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梦】庐山之行(散文)
一
庐山麦月,层峦叠嶂,山势逶迤。白云依岫,飞鸟鸣涧,空谷幽幽。
几年前,我与友人有幸游览了天下闻名的庐山。
那是个晴朗的周末,为了这次旅行,我特意起了个大早。汽车从宜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庐山脚下。眼前忽然一“绿”,哦。到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坐车的疲劳感顿时消失。
汽车开始沿盘山公路螺旋而上,我们的身体跟着汽车左甩,右甩,顿时有种“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感觉,胃里翻江倒海,非常恶心。司机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见他操作自如,不论多么狭窄的山路都能挤进去。不过对于晕车的人来说,这真是“度日如年”。这时候,导游给我们讲起了毛主席当年上庐山放火柴棒数弯道的故事。每过一个弯道他便放一根火柴,一共放了四盒,每盒一百根,总共四百根,所以他的诗里才有“四百旋”之说。其实只有396个弯道,因为上山时他在车上抽了四根烟,划掉了四根火柴。听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晕车的感觉好多了。
下了车已是上午九点多,清鲜的空气,犹如救命的仙丹,让人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不知不觉,跟着导游来到了如琴湖。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建于1961年,面积约11公顷。因形状酷似一把小提琴,故而得名。天空明朗,灿烂的阳光洒在清凌凌的湖面上,浮光跃金。群岭环绕,四周树木葱茏,映得湖水绿如翡翠,澄澈温润。九曲十八弯的木桥穿插其间,湖心的赏景小亭子飞檐戗角,远远看去犹如卧在湖面上。
听导游说,如琴湖的前身是大林寺的旧址,即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所提到的地方。如今大林寺已经深埋湖底,多少有点让人感到遗憾。当年白居易被贬,担任江州司马时,心情郁闷,初夏时节上山游玩散心,来到大林寺,看到此时山上居然还有桃花,大喜,诗兴大发,便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沿着如琴湖一直向西南,便来到了花径。石门两侧写着一副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踏进石门,徜徉于蜿蜒的石径上,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大唐的江州。远远看见一间小屋,白墙灰瓦,古朴淳厚,据说这是白居易的故居。旁边立着他的石像,长袖白须,似在低头吟诗,一派儒士之风范。
屋前繁花似锦,一朵朵粉红的桃花绽开了笑脸。它们喜盈盈地迎接游客的到来。微风拂来,花瓣缤纷,飘来缕缕清香。深深一吸,令人神清气爽。不远处紫荆盛开,一朵朵簇拥在一起,树上仿佛停着一只只花蝴蝶,翅膀翕动,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非常亮丽。
我们沿着石径拾级而上,竹林幽深,草木葳蕤,每片嫩叶都漾动着生命的韵律。
二
累了,大家坐在石头上喘口气,喝口水。导游催促我们快点儿,说前面就是仙人洞了。听导游这么一说,我浑身来了劲儿,一阵小跑跟上了她的步伐。导游是一位年轻的小姐姐,她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这仙人洞的来历。
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岩石洞。石壁右边刻着“洞天玉液”四个红色大字。洞口两边各有一只威武的石狮子,里面供奉着吕洞宾的石像,他头顶仙人伞,正襟危坐,神情庄严,怀抱一把斩妖除魔的宝剑。石像面前有一个大香炉,香火旺盛,烟雾缭绕,进香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都虔诚地拜了拜,各自默默祈求仙人保佑。出于好奇,我往里面多走了几步,原来洞里幽暗,泉水涌动。
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这里修炼直至成仙。因此后人将此洞改成仙人洞。朱元璋称帝后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曾杜撰了许多与此洞有关的传说。有一次朱元璋生病了,就是靠饮“洞天玉液”(洞里泉水)治好的。从此仙人洞天下闻名。
毛主席也曾游历此洞,在洞前拍照留念,并留下名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很显然,毛主席关注更多的是险峰,对仙人洞并不是很感兴趣。
庐山的险峰主要有汉阳峰、五老峰,由于行程紧,当天下午我们主要游览了锦绣谷。
这是在两山之间形成的深不可测的平底凹谷。站在这边的山顶上,对面一块巨型长石旁逸平出,如同一条肥硕的舌头,两山之间最近的距离不过两三米,不过没有人敢冒险跨越。往下一看,芳草萋萋,谷底深不可测,让人不寒而栗。远处氤氲着淡淡的雾气,缓缓地向这边飘来,刚才还清晰可见的山谷一会儿就被雾气所笼罩,游人仿佛来到蓬莱仙境一般,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没一会儿,雾气被风吹走了,锦绣谷露出了它本来的面貌,变得毓秀端庄。山被绿色所覆盖,只有少许的巨型石头裸露在外。
放眼望去,绿波亘亘,绵延不绝,深谷幽幽,风光旖旎,锦绣谷果然名不虚传。
三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庐山会议旧址。这里原叫庐山大礼堂,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据说蒋介石曾在这里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向军官们训话。后来成了庐山人民剧院,如今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仅供游人参观学习。
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曾在这里召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庐山会议”。大会主席台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原貌,展厅里展出了当年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图文资料。另外,还通过多媒体播放《庐山烟云》等纪录片,这里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礼堂里桌椅、座位、茶杯等仍按当年的样式摆放,当年的标语纹丝未动。漫步其间,轻抚桌椅,睹物思人,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时光匆匆,几十载弹指一挥间,历史的跫音似乎仍萦绕耳畔。
离庐山会议旧址不远处,建有一些别墅群。最有名的是“美庐”。这是国民党所建,当年为蒋介石夫妇夏都官邸,是“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美的房子”,因而得名。
这是几间由红瓦盖成的二层楼房子。墙壁是暗灰色的,上面留下了不少干枯的苔藓,有的已经显得破败不堪。一座座小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这给“美庐”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进入室内,家具仍按当年模式摆放,连床上的被子都是原来的布料做的。听导游说有的东西还是原来的,完好无损。客厅的展板上还展出了宋美龄在庐山的照片。
其实这里的别墅还有不少,当年中共中央委员在此开会期间,每个人都有一个临时住所,现在雅称“别墅”,其实就是非常简陋的小房子,比当时农民的住房好不到哪里去。就连屋顶都是用茅草盖的,如今作为受国家保护的重要文物都换上了红瓦,显得小巧别致。
走进毛主席的别墅,里面的陈设极其简单,除了桌子、椅子、台灯、床,再无其它像样的家具。我兴奋地坐上了当年主席坐过的椅子,想沾沾伟人的光,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当年,一下子与主席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多么亲切,多么自豪!最引人注目的是主席的床,非常长,有两米多,导游说那是因为主席的个儿很高,有一米八几。
四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庐山别墅群,来到了含鄱口。庐山东偎鄱阳湖,北枕滚滚长江。导游说,对面的鄱阳湖曾是朱元璋与陈友亮的决战之“地”。今天站立于含鄱亭观日,当晨光熹微之时,从东方慢慢升起一轮红日,霎时间,金光万道,云蒸霞蔚,呈现一片美轮美奂的景象。
此时正是第二日下午,太阳早已越过头顶,无法看到日出,但是站在含鄱亭可以看到远处的鄱阳湖,它仿佛一张大口将整个鄱阳湖尽收口中,含鄱口因此而得名。我不信,上前一看,果真如此。
游客们对这里并不太感兴趣,大家最想去欣赏的是庐山瀑布。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这句话有点像“不到长城非好汉”之意。三叠泉对庐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庐山历来是天下文人骚客深爱之地。诗仙李白曾到此一游,并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苏轼贬谪黄州,途径庐山,也曾写下有名的哲理诗《题西林壁》。
远远地,人还没到,就能听到瀑布的声音,如春蚕在咀嚼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又如阵阵的风吹过树林……
这声音越来越大,忽然眼前一亮,哇!一块巨大的白布被山势扯成了三块,一块圆浑,一块细长,一块扁宽。导游说,这就是三叠泉瀑布,泉水从一千多米的山顶缓缓溢出,累积后倾泻而下。李白的诗里说“飞流直下三千尺”,其实这里的瀑布只有155米的落差。当然,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走上观景台,对面就是庐山三叠瀑布。这里水声雷动,瀑布从天而降,好似巨幅水晶帘凌空飞落,重重地砸进深潭之中,溅起无数的水花,瞬间“喷雪泻玉”。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因子,任凭细细的水沫儿滋润脸颊,清新,舒爽,登山的疲劳感顿时“烟消云散”。潭水清澈见底,浅水下的鹅卵石形态各异,在阳光的折射下,颜色千变万化,显得熠熠生辉。
此时,水声,风声,人们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自然真有鬼魅神功,此情此景令人陶醉。连我都想吟诗一首,难怪当年李白能够写出那样豪迈的诗句来。
夕阳西下,汽车缓缓驶离庐山。在回眸的瞬间,脑海中浮现关于庐山的历史纪录片,它融入了多种审美元素,有自然的,有文化的,有历史的,如同节日的烟花,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