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收获】故乡的那棵古松(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收获】故乡的那棵古松(散文)


作者:一路顺风 童生,99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36发表时间:2021-10-27 18:01:41

六盘山西麓的甘肃静宁县东南40华里,就是我的故乡陈家坡。故乡的西南山叫珍珠林。远眺像一尊安详的坐佛,佛的胸膛是一个大大的躺湾,是静宁县境内唯一未遭毁坏的原始森林,林中自古就有一种名叫“珍珠杆”的灌木,一丛一丛的,夏天开白花,小小的白串儿,颗粒状,很像一串串的白珍珠,所以那一大片森林叫珍珠林。
   林中主要树木是白杨树,因树根在地下空闲地方又生出树苗,所以又叫窜白杨,树干笔直,无虫害,一年四季,白白净净,生命力极强。还有松树,柏树,柳树,杏树,樱桃树,槐树,沙枣,沙棘等,很多树,我叫不上名称。林中还有很多天然生长的中药材,黄连,贝母,防风,柴胡,黄芪,车前子,甘草,地骨皮,狼毒等。一到夏天,林中就开满了野生的黄百合,山丹花,刺玫花。是周围数里范围内蜜蜂来采蜜的主要蜜源。
   那个大躺湾比较平缓,没有被雨水冲成沟壑。自古森林的正中自上而下,建有三台寺院。上台靠后是三眼砖砌的窑洞,很漂亮,很气派的,砖彻墙面,砖是水磨的,非常规整,砖雕图案,窑洞门口两边是砖雕对联。中间是玉皇洞,西边是三清洞,东边是菩萨洞。院中央是菩萨大殿,殿前是大卷棚,是供祭祀用的,大殿的房檐紧接卷棚的檐子,非常宏伟。
   中台是一座四合院,下台没院墙,只是几座庙,最前面的灵官楼和中院的三皇治世楼都是两层楼阁造型。建筑风格及形式和上台一样,都是水磨青砖墙,砖雕墙面。庙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宇轩昂。这些庙宇院落总称“兴隆寺”。
   1958年,寺庙里的神像俱毁,寺庙创办了我们大队的民办初级小学。
   我开始上小学,是在邹家河公社办的公办小学上的。1966年,那年秋季开学,文革开始,刚刚报了名,交了八角钱的学费,学校全部放假。公办教师上县开会,办学习班,当时我们大队村小学的二位老师都是民请教师,不参与县上的开会学习,学校正常上课,而且免收学费,我们几个孩子就来兴隆寺上学。
   大队小学是初小,共四个年级,中台的三个庙宇,设一至三年级,上台菩萨大殿设四年级,中台东面的三官殿靠北的码头前有一棵古松,树干直径足足一米五,由东向西,斜势而生,大人伏身,两手稍作攀援,可以直接从树杆走上去,树冠有几十米大,呈扁平状,向四周延展,远看象一把巨型大绿伞,将中台四合院遮盖的严严实实。
   夏天孩子们在院子里的地面上用树枝写生字,老师巡回辅导,阳光照不下来,凉凉的,爽爽的,鸟儿在大松树上叽叽喳喳,时不时弹下一些枯松叶,落在孩子们的头上,背上。
   深秋,只要有风吹来,松技摇摆,就能掉下一些松塔来,孩子们你推我抢,抢到松塔,掰开松塔的小层页,倒出松籽,放在嘴里,嚼出油油的香味儿。孩子们如果抢到一个大松塔,总要给老师送去,至今还记得老师和孩子们吃松籽的情形。
   冬天刮风时,树上呼呼作响,但院子里平平静静的,大松树用它舒展的臂膀,把大风挡在天外。下大雪时,雪落在松树上,院子净净的,省得我们扫雪。古松像一位年迈的老妪,呵护着整个院子里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开春时,压在松枝上的雪慢慢消融,树上挂满了晶滢透亮的棒冰,一阵风吹来,棒冰掉在院子里,孩子们抢着拾,手冻得红红的,在自己的衣服上擦擦泥土,用舌头舔着冰棒,冰得哈哈的,乐在其中。
   那棵古松,是当地人心中的圣物,装点了当地的风景,也装点了人们的生活。在老远老远路上望去,就能看到那棵高耸挺拔的古松。夏天,象一把翠绿的大伞;冬天,白雪压在松叶上,近看如一层一层的云朵,远眺,像一朵硕大的白蘑菇。它那古老的姿态,就是一幅天然的《苍松图》,画家的笔下,也许是很难画出来的。
   我见过黄山的迎客松,名扬天下,但当我置身它面前时,其实不过如此。老态龙钟,周围用钢架子撑着,虽然树杆笔直,但它的姿态,远不及我们珍珠林的那棵古松好看。只是故乡的古松没有长在受人关注的地方。
   我又去过江西的庐山,也有一棵迎客松,那天,导游说,今天主要是看庐山的迎客松,我们走过一道深深的石峡,迎面阳光,和石峡的阴凉形成对比,明媚无比,清爽的石崖上,长着一棵松树,临空傲世,游客们惊呀:“啊!这松树在石崖上是怎么长出来的?”我一看,那棵迎客松也是斜长着,只是在石崖上,确实有点神奇,在微风中摇曳着,树杆不足一尺,一棵小松树而已。它的出现,的确没有打动我,连相也没照。因为我的心中仍被珍珠林那棵古松占据着。
   珍珠林山上的那棵古松,据古庙码头砖刻记载,共有十二棵。经同治兵燹,大火烧毁十一棵,仅存中台那一棵。据传说土匪放火焚烧森林,毁坏寺院,大火燃到中台时,天降暴雨,留下了那棵古松。
   1972年,我高中毕业,在生产队劳动两年。1974年,我任大队小学民请教师。1976年,公社学区派我去县一中进修音乐,正是在那一年,珍珠林的林木大量砍伐,几十座庙宇全拆,小学迁到山下的平川地,那棵古松,经历了无数次动荡,终究没能逃过砍伐的命运,永远的消失了。
   在下台子孙宫的东侧,现在仅存一棵古沙柳树,也历时数百年,因树干进水开裂,无材可用,勉遭砍伐,现在用钢架支撑,树干斑驳,而枝叶繁茂,婆娑多姿。
   民国初年,在古沙树下,利用僧房子,当地贤达们创办过私塾,在当时民生凋敝,经济社会极度落后的境况下,在那偏僻的穷乡僻壤,有了朗朗书声,开创了当地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些有名望的文化人。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百姓捐款,捐物,投工。企业捐砖,捐水泥。历时25年,2014年9月,大工告成,庙宇院落恢复了原有规模。镇上又扩大了森林面积,在原有森林周围补栽了几万株松树,柏树,杏树,核桃树。
   古老的珍珠林,又焕发了新姿,森林茂密,花香四溢,庙宇掩映其中,每年端午节,是珍珠林兴隆寺的庙会,静宁县,隆德县,庄浪县的人,前来兴隆寺或敬香礼佛,或观光旅游,是县域内唯一一处风景名胜,如果那棵鹤立鸡群的百年古松还在,多好!
    
   公元2014年12月写于静宁县城

共 23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魅力而富有磁性的文字往往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文中介绍了景观,事迹,中草药等植物。令人难以忘记的却还是那棵古老的松树,一幕幕难忘的记忆,给人新潮澎湃,想到鸟语花香,环保需要人人从我做起。爱护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共建一个美丽新家园。祝老师创作愉快,晓荷有你更精彩。文章很有意义,推荐共赏!【编辑: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聆雨        2021-10-27 18:09:21
  感谢老师分享美文,欣赏!
2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1-10-27 19:12:50
  感谢聆雨老师的精心编按和高评,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写作,让自己的赋闲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问好老师,祝你安康!
3 楼        文友:老来        2021-10-27 20:26:15
  老到的一篇游记散文,历史背景,人与物的变化尽在其中!望陈老师继续坚持!↖
4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1-10-27 21:17:57
  谢谢老来兄弟的热情鼓励,向你学习做人,学习写作!
5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1-10-28 14:36:41
  再次真诚的感谢编者和读者支持与鼓励!
6 楼        文友:朵朵云        2022-01-22 22:48:45
  在作者笔下,古松活灵活现,古松下的学童写字的画面温馨美好!字里行间流露着怀念与惋惜!要是它还在该多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