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古城札记(散文)
一
发源于云贵高原的㵲水和清水江宣泄八百里,突地变得温婉沉静,在湘西黔城汇成沅水。黔阳古城就位于这交汇口,沅㵲抱城三面水,风景迷人美如画。
古城历史悠久,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镡城、龙标,曾是她的乳名。千年古城几经变迁,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模样:青石板铺就的路,旧式的窗棂,斑驳的墙,罗列有致的商铺、客栈、祠堂、书院、文庙、戏院和窨子屋等特色建筑群,构成九街十八巷。
踏足这深深幽幽的巷子,仿佛在翻阅一部古书,处处都可触摸到岁月沧桑的痕迹。小巷深处,明清时的破旧木屋,在岁月的刻蚀下,早已失去昔日木质的光鲜,黑不溜秋满布裂纹。常有美院的学子来写生,浓彩淡墨都无法描绘它的斑斓容颜。偶见三三两两的女子,穿着汉服,撑一把油纸伞,衣袂飘飘,正在穿越千年。街边窨子屋,几个老人,或闲嗑,或打盹,随性惬意地过着日子,无须匆忙,任由时光悄悄流淌。熙熙攘攘的游人,邂逅细雨打湿的青石巷里,一帧帧静谧的悠悠古镇风景画,恣意地在眼眸蔓延,细听流泻在墙角的唐诗里的古韵,恍如隔世。
二
黔阳古城是湘西边陲重镇,下达洞庭,上扼云贵,被誉为“滇黔门户”。街巷布局与建筑设计都烙印着浓浓的军事防御印记。钟鼓楼、城楼和瞭望塔构成军事报警系统;沅水与㵲水是天然的屏障;战时城外有军事工事和驻军,阻敌兵临城下;城墙、城门和城防巷构成最后一道防线。城内纵横交错的九街十八巷,全是丁字巷。丁字巷既有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又能阻止敌军进入城中的兵力、战车不能直通,这样容易截击敌军。大户人家都修有窨子屋,所谓“窨”,窖藏之意,其形如字。外有高高的封火墙,中间是甬道,两侧是厢房,临街面不开窗户,所有窗户一律朝内,像一堡垒,即使城池被破,也可顽强御敌。
历史上湘西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兵患匪患不绝:唐建中二年,边陲民族矛盾激化,苗、瑶首领张伯靖聚众反抗;后梁开平三年,瑶族首领潘全割据黔城反梁;后周显德元年,叙州瑶族首领彦通称王于溪峒间,也以黔城为据点;顺治五年,陈友龙抗清,首先攻占黔城;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师入川,在黔城激战清兵……古城的命运,就在焦土废墟与繁华乐土之间轮回,城内的军事设施兴于兵,亦毁于兵。
预警的核心建筑钟鼓楼,位于古城制高点,始建于宋,后毁于兵患。明成化八年(1472)重建,铸大钟于二楼。平时晨钟暮鼓,用来报时,战时用来报警。同普明寺的梅花坞、松竹廓共为胜境,后寺毁而楼存。钟鼓楼一角有棵古樟树,树龄一千多年,当地人都说是诗家天子王昌龄所栽。蔽天的树冠和粗大的树干绝对会让你惊骇,因虫害侵蚀的一个孔洞,都可以躲进一个大汉。树下不起眼的角落立王昌龄石像,他捋须执卷沉思,而今古城苍老的容颜又沐春光,该酝酿怎样的新作?
古城原本有完整的城墙和五座城门。城墙屡建屡毁。上南门、下南门和北门现仅剩部分残垣。东门荡然无存,前几年用四根大青石柱重修,弄成不伦不类的牌坊状。西门,是古城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老城门,有城门、城楼和一小段城墙。红砂石垒砌里外双拱,外拱稍窄,便于中间城门开闭。厚厚的实木栓枋上钉做成坚固的城门。门洞凹凸不平的赤褐色巨石,似被血染过,还留有一股血腥味。历史上多少次杀戮曾在这里上演。
西门,连接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巷。外来的客,透过门拱窥视古城;古城的人,透过门拱看外面的世界。1938年来了个“狠角色”戴笠,在黔阳古城办军统特训班。占用节孝坊、文庙和万寿宫,选拔国民党特务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密码术、电侦、监视、爆炸、摄影、驾驶、射击和外语等课程,培养军统的骨干人才。毕业时还要在一个阴暗佛庙里,面对蒋介石画像,歃血为盟,宣誓效忠党国。第二期结业时,蒋介石亲临视察,题写“高瞻远瞩”匾额悬挂于城楼。后蒋介石出西门、经芷江回重庆。善拍马屁的戴笠出资修复西门,撰写碑文,将西门改为“中正门”。解放后,有人又将嵌于门拱顶“中正门”三字铲平以泄恨。
城墙、城楼、城防巷等军事设施,都不能阻止战争,古城老不太平。有人就说是有妖孽作怪。传说沅河水怪青鱼精,垂涎城中芙蓉仙女美色,未能如愿就兴风作浪。遂在对岸建“赤峰塔”镇邪。是否起了作用?难以佐证,倒佐证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对和平的期盼。
三
出西门右拐百步,便可见芙蓉楼。芙蓉楼为纪念王昌龄而建。
旅游广告词有句“不观芙蓉楼,枉来黔阳游。”这话倒挺真实。造园者通过凿池堆山、栽花植木、筑亭借景,渲染出一幅文人写意山水画,立意上巧妙地将王昌龄晚年的生活足印融入自然山水中。规模不大,很有文化韵味。风格有别于苏州园林,不去过分追求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符合边塞诗人王昌龄旷放豪爽的个性。
进新大门,见一排排垂柳倒映江中。内侧是芙蓉楼的旧围墙,墙基是褐色红砂石,上部砖砌两排空洞图案,外覆白石灰,似四片盛开的花瓣。岸边梅花石上,有“送客亭”,取意《芙蓉楼送辛渐》。不过辛渐是否来过此地,尚须考证。
送客亭斜上是“龙标胜迹门”,人称“三绝门”。门坊正中大型泥塑王少伯送客图,造型精美,栩栩欲活,世所稀见,为第一绝。青砖砌成的门坊高三丈有余,面向河面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倾斜度超过了闻名寰宇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可谓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观,为第二绝。门楣正中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常理“上北下南”相悖,是何缘故成为千古之谜,此乃第三绝。
进三绝门,高耸的“芙蓉楼”映入眼帘,碧瓦朱檐,雕梁绣窗,雄伟壮观。侧有“耸翠楼”相伴。一楼正中供奉龙标仙尉王昌龄画像和灵牌。听说当地的“小头头”,不敢进堂叩拜,因他是贬官,怕触霉运,干脆派他(石像)去钟鼓楼履职。
历史上,好多清官被贬,忠臣斗不过奸臣。唐天宝七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黔阳古城)尉,在龙标做了七年县尉,请辞返乡途中,被佞臣濠州刺史闾邱晓以擅离职守罪斩杀。在人生的最低谷,他虽没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返”的豪迈,但仍勤政为民。《黔阳县志》记载:他“爱民如子”“为政以宽”。其实就是施仁政,团结少数民族,大力发展生产。因政善民安,人称“仙尉”,赞道:“龙标入城而鳞起,沅潕夹流而镜清。”闲暇时,唤好友,携美酒,踏春风,寄情山水。写下千古名句“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独上二楼,凭栏远眺。在缥缈的思忆渡口里,放逐彼岸历史阡变的风云,俱随一江流水黯然消逝,唯有对仙尉王公的思忆却依然丰盈,在眸底葱茏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芙蓉楼背后,有一“芙蓉池”,池边一长亭,形似弯月,故名“半月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吟诗之处。池中蹲怪石两座,极似假山,石缝上植石榴,池中栽荷莲,几尾金鱼悠闲地游弋,似在寻觅什么?这是芙蓉楼园林造景最为细腻之笔,可谓方寸之间造乾坤。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游园时,留下传神之笔“鱼游水中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
后山一片小树林,四周竹木相错,奇花异草,环境十分清幽。林间有种“过河鸟”,能提前感知天气。晨鸣“烧太火,烧太火”,当天则睛;若鸣“过冈过河”,当天有雨。当地居民据此安排农事和添减衣裳。
略显矮小和被边缘化的“玉壶亭”掩映在这片绿荫中。这种布局,我想是有深意的。当时王昌龄是贬谪罪臣,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能洗刷一身冤屈?后有辛丑状元龙启瑞(黔阳县令龙光甸之子),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篆合成壶状,镌于石立于亭,构思十分巧妙,人称湘西“三绝碑”。现被大量制作成灯具,悬挂于高速路口和街巷,已成为黔阳古城的标志性符号。亭柱对联:“风动铃声穿楼处,月影塔移过江来。”是湘西大文豪沈从文先生游芙蓉楼时留下的。
穿过浓荫的笆蕉林,步入西园,在陈列馆正中陈列有一樽树根,上面雕刻有三十多个民间故事及一百多个人物、动物和怪精,是目前国内最大、故事最多、雕刻最精致的“三绝树根雕”。
右边碑廓,并列成二条直线,存列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诗书碑文数百块。有的如文静处女,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有的如壮士拔剑,笔笔铿锵,力穿石背;有的如脱缰野马,腾空而起绝尘而去……南宋征西将军岳飞征讨杨玄时路经此地,也被这浓浓的墨香深深感染,欣然提笔“墨莊”赞之。
四
小小古城,布局绝美,堪称智慧城市,有明显的功能区。
西正街是富商大贾住宅区,北正街以庙宇殿堂为主。
上河街和下河街凭借便利的水路交通,会馆码头应运而生。桐油、竹木和茶叶从这里源源流出。商品流动产生了商机,商机造就了一方富贾,富了的商帮就要制定行业堡垒,成立商会以垄断生意,不给别人发财的机会。“江西会馆”是古城最大的商会,高墙深宅,倚水踞阜,正面门坊都用青石条构造,上凿精美图案。内设戏院,两厢供财神和观音。奢侈度远超当时的县衙。
南正街以商业为主,昔日寸土寸金。现商铺多以古玩玉石、书画装裱、特色小吃、古装租赁和客栈茶馆为主,规模与档次都不能与现代都市相比。
街旁有家“三八理发店”,也是古城唯一一家理发店。店内设施与装修是极其简陋,没有染烫设备,并排的两把座椅是六十年代的铁疙瘩,锈迹斑斑,中间坐垫烂了,换过好几次。剪子也是老式手工剪,咔嚓咔嚓响的那种,有时还会夹头发,生生的痛。洗头时,把热水瓶的温水倒进瓷脸盆,然后慢慢地抓、揉、按,倒挺舒服。来理发的多是上年纪的老头和大妈,生意不怎么好,老板也不在乎生意好坏,似在默默守候心中的那份不舍。有人劝他更新设备,招揽生意。他说,古城要有点古韵,不能什么都现代化了。
也有小生意发了财的。老爷巷拐角,有妇摆一小摊车,撑一棚伞,做铁板烧。把羊肉串、鱿鱼等食材放置滚烫的铁板上,“嗞嗞”的响,不停地刷香油和佐料,香味弥漫整条街。夜深时,大伙于街边围坐一桌,嚼烧烤,喝啤酒,侃侃而谈。天上的月,淡淡地勾勒出街边窨子屋和封火墙的轮廓。窄窄的小巷,随一排红灯笼弯曲着伸向模糊的远处,最后隐匿在幽深的尽头。视觉、听觉、味觉都得到满足。生意好极。后来买了门面,搬去东门对面防洪堤旁。说来也怪,她家的生意离不开老街,没有了古城的那种韵味,生意竟一落千丈。
街边这类小摊小店,与古城的那些老字号同仁巷药局、今月楼、楚风堂、小墨庄等相比,只算个稚嫩的黄毛丫头。宽敞雄伟的“楚风堂”,是大户人家的宅院,做古玩生意,在业内颇有名气,号称“秦砖汉瓦晋碑唐彩明瓷,朝朝齐备;木刻石雕泥塑面捏纸剪,样样俱全。”
不过古城最出名的还是南正街的“张家老屋”,它是古城明清建筑的范本。“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描写的好像就是这个地方。进门地面用特制的“福禄寿喜”陶钱铺就,不敢摆成九五之尊,就摆四行九列,寓意四季长久。张家世居于此,清乾隆年间第七代传人张智辉在此读书,中进士,后进京为官,升大学士。由于为人正派,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嘉庆二十三年告老返乡,建“百忍堂”,书“一等人忠臣孝子,两样事读书耕田。”告诫后人为臣当忠,为子当孝,读书只为明理不求官禄,然后通过耕田种地做生意等发家致富。所以张氏后人多做茶叶药材等生意,可张家的生意,也顺水路兴而盛,随水路衰而败。
五
古城一年最热闹的一天是农历三月三。
热闹不过人挤人。每年三月三,四面八方数万人,头戴荠花涌向小小古城,把所有街巷堵个水泄不通。古城只好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除电视台的新闻摄影车外,其余车辆一律不准入内,城里学校和单位放假。市府想搞活旅游,提供万人免费品尝的蒿菜饭和荠菜蛋,就餐区域分ABCDEFGH八个区,餐桌布满九街十八巷。有领不到就餐券的,有领了券找不到就餐地方的。吃荠菜蛋的习俗源自唐宦官高力士被流放黔阳古城,见郊外长满了嫩绿的荠菜,派人采回与鸡蛋同煮,煮熟的鸡蛋清香味美,后一直延续至今。我来古城十几年,几次想去吃餐免费蒿菜饭荠菜蛋,都没逐愿。有时是挤不进去,有时是为礼让外地游客。
来者不图食,图个吉利。“荠菜”谐音“聚财”,本地民间流传:“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出门遇财神,腰杆缠万贯。”
聚居在古城的汉、苗、瑶、侗等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三月三民俗节前后热闹三天,西正街有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场景表演;南正街有古城女子汉服秀;万寿宫、中正门和东门口旅游中心有托口弹腔、雪峰木偶、目连戏及阳戏等地方戏曲。“目连戏”发源于沅水中上游,以目连救母为题材,劝人行善尽孝,集艺术、民俗、宗教于一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从祭神的“鬼戏(傩戏)”演化而来的“黔阳阳戏”,是阳春时节农村人的自娱形式。半农半戏的农村艺人临时搭档,自编自演,台词诙谐幽默,唱腔以曲调连接为主,婉转多变。古城人最爱唱阳戏,一个由农家桌凳拼凑的临时阳戏堂子,就可唱三天三夜,兴尽方休。
三月三亦称“女儿节”,由德高位尊的女性长者在古城主持原汁原味的“女子成人礼大典”。民间有女初长成,数百名年满15岁的少女,身穿汉服,按照传统礼法,在庄重的古礼乐声中,进行加笄、赐字、蘸酒、聆训、拜谢等成人礼仪式。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表示女子已成年,可以婚嫁。快嫁的女儿,想到就要离开父母,和陌生人去睡觉,很伤心,守着娘“哭嫁”,眼泪汪汪地流。娘哄女:“妺几妹几你莫哭,嫁出茅棚住金屋。”然后拖着女儿手,吃顿“离娘饭”,再由媒婆送上花轿。嫁出的女儿,发现没有金屋,嚷着要回娘家,于是又有了“三朝回娘屋”的习俗。聪明的娘家人,会告诉小两口,金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当然,这只是古习俗的场景再现,现在都得遵守《婚姻法》。
人事逝,场未收;天不老,城依旧。小小古城,难以承载现代人贪婪的物质需求,2004年市治搬迁,在古城的东北方又崛起了一座新城。车道纵横,高楼林立。人如蝼蚁般在楼道里爬上爬下,车如潮水涌过一个个路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总是那么匆匆,也许是钢筋水泥铸就的年轻新城,少了些历史文化底蕴,免不了浮躁和喧闹。傍晚时分,无论是游人还是本地市民,都习惯往古城方向走。古城的夜,已褪去白日古朴的素装,在五彩灯光的映射下,幻化成一幅魅惑的水彩画,倒映沅水中,苑如天上明珠遗落人间。它,就是无数次在梦境中那心心念念的地方,凝重、从容、绰约、朦胧、缥缈……
古城之美,在于一砖一木都是史,一花一草皆有情。十几年来,我感受着古城之美,以及享受其精神的濡养,真有脱胎换骨的欣悦。让我们沉浸于这传奇的岩邑古镇,静静地聆听漫漫的历史足音,壮思逸飞梦想,然后把一颗疲惫的心灵,安顿在这里。
小小古城,原汁原味,真的很美!我来古城十七年,还经常在那幽深的街巷里瞎转悠。只可惜我文笔拙劣,写得不好,描不出那种韵味。文中有很多不足,还请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