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外国人(随笔)

编辑推荐 【柳岸】外国人(随笔)


作者:严真 秀才,13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22发表时间:2021-11-07 15:14:24

1964年我16岁,平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郑州上学。郑州是省会城市,家乡是小县城,自然比郑州闭塞,孤陋寡闻得多。春节放假回家,我滔滔不绝地向我娘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姥姥家在偏远的小乡村,娘是文盲,若不是嫁了爹,连县城都没进过,娘到我家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埋头家务,最远去的地方,只是到街口买买菜。街西口是无垠的农田和菜园,田野远处,七八里外是京广铁路,可以眺望到南来北往一串房子似的奔驰客车在铁路上奔跑。
   我说:“火车每节车厢都有厕所。”
   娘惊奇说:“那一间间拉着跑的房子里有茅肆(厕所)?感兴好。如果咱家房子里有,就不用尿盆了,刮风下雨、冬天下大雪也不怕。”
   “郑州的路太棒了!有一条金水大道,十几里长,路边大树一棵挨一棵,林荫遮天蔽日,下雨都不用打伞。”
   娘停住手里的针线活津津有味地听。
   我又说:“娘,我看到外国人了。”
   娘不以为然又拿起了针线,漫不经心说:“外国人啥稀罕,不也是一个鼻子俩眼么?”
   我说:“不!黄头发蓝眼睛。”
   “那么,外国人夜里走路不用灯了。猫就是蓝眼睛。”
   娘的话让我忍俊不禁。我说:“蓝眼睛黑眼睛,夜里都看不到东西。”
   于是,娘不屑地说:“我以为外国人比咱‘能’哩。”
   ……
   郑州,我们学校路对面,是郑州第二砂轮厂的生活区,二砂是国家“一五”计划东德援建的企业,生活区里有座德国专家楼,精致小巧,二层、高顶、大窗户,但每天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据说一楼是舞厅餐厅娱乐室,二楼是卧室,十分豪华;后院铁栅栏围着假山喷泉和一个羽毛球场。那时候郑州几乎没有外国人,专家楼外看洋人,成了附近居民欣赏的一道风景线。不过专家楼戒备森严,只能远远地看,而外国人很少出来,我上学三个月,常往专家楼跑,守株待兔,但仅看到过两回,近似蓬莱看海市蜃楼了。
   以后文革开始,外国专家撤走了,楼墙刷上了“反帝反修”一类的黑字标语,文革结束,更名为了二砂招待所。
   我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改革开放之初,我厂效益如日中天,连续两届跻身全国500家最大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芬兰引进一条电缆生产线,三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我厂安装调试,河南省外贸厅派一个翻译和我厂一个吊车工、一个电工配合工作。起初,我厂的工人纷纷到调试现场看外国人,很快就不稀奇了。据吊车和电工师傅说,外国人工作认真负责,上下班准时;上班工作服,下班更衣西装革履,一丝不苟,所以他们的衣着让人感觉很潇洒。不像我们,工厂发有工作服,却上班不穿仍日常便服,上下班不分,什么时候都灰头土脸的,安检员三令五申依然我行我素。
   那时候,我是厂工会体育干事,引进设备调试期间,正逢五一,举办职工长跑赛,一位外国人参加了,沿途啦啦队热烈地为职工和这位洋朋友鼓掌呐喊加油,外国人坚持跑完全程,可惜没有跑进获奖名次,工人们强烈要求授以他纪念奖,外国人得到纪念品后高兴地手舞足蹈,说的外国话我听不懂,翻译告诉我,他说,纪念品很有意义,他要带回国珍藏。他叫:“米卡莎洛”,至今我还准确地记着这个芬兰人的名字。别来无恙,现在米卡莎洛已是耄耋老人了,国际劳动节长跑纪念奖,见证着各国人民平等、友好的友谊,源远流长。
   然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现在,郑州市街头巷尾超市公交车,都可能邂逅外国人,人们渐渐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了。
   那天早晨我乘坐地铁,旁边坐着两个半老妇女,像去跳广场舞,因为手里拿着跳舞的大扇子,有一个穿运动裤,恭维似的口气说:“我看到过你女婿,真帅!哪国的?很有钱吧?”另一个头发染得乌黑,淡妆红唇,满脸的清高傲气,说:“加拿大。”“你去过闺女家吧?”“去过。加拿大的城市处处比中国干净漂亮。一家一座别墅楼,他们小两口买的有房车,星期天去旅游,车里能吃能睡能洗澡……”我斜睨这娘们一眼,女儿不过嫁了老外,她就数典忘祖,我不想听她喋喋不休地炫耀,起身去了另节车厢。
   其实,像这娘们德性,我们小区有一个男的。老家在博爱,我老家卫辉,都是豫北人,半个老乡,见面相互打招呼“吃罢饭了、喝罢汤了”乡音乡语亲切自然。自从他女儿嫁了个土耳其老外,便得意忘形,不认自己门朝哪了,和我打招呼竟然不阴不阳,南腔北调地“早上好、晚上好、拜拜”起来,让我倒胃,从此我再不和他搭话。
   现代化的地铁风驰电闪地奔驰,车厢里让人感受到一种时代奋进的浓郁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想,中国人娶个老外媳妇、或女儿嫁给老外女婿,只要合法,都合情和理,无可厚非,应予祝福。但是,“外国人也是一个鼻子俩眼么”。我娘如果活到现在100多岁了,老人家的话,声犹在耳,朴实简洁精辟富有哲理,我深信不疑。国不分中外,人无论土洋,友好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别,如此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改革开放的时代里,我鄙夷崇洋媚外的人。

共 19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要在三十多年前,说起老外,大家都或许会有点好奇之心。可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有专门来中国旅游的,有专门来中国留学的,当然也有为了加入中国而入赘做女婿的,或嫁给中国小伙做媳妇的。现在,在我国大中小城市,我们几乎都能或多或少的看见到外国人。本文作者用记叙的方式为大家讲述了外国人在他的周围,在他的城市出现的故事,也为读者阐明了一个观点:国不分中外,人无论土洋,友好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别,如此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作者文风质朴,观点明确,值得文友欣赏!欢迎大家围观!【编辑:梦中楼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1-11-07 15:20:12
  感谢老师分享美文!其实在这篇作品里,我最有感觉的是“娘”的对话!朴实而有哲理!
2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1-11-07 15:20:53
  欢迎分享更多精彩!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严真        2021-11-07 18:00:02
  感谢梦中楼兰老师推荐拙文,今后一如既往添彩柳岸。
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1-07 18:37:53
  一篇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好文。语调轻松朴实,十分贴近生活,欣赏佳作。
5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1-07 20:57:46
  中国人要有自己骨气,崇洋媚外的人令人唾弃!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6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21-11-07 21:13:36
  崇洋媚外,忘本。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