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财由德致(随笔) ——细品《大学》经文心得之五
有一位父亲这样训示他的儿子:“小子!你知道吗?对什么过不去,也别和钱过不去。你懂吗?”儿子还小,听后一脸懵圈;局外人听到,连连摇头,不以为然。其实,爱财之心,人人有之,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钱那肯定是不行的!
四十多年了,“钱财名利”这四个字,恐怕一直是我们国人念兹在兹、日夜操心的中心话题。
人们只要一有空隙,总是三句不离本行:官员会说,GDP比上年又增了多少亿;种地人说,收成比上年又增了多少担;老板会说,利润比上年又增了多少万;打工的说,收入比上年又增了多少钱;学生则说,考试比上学期又增了多少分……
难道不是吗?这些年,充斥我们耳畔的,不是谁在哪座城市又买了套大房子、谁又添了辆好轿车,就是谁家孙女又考上了哪所名校、谁家儿子又当上了镇长、县长!总而言之,我们说来说去,说到底都是关乎“钱财名利”;可是,我们却很少能够听到,关于做人应有“品德”的片言只语。
所以,在挚诚助推、绝不干扰人们奋力拼搏名利钱财的前提下,我仅想在此就“财由德致”这一古训,与得闲好友窃窃私语一番,若有添堵不妥之处,还望贤达诸君见谅海涵!
财由德致,与德能致财、财由德有、德本财末等词意相近,皆源于经典《大学》中的一串金句:“……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意思是说:所以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慎之又慎的,必须是修养自己的德行。因为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德行,就会有更多帮助他的人;有更多帮助的人,他就会有充分的资源;有了充分的资源,他就会拥有足够的财富;有了足够的财富之后,才能谈得上他的各种用度。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次要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出现和平民百姓争夺利益的事了。
乍一听,《大学》里的这一说法,与当下人们正在奔忙和追求的情形,好像是相差甚远啊!
现在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钱这个东西,总是靠运气或是拼命才能挣来的,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吧?挣钱与“德行”,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他们说,看看某些发了大财的大老板们,有谁当初不是靠钻改革的空子,靠国有资产流失,才捞起第一桶金的呢?又有谁后来不是靠巧言令色、使尽各种花招而实现一夜暴富的呢?又有谁不是靠权钱交易、独掌资源或行业垄断而腰缠亿贯的呢?
发生如此情形,谁都不会无视,也都不敢否认。可我认为,我们看到的这些境况,或许只是片面的表面现象。这些“成功”的背后,说不定也有不少人,是吃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天下酸甜苦辣才换来的。情形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我们要透过现象,才能看清本质。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孔子、曾子等圣贤讲的这串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可否听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才不堪任,必受其乱;有亲可久,厚德载物!想想也真是,中华老祖宗千年的经典教诲,哪一条又不是万年不变的铁律呢?!
企业主最终依靠的,必然是真正的商德:在企业内,老板要有仁爱之心,真心地关怀每一个员工的冷暖。反之,他能招到足够的工人和优秀的人才吗?在企业外,老板要践行公平交易,真正地把消费者当着心中的“上帝”,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反之,他能一直保有较高的市场占用率吗?对国家和社会,老板要诚心照章纳税,真正地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反之,它能逃脱国家部门的监管与惩戒吗?如果没有真正美好的商德,众多的大小企业,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吗?二十多年来,平均不到五岁的企业生命,不正是一个反证么?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家百年老店,不是靠周到温馨的商业道德来支撑的!
各层级领导干部最终依靠的,必然是真正的官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和怀念,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做到了毛主席所要求的,是因为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地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立党为公、为民除害、造福人民、奉献才智乃至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民公仆们,凡是有良心的中国人,又有谁能、谁敢忘怀他们的美善品德而不永远赞颂呢?反之,那些道德沦丧、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大老虎们或是小苍蝇们,又有谁最终能有好下场的?又有谁不为黎民百姓所唾弃所诅咒的?被拿下的一个个省、国级大老虎,终将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直至遗臭万年也亦未可知。
做老师的,要教好书,要育好人,时时处处为学生,放好样子做表率,这就是师德;当医生的,既不要为红包起心动念,更不能与资本绑架的利益集团沆瀣一气,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做医生本该遵循的医德与本分……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从业者都应自觉遵循各自的“絜矩之道”——职业规范,能用推己度人为衡量标尺,正确地选择好正当的方式,处理好各自的人际关系,做人要公平公正,做事要中庸合德,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又何愁没有丰硕的果实、丰厚的俸禄呢?
每一个人,哪怕是再平凡的普通人,我们都会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和爱人子女相处。在家里,同样有我们应当遵守的伦理道德,那就是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如果我们悟通了家道、守好了私德,敦伦尽分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尽到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同胞的应有职责,我们的学业、事业、企业乃至整个家业,就一定能充满阳光,充满能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我们想要得到的考分、名位、亲情和爱情等一切幸福的果报,也会像金秋那样收获满满!家族大树,同样需要众人齐心,培根养根,只有根深叶茂,才能硕果满枝!
唠叨于此,我们还当再记住《大学》里的另外几句教诲:“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什么意思?就是说,行政领导者,或企业家,或有一定职权的人士,如果他只知道聚财敛货,民心就会散去;反之,如果能够做到散财于民,那么民心就会聚在一起。如果我们说话不讲道理,说一些很伤人心的话,那么人家,也会用更不讲道理的话、更伤人的话来回敬我们;如果我们得到的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甚至加倍地失去。
财由德致,德能致财,德本财末。细品《大学》,圣贤教诲之内在天理,真是何等的意蕴深刻、何等的发人深省、何等的屡试不爽啊!
(辛丑年十月初五)
意思是说:所以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慎之又慎的,必须是修养自己的德行。因为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德行,就会有更多帮助他的人;有更多帮助的人,他就会有充分的资源;有了充分的资源,他就会拥有足够的财富;有了足够的财富之后,才能谈得上他的各种用度。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次要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出现和平民百姓争夺利益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