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醒】我与绝品近在咫尺(散文)
一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体经过酝酿、构思、初稿、修改等几个重要环节。普通文学爱好者,往往急于求成,完成初稿后便万事大吉,殊不知修改才是重中之重。若主题不行,重新构思;若选材不行,换掉;若结构不行……对于每个人来说,修改是把好自己文章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古今中外,文学大师都非常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远有唐代贾岛的“推敲”之说,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近有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曾改过七遍,鲁迅的《藤野先生》反复修改,竟达160多处。
我作为普通文学爱好者,更没有骄傲的资本。记得一个月前江山文学网宁静社团推荐我的小说《逃离》参加绝品文预选。预选是由一位资深的老师担任评委。他的经验相当丰富,文章的优劣,有没有达到绝品入选门槛,他瞧一眼便知一二。若预选成功,再由绝品组评委投票,多数通过即算成功。对于我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能得到社团的推荐,说明我的文章写得确实不错。如果说江山网的精品文是在普通人中挑高个儿,那么绝品文就是在篮球运动员中挑选姚明那样的大高个。其难度可想而知,一般的作者很难企及。
周日晚上接到企鹅副社长的通知:我的小说《逃离》成功入闱,周三由绝品组投票决定最终结果,成败在此一举。我丝毫不敢懈怠,当晚将《逃离》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究竟改了多少遍,我也记不清楚了,反正花了一晚上时间。这一夜我几乎没有睡觉,实在想睡时,便眯一下眼睛。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一条“定律”对我同样适用。我的文章,乍看写得还不错,细读总能找到小毛病。只要我愿意“挤”,总能“挤”出新的错误。下课时,我的学生经常悄悄地跑到我的耳边说:“老师,你昨天写的文章里有个错别字。”面对这样的窘境,我的心一激灵,脸一红,口中喃喃:“啊?哦,知道了。”
后来,次数多了,脸也不红了,心也不“跳”了,处之泰然,还很大度地表扬学生:“谢谢你,你读得真仔细!老师马上修改。”客观地说,知名作家的初稿都会出现错误,像我这样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更是难以避免。有的错误,属于个人知识上的盲区,别人指出来,要及时收藏,这点非常重要。不过大部分错误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有时是为了抢时间,有时是因为疲劳,有的是过于自信……总之,文章中的错误真是五花八门。
记得有一次,我在几个书名号中间加了顿号,有文友给我指出了错误。从此我就非常注意这个方面,还不时提醒其他文友。身边有的朋友文章里也有类似的错误,如果他好面子,我就悄悄地给他修改。但我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如果我的文章有什么不足,别人直接说出来我反而高兴。这一点我最欣赏宁静社团的若尘社长,她直击文章的要害,哪儿不足,她看一遍便有七八分把握。
江山网四十多个社团每周总有十几篇绝品预选文参加评选,一般入闱的只有两三篇。这次非常幸运,我的小说《逃离》竟然通过了绝品文预选这一关,同样入选的还有流年的小说《老师额头刻了字》及其它社团的一篇古韵。这个好消息让我喜出望外。打开网站重新审视这篇小说,它仿佛一下子全镀上了金子,我的眼里全是放着金光的汉字。内心的激动如潮水一般涌来,那代表绝品的“皇冠”图像似乎近在咫尺。
二
要想最终通过绝品组这一关,是非常难的,接下来要进行更为严格的修改。社团几位骨干在群里提出他们的修改建议,不管正确与否,我都一一记下。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又进行了几轮修改。修改了一些不简洁的语句,改掉了一些有争议的句式,替换了一些不当的词语,文章读起来确实流畅不少。
周一晚上十点钟,若尘社长突然发来一个消息,她要与我一起逐句逐句地修改,一段一段地过关,包括用词及标点符号。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她是一个医生,整天忙忙碌碌,社团的一些重要的事情都要挤出时间来完成。像这样给绝品参选作品修改,她已经经历了好多次。以前在柳岸社团时帮助过怀才老师,现在在宁静社团帮助过裴善荣老师。她一句句地审阅,一有问题就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共同修改。有时修改好了,她又不满意,重来。这样反反复复,五千多字的小说当完成修改时,已经是凌晨一点钟。要知道,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这极大地压缩了她的睡眠时间。我真的于心不忍。她曾自嘲道:“我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这是对她忙碌生活的最好总结。
此刻,我发自内心地感激她,能遇到这样一个热情的大姐姐,这样敬业的文友,真是三生有幸。
我的小说《逃离》排在了周三。周二,一有空我便睁大眼睛搜寻不当之处,限于个人水平,已经找不到缺点;周三,在期待中煎熬。
有人说,等待是最“痛苦”的。对于我,更多的是欣喜与焦虑交织在一起。绝品第一次离我这么近,仿佛唾手可得,但又那么遥远。周三晚上,我一刻不停地盯着这篇小说,希望它突然戴上“皇冠”。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夜渐渐深了。隐隐之中,我变得躁动不安,一种“不祥”之感慢慢袭来。
直到第二天上午,我所期待的皇冠图像始终没有出现。我知道完了,肯定落选了。
这一结果最后得到了若尘社长的确认。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不想参加什么绝品申报了。绝品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我要与绝品“绝缘”。
几位社团领导和我一样,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都期待着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可往往“事与愿违”。若尘社长知道我不开心,她开导我,并请小说高手给出了最权威的评价意见:“题目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环境描写都可圈可点。但情节……”
“专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小说高手的精准点评,句句在理,之前我为什么不知道有这些不足呢?可见,水平差距还是挺大的。我只专注于细微之处的修改,忽略了全局性的合理构建。
三
读了专家的点评,我如梦初醒,立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再悲观失望,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后来写小说更多地考虑整体设计,力求做到框架不出问题,再对细枝末节进行修改。
这次绝品文的失败,对我来说并非全是坏事,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同时,这种严谨的修改态度令我受益匪浅。从此,不管是自己的文章,还是文友的文章,我都要仔细阅读,反复修改,最终都会变得文从字顺,提升一个档次。
在完成《花婆婆》初稿后,我读了一遍,错漏多多,简直“不忍卒读”。这难道就是我真实的水平吗?糟糕透了!于是修改。一遍,两遍……共修改了七遍,前后修改达一百多处。投稿后仍“心有余悸”,这真的能行吗?感觉没了以前的自信。以前的文章,基本上只修改两三遍就投稿。这次修改了这么多遍,还是不放心。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是受上次参加绝品文申报失利的影响吗?
我问若尘社长,她说是我的境界提高了,评判的标准提高了。如果每次都按绝品文的要求来修改普通文章,何愁得不到精品呢?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你认真了,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后来我在给文友阿静编辑《小城大爱》时,也像对待自己的文章一样,仔细阅读,一旦发现问题就与她通过QQ交流,一起修改。当然都是一些小问题,例如,用词不当,“的”字用错,标点使用不当。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这篇散文最终初审过关,获得精品。
我还帮助其他文友修改文章,指出其不足。这其中有“小子君”“开心的秋蝉”等,她们都非常谦虚,其实她们的文章写得还是不错的,只是不注意小的方面,如错字,标点符号,句子过长,读起来不顺口等。
在我的积极引导下,文友们都在逐渐重视文章的修改。
近期,我突发灵感,创作了一篇传奇小说《球球奇遇记》。它主要讲述另类的新冠病毒球球曲折的遭遇。他坚持正义,用善良之心感动了族长,最终在族长的帮助下结束了病毒侵害人类的历史。主题鲜明,充满正能量,通篇拟人化的手法,让小说充满了童真童趣。
这篇小说也经过了反复修改,最终初审通过,获得精品。
这次《球球奇遇记》又被社团推荐为了九月绝品预选文。
这篇小说我又修改了好多遍,希望能顺利过关。万一不过,我不会像之前那样沮丧,能比较坦然地面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在打击人的自信心的同时,也能给人积累一定的经验。我坚信:只要不放弃,终有成功的一天。
这次我与绝品又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