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清明之谜话清明(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清明之谜话清明(赏析) ——杜牧诗《清明》


作者:刘明国 童生,878.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19发表时间:2021-10-11 16:16:43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清明之谜话清明(赏析) 唐代诗人杜牧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好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占有十四首之多,如《山行》《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等。
   尤以《清明》一诗流传最广最受欢迎。它以明白如话,明朗晓畅,诗意浓郁,似信口吟脱于春雨之中的行路人之口即兴而得,连稍通文墨之人都能理解随便吟诵出来而负盛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就这总共28个字的七绝句子,从唐时起,已大到声名播到江南江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世界,都已普天同声了。短诗成了每年清明节的代名词了,成了人们相互传导信息和致意共守的经典文化了。
   我们看到,每年的清明节到来的前三后四的一周内,老天便特把“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幕拉开,让时雨的频次多起来,生动丰富起来,让城乡的祭祀气氛渲染得浓起来。你看,沿街的好多商铺正抓住商机,把各式各样的纸扎祭品,白的黄的红的蓝的,(有的以传统的球类经幡彩带为主,有的以巧匠们扎出的各种花朵与花篮为主,或干脆就是盆盆鲜花,与配置的香烛鞭炮错落放开),拱堆般放在街l店门脸上,以招引清明节前来选择的祭祀人。
   路途行人不绝,或沐着明媚阳光或踏着泥泞雨水,远的开着车,近的走着步,男男女女老人少年,手中都拿着选购好的祭品祭物,许多人都会哼吟着杜牧的《清明》诗助兴,去给自己的先人祭扫,去寄托追思!单位学校会组织青年人孩子们去到烈士陵园祭扫或宣誓!国家前些年起,还特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足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们莫不如是的认同,把中国人认祖认根的传统文化升上了新的层次。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杜牧的诗为后人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国人搭了一个很好的长梯。
   清明到来时,人们早已领悟到,清明节里不止是祭扫文化,更有亲近自然,体验春天到来感受新的幸福生活的渴望。因为一冬严寒的禁闭,太希望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季节来补充与自然同步的能量了。于是,人们乘着清明天开物朗,阳气上升渐旺之际,走出家中,来到郊野去踏青呼吸新鲜空气,饱览百草吐香,鲜花争放的自然风光,去听渔歌轻唱,蛙鼓伴和的怡情。昔日帝王深宫还见有”绿杨深处荡秋千”的风景哩!有点细雨纷纷又算得什么呢,那是“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里,老天吐的甜沫沫。那赶长路的人,若是去祭扫,加上哀思,那就有点苦了。杜老先生说,行人“欲断魂”了!急盼有酒家出现解渴解愁了。也许吧,以当时的道路条件与人力步行数十百里的艰难,再遇上绵绵春雨,心焦口渴,便是自然了,牧童遥指个有酒的杏花村,也顶多是望梅止渴,欲断魂的长途赶路人,仍会觉于事无补。可今天外去祭扫或去踏青的人,就一点不会有欲断魂之感了。你杏花村虽远,我油门一踩,高速路上,不就到了么?何况,兵马未动,粮草也先行了呢!当然,古今条件岂能比得,就诗读诗解诗,便让人添了三分愁情。这三分愁情,放到今天的边远山区,条件不允,“欲断魂”的情况还是会要发生。喝酒的行人这时会多么希些路旁牧童所遥指的杏花村,就在附近而不是遥指处呢!可偏偏只是种望梅止渴的慰藉。
   你看,杜诗把时令实情,人心所盼如实表来,是多么接地气连人脉,他口语化的借牧童之口的虚实表叙,把雨中行路之人“欲断魂”的心情己写得多么的焦躁难耐,在焦躁难耐中又生出几分美盼与寄情。
   好了,笔者对杜诗所表达的诗境与产生的社会表现影响,其拙见就解读至此。
   下面,着重来谈谈《清明》一诗能广传神州大地的历史文化根源。知识浅薄,道来互探幽微吧!
   先看诗中典型意象“杏花”一词。杏花,它是梳着如油春雨被人们歌颂的花神之一。华夏之域宽广,尤江南,中原大地,这种花到处都生长的有,单株吐芳成景,红白花连成林,好是耐看养目。二月杏花满枝头,比三月红艳照天的桃花还早到人间。且它没有桃花轻薄逐水流的不雅俗气。二月雨卷卖的不是桃花而是杏花,村姑们喜插头上增颜值的也是杏花,那人间美酒当然就只配杏花村里酿造的为美为好了。小小年纪的牧童,他也很懂赶路行人的心情与爱好,不遥指人间美酒在桃花村或什么李花村了。
   诗中意象带出酒名,竟引发后世地名之争,可见杏花名头已超大,比牡丹梅花还可亲可爱了。这出产胜似琼浆玉液的天下美酒的地方究在何方,这关系到商标权威啊!这怪作者没指出杏花村是在山西还是中原或江南名胜地。论者各持其理,品酒问杏根,也是杏花身价倍增之喜!
   据考,孔子曾坐“杏坛”之上传教他的弟子。杏有文化之灵,它还是教育象征。昔日科举考试取士,中状元者,还会由皇上赐杏林游宴,亦称上林苑琼林宴。让状元公们风光至极。
   这由杏苑杏坛杏林三联集美之大成,真是能独揽天下之大美也,它花也莫能与之万争也。所以杜牧把它引入他的千古绝唱,杏花村里的美酒便会冠上它的名而享誉天下。它不知道后来又有贵州的茅台能独占鳌头!
   这首名作里,人们共同的话题还是清明这个词,清明这个节。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年一度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排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的第五个节气一一清明节。翻挂历,这个节气每年基本都是四月五日或四日(闰年闰月)。
   这个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很看重的节气,比春节的迎春接福,喜庆团聚的内容更多更具体丰富了。不单是对先人和烈士的祭祀活动,也不止是郊游踏青游玩赏春景。清明节气的到来,这是不能违的农时大节,是农人视为生命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节气。农时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要浸泡谷种发芽,要将田土精耕细作……一年四季在于春,这个农时之要紧,关系全年的丰欠,也是关系天下人的生存。俗话说,农夫不努力,饿死帝王兵!农时是绝不违的,把这火候季节抓住了抓准了,把该办的事都办好了,等于就是抓住了全年的主要矛盾发力。
   清明清明,不仅是自然界已开始遵循天道,万物清朗明彻起来,阴阳平衡的人类,也要随之神清气朗起来。配合天道,遵循规律,以能动之力,敬畏之心,收获物资精神双丰收。
   人间重清明,它有道难尽的文化渊源。人们称清明为时年八节之一。历书记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如此有据之解,愚钝的笔者岂能不认它的源头,唐人杜牧怕也莫与之争。
   但大家知道,提起清明节,还会想到那紧连着的寒食节和上已节。在古代,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清朝历法家汤若望改革历法,后把寒食节由清明前的两天改定为清明前一天了。这天的忌讳是不能动土培坟,都得赶在寒食前完成。祭扫有前三后四之说。我们南方人不对挂正清明。这个传统做法,我是从父祖辈那里就继承下来了。
   提到寒食的由来,都会想到晋人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那个割股请君食,以度重耳逃难之中无食充饥的忠臣,自然会令天地动容。可晋文公度过磨难,东山再起重掌国家大权后,晋文公竟没能使介子推得到封赏……晋文公发觉介子推可能是负气带着毌亲藏入绵山之后,文公才因疏忽十分愧疚,想用火烧山逼这位忠臣出来补偿他,终不得愿……介子推被烧死后,晋文公在每年祭奠他时,把清明前的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得用火煮食。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源头,除了这个君臣关系的感人生波的历史人文故事,应是寻找先民崇拜火神,有生新火改火的记载。每年中间要止息一次后,需重新燃起,这一天要吃生冷寒食。由于火的发明,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往前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是燧人氏大火神的灵光,要大加祭祀。于是便利用旧火熄灭第二天改生新火的先天定为寒食。原始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只能群猎群生,茹毛饮血,抱团生存,能找到有了火的帮助,自然感恩载德,不但要祭祀火神,对天地鬼神祖先诸神都要祭祀敬畏崇拜!这种刀耕火种的文化传了数千上万年。至晋文公的寒食时代,已是明显的文明多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已寝有其室,食有其择了。
   至于和寒食紧挨的上已节,那是民间的三月三。讲究的也是踏青郊游与祭祀同行。
   三国时,据说曹操进驻北方时,见人们吃生冷食物在损害健康,下令取消吃生冷食物。文明时至今日,人们当然不再去吃生冷凉的食物了。知道那是对人的肠胃有大的副作用的,该用火的还得用火。用火,是在一定条件下,因燃料燃烧的自然现象,用不着当神去膜拜祭祀。
   清明寒食上已都是为了尊重生命与生机。所以杜牧的《清明》诗里独写到了一个放牛的阳刚少年。他的手指方向就是万物清明蓬勃的春天!
   如今,国家对清明节的法定,不只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看重崇尚,更是增加了对中文化自信力的新元素的肯定提升!

共 34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刘老师对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所做的分折评论,真可谓鞭辟入里恰如其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祭祀祖先、传承孝道的重要活动日。杜牧以他的神笔把这一天予以剪辑,以便于吟泳的诗歌形式传于世人。使清明节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更重印记更深。诗歌语言平实如话,含意隽永绵长。由雨写到人,由人写到村,由村延及酒。一幅鲜明生动的清明祭祀图呈现在我们眼前:冷雨淅沥,行人匆匆,牧童遥指,村野朦胧。阴冷的气氛衬托着怀念亲人的悲伤心情。此外,清明节的另一层含意在本文中也有所阐述。它也是农时节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春耕开始,播瓜种豆一片繁忙,实乃春种秋收季节使然。作者还把与清明节有关的寒食节也一并作了介绍,使读者从中收获不少历史人文知识。作品由浅入深层层剖析,逻辑清晰论述恰切,是一篇很有知识底蕴的美文。感谢老师赐稿!鼎力推出文友细细品读。【偏辑: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0-11 16:27:38
  一篇很有功力的赏析。知识性强社会意义大。希望看到老师更多佳作推出。谢谢!
2 楼        文友:刘明国        2021-10-11 17:04:19
  十分感谢秋风老师对拙作的编按!读罢,对赞誉有愧,对启发受之欣喜!以后再发类似文章向江山菊韵各老師文友请教或交流,以期共进兴文,为中国文化与经济同步复兴献出我们的余热。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0-11 19:54:19
  清明好时节,清明好风景。读名著清明诗,读传经典文,犹如进了几年好课堂,学了知织,获益多多,大开眼界,大受教益。某山野村夫,不学无求,每日利用间歇自学,写不好什么文,水平低劣,无章无法,词语枯燥,只是独自玩玩。谢谢好文,谢谢鼓励!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刘明国        2021-10-12 10:04:41
  谢谢黄老师点赞留评。黄老作的文写的剧所以常受文友与读者欢迎,做人的谦虚低调是其重大动力啊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