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象声乱弹(随笔)
首先说明,此象声非那相声。
此象声乃象声词之象声,非郭德纲说的相声是也。
说起此象声,司空见惯的象声词,一般会连绵不绝于耳畔的涌来,供你欣赏。
很生活的事,所谓居住之楼,不隔音久矣,苦无好法可治。各城市皆有难言故事,楼上楼下因噪音而扰,致使争吵绝不鲜见。好在本人涵养很好,对楼上噪音不但不作计较,反而很善于倾听。早晨尚好,九点过后,楼上类似幼儿园,可能有大小两个孩童。尚未入幼儿园,老人在家照看。然看归看,毕竟孩子调皮顽劣,管不胜管。由此开始,听得“腾、腾、腾”的声音,节奏分明,沉闷而实在,不用说,拍皮球。然后,皮球失控,“腾、腾、腾腾腾……”声音由大而小,跟着脚追击声。过一会儿,是推凳子声?“嗤……”刺耳未已,滑车“呼噜噜”,没站稳摔倒,“咣当”倒地,似乎摔疼哪里,“哇”,哭声。午饭时,“儿时,右手举起,拇指上竖,食指平直,其余三指屈起,对准对方”,一个不锈钢碗掉地,“咣……”声音时连续的,转着圈,然后“咵”落平。
其实这就是象声词的一天。当然楼上是楼上,我身边也有。小猫“喵喵”声,马桶“哗啦”声,电磁炉“滴”声,关门的“咔嚓”声,象声如影随形,伴随左右。
象声词也叫拟声词、摹声词、状声词,要说重要吧,其实意义并不大,但是没有吧,我们的汉文字就不生动也不形象了。象声,本来是人通过耳朵进入大脑的诠释,然后进行主观音感的辨别,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于自然事物的声音,用自己的发声模拟出来,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出现了象声词。因地域、发音等原因,象声词很不好用语言描述,比如“biang”。陕西所谓biangbiang面,因为没法写,就有好事者戏谑地拼凑了一个谁也不认识、谁也写不出来至今还是一个谜的字。
这个biang,以为很有特色了吗?非也。它并不孤立于陕西的面世界,我们本地也有这个音,比如一个人biang,摔了一跤;有人biang,被打了一巴掌;还有不小心biang,摔了一个碗……
起,对准对方,口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对方要不倒下就不是敌人。这是作为枪声出现。有了biangbiang,自然也会有Duang的发音。这个音也没有字可写,但同样可以代替枪声,还有炮声,当然唱戏敲锣也是这个声音:Duang!
Biang也好,duang也好,作为枪声,单调了肯定不行,我们汉文化多么伟大,多么灿烂,博大精深。文字表现没有,不等于民间流行没有。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的都知道,嘎子拿着老钟叔送他的那只木枪,练枪的时候,口中发出的不是biang,也不是duang,而是pia,或者bia,记住,拉长尾音才有气势:pia……
没有这两个音的字匹配,反正我们这一带通用。
说到枪声,五花八门的象声词,就出现在战场上。字面上常见的:砰、啪、叭、乓、当等等。有经验的老兵,能区分什么枪能发出什么声音。看过抗战影视剧的可能知道,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的声音很特别,带来回勾:“叭...勾”,带着尾音。这个象声很特殊,没有亲历过战斗,没有仔细分析倾听的人,还真不明白。当然,枪炮声很复杂,因为产地不一,声音就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发出连续的声音是:突突突、嘟嘟嘟、咚咚咚、哒哒哒、哗哗哗!还有子弹入水,“zhui儿”,子弹入土入肉,“噗”,就更准确更形象。
枪没有产生的时候,自然界的声音就存在万籁之音。而天籁之音就是其中极为美妙的、好听的声音,却无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人类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付诸文字,不一定见过这种物体,就马上明白:哦,原来叫声是这样。我们通过文字,看到这样的对动物的表述:龙吟、虎啸、狼嚎、猿啼、马嘶、牛哞、羊咩、犬吠等。犬吠就是狗叫,狗叫的象声“汪汪”,一听就知道这是只狗。这是地球上有的动物,奇怪的是,地球上没有的动物声音,古人是怎么模拟出来的呢?比如龙吟。我们知道,龙,是一种想象的动物,虽有画龙高手叶公,也没见过真的龙。真龙一来就吓跑了。那么,这个龙吟是怎样听出的呢?我自忖,能想象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动物作为中华图腾,当然也会模拟出一种声音赋予在它的身上。吟最好不过。据说龙吟声,类似于风的呼啸和牛的吼叫结合体,是那种劲力能一冲飞天的声音,但是,吟是一种怎样的声音,还真的无法形容。这个吟,是吟诵的意思。古人是怎样吟诗的,发出的又是怎样的声音呢?好像看过模拟古人吟诵的剧情,摇头晃脑,抑扬顿挫,潇洒飘逸,放松自然,想象龙翔于天,腾云驾雾,其形一定是摇头又摆尾,其声也一定稳重且威严。肯定不是咿咿呀呀的小儿科,难道是孔夫子老学究那样?
鸟鸣是总,凤鸣是代表,但没有例外。唯有鸣是叫的意思,象声词对于鸟鸣而言,很多。凤,同样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有一个字是凤专用:“哕”,龙吟凤哕,专用词。估计这个字必须用较长的音色去鸣叫。能写出的,必然是文人用心了,还有些不出的,只能用另外的形式去描述。比如画眉、百灵的叫声,如何表达?只能说婉转悦耳了。
燕子可以“呢喃”,莺声清脆可以“呖呖”,鸟鸣古语有“嘤嘤、关关、噰噰、皦皦、喈喈,等(见诗经)”。与我们很近的如麻雀,我们叫家雀(qiao),本地用“叽叽喳喳”代表它们的声音。喜鹊呢,叫声是“喳喳”,本地儿歌就有“花喜鹊,叫喳喳”的句子。鸽子则用“咕咕”以示;小鸟的声音多用“啾啾、啁啾、啾唧”代表。
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鸡就不一样了。鸡生长于各地,鸣叫自然有别,小时候学过“大公鸡,喔喔叫”,“喔喔”是一种鸣叫,但本地是用“哏哏哏”的形容。母鸡则是“咕咕、咯咯”,母鸡下蛋,个个大!小鸡“唧唧”语,鸭子嘎嘎叫,也做“呱呱”叫,所以有“狗撵鸭子呱呱叫”的歇后语。小鸭子的声音别致:“咻咻!”而鹤唳却是单列,说明这个象声不一般。不须说,而风声鹤唳,说明这个唳字,表明鹤是悲伤的,人对于动物的感性认识,有了升华,细微差别可从象声字中体会。
地球上还有虫声、风声、雨声、雷声、火声、水声等等,丰富多彩,不再赘述。飞禽走兽的声音,书本上大都有模拟了,书本模拟,若自己不会,再现就有点困难。而有的人模仿能力超群,且可以表演,比如口技艺人,相声艺人。
清代林嗣环作《口技》一文,生动如斯。用文字讲故事情节写出且活灵活现,那就不是一般的艺人了。其中模拟的声音,若生活平常,才引得众人如痴如醉。口技艺人不过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口中所说却是夜深一家故事:“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丈夫呓语,继而儿醒,大啼。丈夫亦醒。妇抚儿,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皆备。”过一会儿“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于是火爆疯狂,房倒屋塌,灾难突现,吓得观众变色,差点奔逃。口技模仿无不必备,关键是象声之精湛,万千人之声响,仅一人而已。清代张岱的《柳敬亭说书》,记述的同样关于象声模仿的故事,尤以讲景阳冈武松打虎最为引人。
其实,相声与象声最是紧密。相声讲究的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象声就是必学绝技。听过郭德纲模仿的象声,极为酷似,引人入胜。学,要学得像,让人听得入迷,才为高手。我们平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描述一件事,很引人。为什么?就是人家会讲能讲,把不大的一件事,说的仿佛让人亲身经历一样。这就是本事。其中模仿的象声词起到了关键作用。
象声仅为汉文字的音标符号,细思之,好像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你再去想,没有了象声词,我们的汉文化宝库是不是缺了一点什么?我们的文学是不是就缺了生动形象的表述?
(2021年9月18日)
--------------------------------------------------------------------
“儿时,右手举起,拇指上竖,食指平直,其余三指屈起,对准对方”,
黄兄加错地方了,应该加在这段后面。请黄兄费心在做一次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