,就像简爱在拒绝约翰表哥时说的话:不,我发现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