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愿】泉城济南印象(征文·散文)
西北风吹起,大闸蟹穿过芦苇爬向岸边,江南的秋水变得透亮,隐隐青山罩上大朵、大朵的白云,风一吹,变化万千。踏着笃笃清脆的沿湖青石板小径,听着欸乃更迭的桨声,不知是谁随口说道,整天沿着太湖转悠,我们不如去泉城济南看秋。天上的雨多,地上的泉多,或许是受了《老残游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诱惑,我们一行人,从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直奔历山脚下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江南吴都,和山东历城,原本没有多少交集,因了喜欢闲逛的旅游达人乾隆皇帝的钦点,两地泉水遂分出第一、第二,也就似乎有了联系。感谢现代科技的伟力,乘上京沪高铁,从江南锡城出发,三个小时就到了齐鲁省会济南。要是放在十年前,这1450里路得在铁路上咣当到午夜。
正当中午,到了饭点,我们就找了一家饭店坐下。南蛮子们天天大米饭,到了山东,就吃点当地饭菜吧。先来一盘子高庄馒头,再上一盆奶汤蒲菜。漂亮的女服务员说,这个蒲菜是大明湖的特产,市面上很难买到的。来济南之前,有先前来过的朋友说,济南菜与锡帮菜的一个甜乎乎不同,是三个乎乎,“黑乎乎咸乎乎粘乎乎”。不过,我们点了松鼠鳜鱼、九转大肠、葱爆海参、清炒虾仁、油爆双脆,倒也还好,就是咸了点,口味有点重,据说山东人每天盐的摄入量是江浙人的三倍,高血压那是常见病。进入山东第一餐,大家齐声赞扬那个蒲菜汤鲜亮、高庄馒头带劲。据说因用泉水烹制,济南汤菜是鲁菜的一大特色。
外出旅游,普遍的说法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济南还得加一条,拼命找水喝。南蛮子们,实在受不了济南菜的咸,直呼“齁死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让“甜乎乎”碰上了“咸乎乎”。在江南说到奶汤那是用的如假包换的鲜奶,而济南人的奶汤,那是用猪大油炒白面加文火慢慢熬出来的。奶汤里没有奶,与锡帮菜里“一刀不斩狮子头”的大肉圆,斩的不是狮子的头而是猪头一样的妙。在济南吃饭还有个特点,就是店里的碗大、盘大、盆深、筷子长,充分显示了山东人待客真诚、性格豪放的特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你,正是能吃能喝,才长成了山东大汉。
放下碗筷,我们直奔趵突泉。济南号称泉城,据说全城有七十二泉,最著名的有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和珍珠泉。旧书上说,泉城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真个是黄河边上的世外桃源。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胞弟苏辙曾赋诗曰:“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隐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高每到一依然。”
关于趵突泉的由来,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济南城里有个叫鲍泉的青年樵夫,他的父母因患重病先后辞世。他决心拜师学医,悬壶济世。这年,天大旱,地冒烟,连熬药的水也没有了。他就出城去担水,途中救下一个老人。老人对他说:我知道泰山上有个黑龙潭,那里的水能治百病。鲍全上了泰山才知道,黑龙潭是东海龙王的龙宫,那个老人是东海龙王的兄长。龙王给了鲍全一把白玉壶,壶里的水永远也喝不完,鲍全由此治好了很多人的病。这件事传到了州官那里,州官就派兵来抢白玉壶。双方正在争夺之时,只听“咣当”一声响,从壶底冲出一股巨大水柱,水花洒满全城,水珠落哪儿,哪里就涌出一口清泉,济南由此成了著名的泉城。人民为了纪念鲍全,将最初的这眼泉叫做宝泉,到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任齐州知州时,才将它定名为趵突泉。这个鲍全,见官都不退让,正表现出山东人自古的倔强。
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恒温,我们来时,已是深秋,三个泉眼同时滚涌,水面上腾起一阵阵轻烟薄雾,泉池幽深、波光粼粼,雕梁画栋的泺源堂,倒映水中,仿佛人间仙境。趵突泉作为济南的名胜,当然躲不过诗人墨客的眼光,从宋代起,苏轼、曾巩、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世祯、蒲松龄都曾到此一游,并留下诗文题咏。趵突泉,有了乾隆皇帝“天下第一泉”的背书,自然是名声远播。
不过趵突泉并不是一直都是美丽的所在,它在历史上也有着至暗时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老舍先生来游趵突泉,他说,趵突泉“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这又是中国人征服自然的办法,那就是说,凡是自然的恩赐交到中国人手里就会把它弄得丑陋不堪。这块地方已经成了个市场。南门外是一片喊声,几阵臭气,从卖大碗茶面条与肉包子的棚子里出来……一座假山奇丑。”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山东半岛沦为半殖民地,到处都是廉价的日货,国家积贫积弱,在爱国心炽热的老舍眼里,哪里还有什么美丽风情,只有一腔愤懑在心中。
1956年,新中国将趵突泉附近开辟成公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趵突泉越来越美丽。只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泉城已是名不副实,所谓“七十二泉”大多枯竭,济南人早已喝不到泉水了,现在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是用的黄河水。虽然当地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一再放水保泉,除了趵突泉等少数供游客游览的公园外,当年刘鹗先生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泉城美景,早已成了历史。
从趵突泉出来,我们还去了大明湖、千佛山。
秋日的大明湖,虽然没有我们江南太湖的烟波浩渺,青山如螺,却也湖中残荷摆动,画舫徐行,水色深碧,湖光照影。这天,阳光灿烂,天气格外晴朗。湖岸上层林尽染,亭台楼阁隐约可见。湖畔柳荫下,有画家在用水彩写生,我觉得秋日的大明湖,湖水荡漾,莲花飘香,水汽氤氲,本身就是一幅水墨丹青。
游大明湖,印象最深的是历下厅中杜甫的联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中国人有句很俗的话,千错万错,马屁不错。杜甫先生也是深谙此道的,到了济南自然要捡好话说。捡拾历史的纸片,确实有好多大名鼎鼎的历史文化名人记录在案。从三皇五帝开始,有炎帝、大舜、秦始皇、王莽、曹操、郦道元、李白、杜甫、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欧阳修、曾巩、赵孟頫、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顾炎武、纪晓岚、丁宝桢、何绍基、郑板桥……这个名单当然不是全部,不过,这些人除了李清照和辛弃疾,都不是济南人,他们只是因为公务或者旅游来过而已。
李清照的故居就在趵突泉边,汉白玉的立身雕像光彩照人。堂前有一副楹联记录了她的一生: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柳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大明湖畔有纪念文武全才辛弃疾的稼轩祠。“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首《破阵子》,壮怀激烈,悲愤莫名。李清照、辛弃疾,这一女一男、一文一武,充分体现了生长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的济南人,澄澈、宁静、柔顺,却又宽厚、勇敢、倔强的性格特征。
我们在千佛山看了石窟佛像,参观了山东省博物馆。兴国寺旁边的石窟佛像,据说是隋代的雕刻艺术。但很多佛像的脑袋,与佛像身体有些不搭。问过导游小姐,才知是在动乱时期,被某些造反派给砸了,现在这是用了“断头再植技术”修补上去的。山东省博物馆内的大汶口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再现了古老的东夷文化的灿烂,让我们禁不住连声赞叹,流连忘返。日出东方,古老的山东东夷族文明,是华夏文明最初的曙光,值得济南人,山东人自豪。同样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黄河中游的晋陕豫大书特书,而山东人、济南人却悄然无声,表现了低调、内敛的性格特征。
不到芙蓉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济南。芙蓉街是一条济南的老街,两根顶端装饰云纹的华表式朱红立柱,擎起一块当街牌坊,上书“芙蓉街”三个行书大字。明清时期,街道周围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与府学衙门。民国时期这里有绸布店、眼镜店、古玩店、百货店、服装店、杂货店,街道两旁,还有前店后场的铜锡器、鞋帽、木器、刻字、印刷、乐器以及各类小吃等店铺作坊。
衙门和店铺挤在一条街上,这也是老济南的特色。但你要是由此就觉得济南人把官府和老百姓看得一样平等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民本主义的思想,放在今天都令人感动,但他的祖师爷孔老夫子,一辈子东奔西跑,大好时光都消耗在了跑官要官的路上。当然,孔夫子说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教化民众的伟大理想。受孔老夫子的影响,现代济南人中的官迷、官痴也还是占据相当数量。特别是坐下来喝酒的时候,当官的会受到特别的尊重,官帽的大小决定屁股的位置,如果坐错地方,那可是天大的事,会惹得一桌人吃不好饭、喝不成酒。别说在大饭店的酒桌上,就是在露天的小吃摊上,最好、最体面的位置,也一定是会留给“当官的”。官员们每当此时此处,也都屁股坐得稳稳的,当仁不让。“官本位”似乎已经像是血液和骨髓,不经意间潜入进济南人的灵魂中。有人开玩笑说,你随便到马路上找个小屁孩问问,他大了干什么?他一准回答你:当官!
我们去到济南的一家单位参观,同伴们拿我开心,喊我江博士。请客吃饭的济南当地朋友,排座次时将我排在靠门也即服务员上菜的位置。我屁股还没坐下,一个同伴喊了我声“江院长”,负责排座次的济南朋友稍一愣神,就将我连哄带架地拉到了上位。他们不知这个院长是什么来头,开席后,主人殷勤地一会儿给你敬酒,一会儿给你夹菜,弄得我是一头雾水。同伴们一起朝着我眨着眼笑,我也尴尬地回笑。等到高潮过后,大家闲谈,济南的主人们才搞明白,这个“院长”就是个编书的,是一桌人中地位最卑微的跑腿的。这餐饭我算是吃明白了,济南人敬的不是人,是官位。官帽最大的,才是酒桌上的神。
在酒店、茶室里,济南的朋友常常调侃说,济南就是个大农村。在它千年的历史中,城圈里住的是地主,城圈外住的是农民。其实,地主本身也是农民,是把自己的地租给别人种的农民。济南自古工商业经济不发达,就算现在也赶不上胶东沿海的青岛、烟台和威海,人们要想发财最快的路径就是当官,所以“官本位”盛行,也就不奇怪了。
济南因在历山之下,曾叫历下。虽然有着千年的建城史,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文不名。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成为山东首府。1911年美国传教士威廉•埃德加•盖洛在其游记《中国十八省府》中说到济南,只说这座城市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却没提到多少济南的历史文化。济南似乎自古就是个移民城市,没有多少本地的土著居民。也就没有自己显著的文化特色。
济南作为山东的省会,知名度一直不如本省的青岛和烟台,与它们带着鲜明海洋文化的洋气做派相比,不免就显得土气。有人说济南人是土气、保守而温情脉脉的。“说着一口极其土气的话,吃着土气的鲁菜。就连城市的高楼大厦、路灯、马路、也有着若隐若现的土气。”
山东作家郝桂尧在其著作《俺是山东人》中写道:芙蓉街是济南老街道的代表。古老的风味保持的不错。我和妻子找一个酒店吃了点饭,那里生意兴隆,人声鼎沸。可我总觉得像在老家农村的集市上,厕所的味道不时飘来,很坏胃口。据说,这条街上的许多老住户还保留了碾子石磨之类的东西,表明了他们对农业生活方式的无比留恋。郝先生的书写在2008年,十多年过去了,芙蓉街的文明卫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陪同参观的济南朋友说,当年的芙蓉街那是一路风景,难以言说的美妙。街上有梯云溪、青云桥,腾云起凤牌坊,从南向北有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绵延悠长的青石板路上,每当晨昏,旭日晚照下,会飘升起一层水汽烟雾,映照其上的七彩虹霓分外妖娆,远远望过去宛若仙境。在旺水的季节,从石板的缝隙能看到潺潺的泉水,有时甚至会有泉水漫上石板,街面成了一条晶莹长镜,将街两侧的酒楼、茶肆、旗幡、招牌倒映其中,让人领略到“清泉石上流、人在镜中游”的情趣。
如今,当我们走在芙蓉街上的时候,街还是那条街,景已不是那时景。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不见了。芙蓉街外新盖的高楼大厦阻断了老街的泉脉,汇集自天南海北的各种小吃与烧烤的气味,替代了当年来自文庙的烛火香烟。青石板路早已在历史中陆沉,淙淙泉流早成了纸上的声音。朋友们不仅感叹,往昔如诗如画的芙蓉街,现在,就像是一座年久失修、粗枝大叶的露天博物馆,美丽不再,沧桑依旧。历史在每个转折点,都面临两难。历史文化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发展目标变化了,审美的情趣也在转换。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新济南再也回不到旧济南。
济南毕竟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泉城,耸立黄河岸边千年,文化如水,文脉如水,浸润出济南人温润如水的灵魂与性格。济南是一个从农耕文明时代一路走来的绅士,“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曾是它的金子招牌。土气也罢、官本位也罢,低调内敛也罢,经过千百年泉水文化的洗礼,形成了和谐、宽容、中庸的独特文化风格,外地人走进济南,不会被欺生、不会有排斥感,无论走在大街小巷或是住进大厦饭店,都会从内心里感到宽松、舒适,感觉到济南人的好客、热情。一如电视上的广告语:好客山东欢迎你。
济南人的好客与热情,有时也让人领受不起,我在济南的三天里,就醉了两次。朋友们说,就这个你也抱怨啊?我们曾经从早喝到晚,一天醉三次。
走出芙蓉街的时候,天色已经向晚。陪同的当地朋友问我:看了泉、游了湖,走了街,我们济南怎么样啊?我原本想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话到嘴边,忽然想到一位朋友的忠告:到了山东,你千万不能说山东人的坏话,山东人急了能当场把你从酒席台上撵出去。他还一再叮嘱我,作家黄有发先生说过,全中国有两个省的人最喜欢胡吹自己的家乡。一个是山西人,一个就是山东人。山西人唱的是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东人没山西人那么啰嗦,简单一句“谁不说俺家乡好”来得十分霸气,再哼上个“得儿哟依儿哟”得意到无以伦比。
想到这儿,俺不说了,和来自江南的同伴们一起唱起了山东民歌:“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谁不说咱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一曲唱罢,我们发现,哼唱得最响的是陪同的济南老乡。
作为流年人,很钦佩二哥知识渊博,行文快捷,思维敏锐,思想深刻。
作为山东人,很讨厌二哥,你作为山东的子孙,南方人的女婿,居然数典忘祖,把家丑外泄,不是个孝顺祖宗的好子孙。臭二哥!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二哥的文一如既往,汪洋恣肆,读来过瘾。

当然,要写好一篇文章,仅仅有博学还是不够的,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巧手,用精美的丝线穿起来,才会展现她自身的美丽。所以,妙手著文章,用在二哥身上,也是名副其实的。
佳作欣赏。写得真好!【赞】
地域区别,神话故事,名人语录,文化浸染,人格修养,一篇文字一网打尽,济南泉城的前世今生。
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