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一代爱国诗人陆游诗歌里的铁骨柔情(赏析)
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文人墨客,不计其数;诗词歌赋,灿若星河。而陆游以其“明朗瑰丽”和“豪放悲壮”的诗风,在中国浩瀚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梁启超曾有诗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自古男儿一放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乱世出文豪,出英才。每当民族危机之际,重温陆游的诗歌,便如黄钟大吕般的鼓舞人心。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和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一起被后世人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生于战乱年代,年少时深受父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认识到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从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安邦报国之志。中年时,他依然满怀热血地投身军旅生活,保家卫国。他一生爱好写作,直到八十多岁,仍笔耕不辍,他的诗歌以浓厚的爱国思想和独具一格的“放翁体”,享誉文学史,为后人所敬仰。他一生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后来入蜀九年,清灵秀丽的自然山水,开阔了他的视野,形成了豪放悲壮、洒脱不羁的诗风。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激情。这个钢铁男儿的诗集《剑南诗稿》,多为抗敌爱国诗、日常生活诗和爱情诗,成功地为自己画像,塑造了铁血柔情的立体形象。
一、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
陆游生活在南宋,正处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同时也是爱国热情高涨的时期。陆游的一生,充满了悲壮色彩,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的苦难,看到了统治者骄奢腐败,心中非常愤怒,直到八十多岁,仍怀有“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豪迈壮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表达了他至死都渴望看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足见其报国之心坚不可摧。然而,软弱的当局却令诗人大失所望,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热血喷涌而出,化为了忧愤的呐喊。
作为时代的歌手,他的诗歌吹响了抗敌复国的最强音,激越悲愤,无情揭露了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抒发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昂扬斗志!最有名的当属《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胸怀祖国,无论身在何处,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他至死不渝的强烈愿望和梦想。爱国情绪贯穿在他的整个生命中,郁积于心,寝食难安,夜不成寐。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收复故土气定如山,如今北望中原,勾起了他的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诗人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寄情于诗里,抒发自己失意的人生理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往事如烟,抚今追昔,一幕幕涌上心头,让人难以忘却。诗人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的场景,雪夜里楼船战舰如飞。秋风中,将士的金戈铁马正在西部大散关征战,收复失地捷报频传,心中又充满了壮志豪情。诗句慷慨激昂,爱国之情跃然纸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国破家何在?因而,个人的遭遇和民族的命运,总是息息相关的。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当年以万里长城自诩,愿作长城守卫疆土,然而英雄还没有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头发先白了,空有一腔斗志,怎不让人伤怀?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悲愤情绪,悲壮,无奈、悲凉,心有不甘,却又无能为力。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出师表》真是名不虚传,流芳百世,充满了悲壮色彩,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然而,有谁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收复汉室,平定中原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那么大,怎不叫人黯然神伤?
全诗对仗工整,铿锵有力,一气呵成,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想当年,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北望中原,收复失地,还我旧山河,然而时不我待,时光虚掷,功业难成,悲叹之情郁积于心。但爱国之情不老,渴望效仿诸葛亮,能够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这颗赤子之心永远在,亘古不变。
二、寄情山水之乐,抒乡土风情之美
陆游是真性情,他骨子里爱国爱人民爱生活。他善于从广阔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歌的题材。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可成为他诗中描写的对象,寄托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许多诗句脍炙人口,吟咏流传,成为了不朽的经典。“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句诗出自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具有闲情逸致,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嗅觉,似乎空气中杏花的香味在流动,美妙、隽永,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游山西村》则是表现农村风土人情之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者出游到农家,看到丰收之年的农村一片欢乐的气象,农民倾其所有盛情招待客人,自家酿的酒味道香浓,鸡鸭肥美,丰衣足食,场院里笑声阵阵,其乐融融,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纯朴、善良的民风民俗,画面感十足,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句寓含人生哲理的名句,千古流传,成为经典。让人感觉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失望之中蕴含着希望,否极泰来,也道出了世间万物此消彼长的特点,倍感亲切。走了一程又一程,山峦重重,水流淙淙,正担心无路可走时,忽然看见柳绿花丛间又出现了一个村庄,真是让人欣喜惹狂。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祈求丰收。春社的日子已临近,人们张灯结彩,吹起箫打起鼓,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村民们身穿布衣,朴素简洁,依旧保留着先人们留下的习俗,具有古风古韵。诗人对传统文化非常热爱,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对土地有敬畏之心。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不知不觉,月挂树梢,整个村庄笼罩在诗意朦胧之中,静谧安详。诗人游兴未尽,人还没有离开,已经渴望下一次的到来。他开玩笑似的对村人说,如果条件允许,还会趁着月色闲游,随时会拄着拐杖,敲你们家的门,与老农把酒言欢,共叙美好的情谊。
陆游的这首七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让人耳熟能详。诗人被弹劾罢官,回归故里。心中难免会有抑郁之情,于是出来散散心,相比虚伪的官场,乡村淳朴的民风自然给人带来清新之气。诗歌其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字游字,却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未尽,层次分明,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表现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三、铁血汉子侠骨柔情,情路坎坷意难平
陆游的爱情诗不多,但却是古代爱情诗中的精品。
陆游二十岁时,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唐婉才华横溢,与陆游感情深厚,他们吟诗作画,生活幸福。引起陆母的不满,她担心儿子沉湎于儿女情长,加上唐婉不曾生育,便不顾儿子的恳求,强迫两人离婚。陆游迫于母亲的压力,与唐婉忍痛分离,但两人都不曾忘了对方,这成了陆游一生的痛。
十年后,陆游去沈园游玩,偶遇前妻唐婉和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看着物是人非,回忆往昔,悲痛之情涌上心头,唐婉不久便郁闷而死,陆游为她写下《钗头凤》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晚年,陆游居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二首道出了他对前妻唐婉的深情怀念: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首诗是最为深情动人的。诗人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到一种悲伤的情调中。他到沈园寻曾经唐婉留下的芳踪的旧池台,桥是伤心的桥,只有桥下碧水依然,当年曾见过她美丽的侧影,如惊鸿一现。如今,来此凭吊,忆起旧事,泪水潸然,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年复一年,时光带走了爱人美丽的容颜,而这份爱却至死不渝,一直如影随形,陪伴诗人度过难忘的岁月。
陆游,生逢乱世,却将中国的爱国诗歌推向了一个高峰。他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诗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是一个时代的楷模,无愧于“爱国诗人”的称号。然而,他不是圣人,他是那样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爱得热烈,爱得真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