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秋景如画的故乡,游子心中的净土(散文)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四季轮回,我们在季节变换中走过一年又一年,不能忘却的是遥远的故乡和故乡的亲人。
今年三次回到省城的老家,因为疫情,前两次没有去乡下,第三次赶回去,终究是错过了父亲八十岁生日。
国庆小长假因是拼车回老家,我们在大山深处待了两天,就乘中巴车去江边看望父亲,然后去大别溪及柳林风光带游玩。山高路远,我在车子的摇晃中昏昏欲睡。当车子经过山路十八弯,冲出高山,我隔窗看到蓝天下的大江——我们的母亲河,眼前一亮,那条江如蓝色的绸带飘在白云缥缈的群山中。这条母亲河叫沅江,发源于贵州都匀市苗岭山脉斗篷山,这条流经贵州、湖南的大江是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在湘、资、沅、澧四水中为第二大水系。
我们从小生活在江边的时间和大山深处的时间一样长,外婆家在沅江的清浪滩上游,那里的人们说话嗓门儿大,每当要过江,就会扯着喉咙大声呼喊:“过河哟!”不一会儿,船夫驾着渡船从江上飘过来了。爷爷奶奶住在山里,山里人嗓门儿也大,他们会在劳作后休息时对唱山歌,后来这里成了诗词之乡、歌舞之乡。如今,人们又把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打牌的人少了,跳舞唱歌的人更多了。
江边人和山里人的语言差别很大,我们小时候去外婆家,常被外婆家的邻居善意地取笑。爷爷奶奶那里的人说“喝水”时发的口音是“喝匪”,每当我们到了外婆家,那些邻居就来逗我们。我小时候就会学说外婆那里的方言,就为了不被取笑。启蒙读书后,我就拼命学习普通话,目的还是为了不被取笑。长大了,我依然练习说普通话,每次回到家乡后,有时候会故意说几种语言逗笑。有人问,为什么还说普通话,我说为了学习朗诵,他们不解,我开玩笑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们一脸茫然。
童年时代是快乐的,我们在江边外婆家喜欢玩水,小时候看到江上白帆点点,就会吟诵古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大山深处爷爷奶奶家我们就喜欢爬山,听爷爷讲贺龙带领红军部队长征的故事,那时红二、六军团就是从山里行军到了大江边渡江的。
父亲年老后一直居住在大江下游的麻洢洑镇,因修建五强溪水电站后,麻洢洑镇于1992年被改名为五强溪镇。五强溪镇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的末端,沅江从小镇蜿蜒而过,这里的江面很宽,江水缓慢。我们在山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在这里的江边度过了少年时代。山里人性格耿直、豪爽、好斗,说话嗓音大,爱唱歌跳舞,小时候常听到他们唱山歌,也常听到妇人吵架的超大声音。山里的傩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只是会唱的人不多了,前些年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江下游这里的人性格内敛,说话声音不高,很温柔,我们常常议论说此地的女人说话很好听,柔情似水,而男人说话就不好听了,显得没有阳刚之气,在这里很少听到人们争斗吵架之声。
又名玉架沟的五强溪是条清澈的溪水,溪水流入沅江。相传古时候溪口有五兄弟,这五兄弟个个武艺高强,人称五强,此地后被称为“五强溪”。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谁也没想到,后来麻洢洑镇会以五强溪命名。
大江上游水电站的库区曾有东汉时期马援修建的山洞,现在有的山洞已经淹没。那时东汉名将马援主动请缨来南方讨伐苗蛮,他和将士们来到险恶的清浪滩下,因酷热和地势险峻,部队将士又染了瘟疫,不能及时上险滩,只好驻兵在壶头上下,两年后才攻上清浪滩,留下了伏波将军“马革裹尸”的传说。听母亲说,以前江边修有马援庙,因修建第一座水电站后,一些古迹就淹在水下了。
壶头山下游的洞庭溪是当年红军渡江的地方,贺龙的女儿刚出生十几天,就和其父母住在洞庭溪当地百姓家中,后来当地向导带领红军部队渡江,往南行军,再往西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当地百姓都记得红军长征的往事,我们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这些红色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工人齐聚五强溪,和当地人一起修建湖南省第一大的水电站,后来又在靠近桃源的地方修建护坝的第二座水电站。当修建第二座水电站后,父亲家门口的水位上涨,高峡出平湖了。我们在父亲屋后远看大江,蓝色的江水在明月山下拐弯流向下游。下游对岸的大伏角有个码头,是当年红军长征渡江的渡口,那里的村民家墙壁上留有红军长征时写下的标语。红军从这里往楠木铺方向走,在敌军的阻拦中追赶在通道转兵的中央红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午吃饭时,父亲唠叨的是爷爷当年吟诗作对的趣事儿。第二天,我们早早驱车前往大江对岸的山中,第一次来到漂流景点大别溪。中秋后,虽然艳阳高照,但溪水是冰冷的,我带了一双凉鞋,儿子的干妈网购了一双雨靴。我们穿过竹林前往留有很多淘金山洞的树林深处。来到山青水秀的漂流处,只见溪水清浅,鸟儿飞跃,鱼翔浅底,安静的峡谷完全见不到夏季漂流的热闹景象。走进冰冷的溪水中,有点刺骨。上游沙滩中有个人在钓鱼,我们靠近他时,见他旁边桶中装有几个小鱼。
没有游客的大别溪平缓处寂静无声,我们踩着鹅卵石向上游前行,偶尔捡几块石头打水漂,兴奋地数着水圈儿,仿佛找到了儿时的乐趣。逆流而上,两边高山挡住了山外的景象,我们在峡谷中慢悠悠地蹚水,突然看到前面溪边有座木房子。旧木房子门前有个老人在晒南瓜皮,与她搭讪,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坐坐。隔溪交流,方知她一个人在做家务活,家中的老伴儿躺在床上休息。我们说先去上游看看风景,她应着进了木屋。
大别溪很宽,现在是枯水期,很多鹅卵石和岩石裸露在溪里。同行的老乡看到可以提炼金子的石头,就捡起来给我们欣赏。这种石头有别于溪中椭圆或圆形的石头,有棱角,有花纹。白色中镶嵌着淡淡的黄花纹,看着很美,我们拿在手中把玩,连问这里面真有金子吗?答案是可能有,还得多多提炼。
清清的溪水遇到阻拦的石头,就猛冲而过,溅起了白色的水花。我们慢慢踩着石头走到水中的大石头上拍照,又小心翼翼地返回到鹅卵石中。山野除了鸟儿的叫声,就是溪水的欢唱声。
看到绿幽幽的竹林边盛开了一朵木芙蓉,我们惊喜地拍摄,多少年没有看到山里的木芙蓉了。木芙蓉旁有株芭蕉树,结了一串绿色的芭蕉,还有两个像芒果一样的果子。他们说这果子可以炖汤喝,就顺手采摘下来了。
我在溪水边洗手,其中一位老乡看到溪边断掉的树枝就点火焚烧,说要保护绿色的环境,希望溪水清亮的地方干干净净,原来他的职责是管河道的。这里是漂流的上游,春天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了秋季,溪边树木苍翠,竹林深深,清幽绝俗。夏季,蓝天白云下,很多游客前来游玩,勇敢地漂流后,就是寻找烧烤的好去处,如果带了帐篷,休息时看花开花落,云聚云散,真是美哉!冬季的大别溪寒风刺骨,遇上下大雪,就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了。
若有志同道合的文友来这里隐居几天,穿着汉服,摇着蒲扇,饮酒推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意,画面中的男士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女士就是闲云野鹤了。或者学林和靖隐居孤山,做梅妻鹤子的隐士,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绝句,岂不美妙哉!
流连在溪水边,看到飞舞的黑蝴蝶,突然记起杜甫的诗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里的溪水人家门口就种有蔬菜和鲜花,蜂飞蝶舞的景象时时可见。
离开大别溪时,我们返回时去昔日打金的矿区溜达了一圈。据说金洞子的温度很低,进去了要穿棉衣。那里安全措施很重要,我们闲人免进。记得小时候读书时,听闻这里的金矿挖到金子了,就可以分红,没有挖到金子的,就成了废弃的洞子。那时,江上正在修建水电站,江这边出金子,小镇的人口一下子猛增,这里成了繁华富裕、热闹非凡的“小香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立志要走出大山,渡过大江,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离开矿区,我们在大坝边农家吃午餐,农家菜刺激了味蕾,我们饱餐一顿,在江边拍摄了大坝气势雄伟的景象,就匆匆赶往下游的柳林风光带。桂林山水甲天下,柳林山水甲桂林,我常常自豪地对外地的文友这样说。记得书中描写,几十年前,沈从文从桃源逆流而上,见到江边风光,就赞叹“沅陵,美得令人心痛!”如果他见到江边的撑锅岩、箱子岩、明月山及金黄的油菜花,会否和陶渊明一样觉得这里是世外桃源呢?
车子过了象鼻山,在明月山盘旋后,来到山下的江边。不问主人是否同意,我们上了一叶小舟,在江上观景拍照。海拔170米的明月山上游有座山崖叫青蛙崖,此山崖和明月山差不多高,如一只大青蛙匍匐于江边,栩栩如生。明月山悬崖峭壁,山形奇特,如田螺浮于水上。明月山三面环水,临水处是圆陡的石壁,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放前有土匪藏于石壁的洞中,是当地村民当向导带领解放军潜水进入山洞,最后抓获了土匪。右边的钟鼓崖群崖壁立,如斧削似的。而另一侧的月亮崖色白如月,因常年风化而成。据《辰州府志》记载:“山下有明月,两岸素崖峭立,若披霜雪,松篁插翠,池水清漪,皎然月白,故称明月山”。
山下江水回旋的地方很是险要,过去,船夫经过此地,都要下船抓着悬崖上的铁链拉船。有个民间流传的故事,说有一家人住在江边,女人在家劳作,男人外出跑船,有一年遇到一场洪水,江水回旋中,男人随船沉没,女人成了寡妇。她下决心自己花钱打造一条铁链,让跑船的船夫经过这险要的江面时,可以抓着铁链拉船,悬崖上的铁链后来被称为“寡妇链”。如今,大江上游酉水河附近的原始次森林借母溪成了游山的旅游景点,有人说以后会和这里连成一线,柳林风光带将成为人们游山玩水的水上旅游景点。人们常说去张家界看山,来沅陵看水,一点都不夸张哟。
在小舟上拍照、玩水,清清的江水中可看见摇曳的水草。两岸的青山和房屋倒映水中,不时有鸟儿掠过,此刻,江面吹来柔柔的风,一层层细波纹在风里江面推开了。我们在如画的江景中捕捉最美的瞬间,对岸行驶的车子成了景中的动态画面。
明月山上有座顺母桥,相传是一位村民为了孝顺母亲,修建了这座连接群山的小桥。山上寺庙有三个装油、盐、米的石凼,据说每天清晨三个石凼都会出现油、盐、米,刚好够寺庙的和尚吃一天,后来有个贪心的和尚把石凼凿大,从此三个石凼就没有出过油、盐、米了。那时听父亲讲这个故事,年少的我们很讨厌那个贪心的和尚,让我们见不到石凼出油、盐、米的景象了。
往下游走,可见夸父山,俗名“撑锅崖”的夸父山有三座石山,呈三角形排列,据说当年夸父追日到这里,累了就开始做晚饭,他把扁担弄断了,扁担变成了扁担崖。眼看夕阳西下,心急的夸父一脚踢翻铁锅,铁锅瞬间变为锅儿崖,这两座石崖与竹架崖被村民称为“撑锅崖”。小时候没觉得这里美,只想去远方,长大了,才知道书中“夸父追日”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很是惊讶。就像我们第一次听说沅江上游二酉洞藏书的故事一样惊讶,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博士官伏胜偷偷将家里的书籍经水路运回二酉山洞。后来这里成了当地孩子启蒙举行入学仪式的地方,也成了书生、秀才朝拜的圣地。二酉藏书洞传说闻名遐迩,是中华文化、楚湘文化、五溪文化的源头,是民间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填补了儒家史学的空白。如今,二酉藏书洞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人们也常把武陵人善卷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善卷因避舜帝禅让,隐于二酉山守护黄帝的藏书。据说二酉洞附近一个村子出了很多读书人,这是否印证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
远望下游的海螺山方向,碧波荡漾的江上有运砂石的船只打破了江上的平静。这座属于夸父山群峰之一的山峰像极了海螺,满足了年少的我们想看海螺的愿望。此山峰是沅江流出沅陵进入桃源的最后一座山,水中的界碑石头若隐若现。
我们老家是唯一一个没有通火车的林业大县,县内森林茂密,水系发达,自然风景十分美丽。我们行走在山里江边,如在画中游。我们闲聊时说,羡慕别的地方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可我们又希望柳林风光带这美丽的山水没有工业,没有污染,因而也不太盼望通火车,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同行的老乡说以后不用担心环境被污染了,将来会划出一块工业园,其它地方发展旅游业,就不会担心经济落后了。
我们听了很是欣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风景如画的家乡永远是一片净土,越来越美,越来越富绕!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