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闲愁也似月明多(随笔)
在宇宙太空,水星上有一座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是全世界文化人的荣耀。一如她的名字,让宋词之美之清韵光照至今,她不只活在文化史里,更是活在世代人的心灵史上。她让仰慕她的后来者穿越时空沉醉在美的意境中,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
翻开李清照诗词全集,无论品读哪首词作,目光勾留处,都会有一种浓烈的情味,丝丝缕缕地直入肺腑,直透心脾。“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好个恓惶的我!这是词人晚年顾影自怜的哀叹,让人不得不唏嘘叹惋她所处的时代。国破、家亡、夫死、无儿无女,乱世里颠沛流离、逃难客居中,所有她珍视的都弃她而去,她在冷冷清清寻寻觅觅中,触目所及的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怅恨,感受到的都是谁怜憔悴更凋零的孤凄。她胸中深重的家国愁肠,连武陵双溪的舴艋舟都载不动,难怪她风鬟霜鬓,看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她感伤孤苦却并未颓废,精神世界的独立柔韧,让她还能用写诗作词来排遣她的郁闷,给苟活的生命底色添一些光亮。“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读这样的句子,让人联想到她有着与大词人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风骨气度。乱世中,尝尽辛酸,憔悴风尘,零落如泥,这是人类苦难史中所有人的共情,惟有她,用诗词,为乱世中的众生,留下了独特的、无法磨灭的生命印痕。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生在富户或寒门,青春的烂漫天真,青春的探访遇见,青春不受羁绊的野性,都从不缺席。而生在男权社会背景下的李清照,一位有着敏锐感知力的女子,却把青春少女的样貌,用她的文字勾勒得无比鲜丽、活脱!“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这样的场景,是中学女生运动之后常有的情态:懒懒地收拾衣裳,整理发丝,而贴身的薄衫却被汗水浸湿,这是慵懒的青春之美;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画面,却是一大帮青年野外聚会沉醉不知归途的激情再现。夏日的黄昏,美丽的荷塘,有着怎样不可期的奇遇?读这样的句子,心跳就会莫名地加速,血脉就莫名地涨潮,记忆的窗户哗啦一下开启了,令人想起自己青春时代山野闲耍的画面和昌险刺激的经历。她笔底下青春那蓬勃的生气,无邪的率真,给人多少心灵的憧憬和回味啊!
问世间什么最美?风雅闲情最美。而李清照又是宋词各流派中最擅长写闲情的高手之一。无论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柔美相思,还是“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的娇嗔之态,亦或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细腻敏锐,都把风雅闲愁写得自然舒卷,真纯含蓄,浸骨透脾。尤其是那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写出了相思的人儿在晚秋凉风中为情所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态!称她是婉约派词宗,可谓实至名归。而李清照最令人感佩的却是藏在骨子里的执着,在离乱中历经种种不堪而初心不改的风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蓬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坦率的自剖心迹,呈现的是她对理想境界的求索,洋溢着她卓而不群的文人自信;“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对项羽的礼赞,写得非常有气度,这样硬气的诗,暗含着她对抛弃国土、庶民,仓皇南渡的当权者的谴责和忧愤。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追叙他们夫妇的生活情趣和战乱中珍藏文物散失的经过,从容委婉的叙述,藏着浓烈的伉俪深情。如“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他们夫妇共同的志趣,淡泊高雅的情怀,令人十分艳羡。尤其是李清照再婚以后遇人不淑,她不惜以入狱的代价,控诉丈夫丑陋龌龊的人品,追求精神独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韧,岂是一个凡俗女子可以秉持的操守?
这就是“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千古奇女子。她的诗词文章,她的遗世独立的人格光芒,永远闪着珠玉般温润的光彩,像窗前的白月光一样,永远让后来人在静静地摩娑玩味中,得到美的润泽,获得永世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