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江南】雨打蕉城(小说)

编辑推荐 【江南】雨打蕉城(小说)


作者:指间烟云 白丁,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17发表时间:2021-11-09 21:59:59
摘要:蕉城大学接受了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公示结果为“优秀”等次,但最后收到文件是”合格“。个中原由令人深思。

公元2010年11月28日下午2点30分,国家教育委员会从全国知名大学聘请的九名专家再次云集京城,经过前面必不可少的两轮会议后,报请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心主任并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蕉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
   会议结束后的半小时,蕉城大学校长李云山的夫人宋梅正在给学校党委书记陈伯恩诉苦,说李云山这个千刀杀的陈四美忘恩负义,居然和办公室秘书小杨粘在一块,这种日子她再也过不下去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希望陈书记无论如何要出面,为她主持公道。
   陈书记一看是国家教委评估专家组组长王宝志电话,慌忙当即用右手暗示李校长夫人不要再发出声音。拿着电话疾步走到办公室最里面一间去了。
   “尊敬的王组长,您好!”
   “陈书记,恭喜贵校评估优秀!”
   “真是感恩不尽!”
   “只不过还需要公示十五天,国家教委才正式行文。”
   “……王组长您辛苦了!请一定保重身体!下次来蕉城……”陈书记简直太激动了,显得有些语无伦次。
   “目前还处于保密阶段,陈书记知道就是了……”
   “我知道,我知道,那是必须的……”陈书记还想打听点具体通过情况,但电话已是盲音……
   李校长夫人看到接过电话的陈书记如春风拂过江面向她走来。“李云山啊李云山,他就不想想,那些年他是怎么过来的,一天就知道读书做实验写文章,没有我的支持,不!是我全家的大力支持,他能有今天吗?”
   “再说了,他当初穷得路边叫花子都不搭理的人,我城里大家闺秀嫁给一个乡巴佬,连我爸妈省吃俭用的钱都拿来供他读博出国,他今天良心被野狗吃了不是?”
   陈书记还幸福的沉浸在刚才的电话之中,李校长夫人噼里啪啦有如山洪暴发,其实他压根就没有听进去一个字。
   毕竟陈书记是久经生活沧桑之人,他点燃了一支荷花烟猛吸了一口。他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叮嘱李夫人此事不能过度渲染,要以大局为重,同时也要为学校名声着想,得悠着点慢慢来。他说据他平时了解李校长应该不是那这种人,他自有办法,叫李夫人先回家好好休息,平复一下心情,都是大几十岁的人了不能气出一身病来。他要找时间和李校长谈谈。
   打发走李夫人后,陈书记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立马电话告知办公室主任孟福来,叫他通知召开党委紧急会议,说有要事相商。
   不到半小时,所有学校领导和党委会成员悉数到齐。陈书记情绪有点激动,“……刚刚,刚刚,评估专家组王组长给我来电,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国家教委专家组投票通过优秀,但现在还没有进入公示期,请大家切记暂时保密,同时请各位负责人继续做好评估专家的工作,与评估专家保持紧密联系,但不得提投票通过‘优秀’一事……”
   尽管已是深秋时节,蕉城大学橘红色的枫叶铺满了那条笔直的树人大道,寒意尽显,校园里的芭蕉树苍翠欲滴。但整个蕉城如沐春风之中。
   蕉城大学是蕉城唯一的综合性本科高校。这一消息也是整个蕉城的荣耀。
   蕉城大学接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时间是在2007年3月下旬。通知要求蕉城大学列为第二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评估时间大约是2010年下半年9月。
   毫无夸张,蕉城大学接到通知后全体师生如临大敌,仿佛一下子掉入冰窖之中。省城来的校党委书记陈伯恩,新提拔的校长李云山第二天就迅速召开了紧急会议,全面传达国家教委文件精神。
   陈书记刚来学校三个月。
   石东坡副书记闭门谢客坐在办公室抽闷烟,一支接一支,烟灰缸已经塞满烟蒂,整个房间云雾蒸腾。办公室孟主任第二次进来请他去参加党委会,说陈书记亲自请他。石副书记显得有些不耐烦,嘴上嘟囔了一句:“就他,也配来蕉城大学!”把门关得“嘭”的一声,吓了孟主任一大跳。
   石副书记1976年西川大学工农兵大学毕业,在蕉城大学工作了30年,从一名普通的化学老师一路升迁到蕉城大学副厅级常务副书记,自从张书记退休1年后一直是他主持蕉城大学党委的工作,从情理上分析应当是他接替张书记更为合适。青州省委组织部已经派人来学校对他考察过了,全校处级干部进行了无记名投票。也找他本人谈了话,谁会想到最后从省城来了个更年轻的陈伯恩。
   此事令石副书记颜面荡然无存,一直以来如鲠在喉。自己一身清正廉洁,兢兢业业,工作能力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啊,在群众中威望也蛮高的,组织上怎么就……反正他鼻子有些想不通,换作别人可能也想不通。
   蕉城是南方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唐初归化于中央辖制。因气候宜人,雨水丰沛,满城遍布青绿蓬勃的芭蕉树,其蕉城之名正式来源于明洪武年间。在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蕉城人民曾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城市虽然不大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至于蕉城为什么会芭蕉树密布丛生,据民间讲有一个凄美的传说。五代十国战乱时期,一对土家族青年男女在村口的一棵芭蕉树下相识相恋了。两人约定好第二天到乌江边去捉鱼。女孩天刚蒙蒙亮就来到芭蕉树下,一直等到月出东山,但始终不见男孩的身影。后来她得知心上人在来的路上被乱军抓走了。
   女孩很是忧伤。以后每天到芭蕉树下等她的心上人,看是否回来了,但是一直没有出现。
   很多年以后,女孩始终未嫁,因为相思之苦而在这棵树下英年郁郁而终。
   而这颗芭蕉树却越来越枝繁叶茂,高大婆娑。
   后来男孩当上将军平息了战争,荣归故里,回来寻找女孩不得而果。村里人告诉他自从他被乱军抓走后,女孩每天都在芭蕉树下等他,守望他,最后在芭蕉树下孤独地去世了。
   将军异常难过,指天发誓将终身不娶。他下令士兵从那棵芭蕉树开始,每隔十步种一株芭蕉,绵延一百里,以示永远记念他那不能复生的人儿。他也从此解甲归田,退隐山林。
   现在蕉城边的英雄山上高耸着一座将军墓碑,是明代永历皇帝时期修建,是为了祭奠将军当年为蕉城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所作的贡献。
   1965年3月,为了支援蕉城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央政府决定把北方海滨城市关东大学整体搬迁到蕉城,更名为蕉城大学。蕉城大学在这片红色而英勇的土地上,奏响出了时代的强音。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蕉城大学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人才流动和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各种社会变革风起云涌。这对蕉城大学的影响和冲击尤为明显。特别是关东大学复办,大批教师回归海滨关东,有一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也相继离开蕉城大学,择良木而栖去了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或者远涉重洋。
   蕉城大学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每一个蕉城大学的师生面临着历史上最艰难的抉择:要么停止办学,要么并入其他大学求得一线生机,暂时残喘于世。
   陈殿南校长出生于1921年7月,他与中国共产党是同龄人了。1965年举家随关东大学来到蕉城,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外科学专家。他完全可以回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关东,回到高龄父母的身边。但留下来的老师们把期许的目光投向了他,希望他能够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蕉城大学。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每每到了决定生死命运的时刻,就会有英雄人物出现。于蕉城大学的历史命运而言,陈殿南教授的舍身忘我挺身而出,拯救了它。他可以堪称蕉城大学历史上的格萨尔王。
   蕉城大学是幸运的。在它的历史上出现了以陈殿南为代表的一批精英和脊梁。蕉城大学最终史诗般存活了下来、而且勃勃生机,波澜壮阔!
   蕉城大学为了迎接三年过后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定了宏伟战略规划与详尽的战术目标。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任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下面成立了若干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并且抽调了大批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蕉城大学处于江南偏远的亚热带革命老区,不在省城。在国家财政拨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科研经费投入上与同类大学相比,一直处于劣势。不仅在引进人才方面异常困难,就连现有的人才能够稳定下来都谈何容易!
   这些年来,学校为了稳定和引进人才可谓竭尽所能。学校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其他大学相比差距明显,所提供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学校往往是把感情留人放在首位。
   学校充分认识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校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评估,师资队伍是其核心和关键所在。但现有师资队伍中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与指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怎么办?
   学校领导只有痛下决心,拿出血本,全力引进人才。决定三年之内要引进硕士和博士240名(其中博士100名以上)。凡硕士来校工作给3万元安家费,博士给6万元。在评职称以前,硕士享受讲师工资待遇,博士享受副教授。
   在那些年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可想而知蕉城大学有多么的不容易!
   余旭成是学校人事处师资科的科长,虽然只是一个科级干部,但他肩上的担子比蕉城旁边乌蒙山还要重。学校领导要下大力气抓人才引进,最后还得靠他这个小小的师资科长去抓落实到位。
   余旭成新任师资科长,临危受命。在那三年时间里,不负众望。他无暇顾及家庭,即使他的小孩只有几个月,爱人从事临床工作忙得天昏地暗。他多次到东北三省,西部高校,沿海城市。许多人突然听说神州大地上冒出一个蕉城大学都很诧异,更别说来偏远的蕉城安家落户了。提到工资待遇,他有时更是羞于启齿。但余旭成坚信,只要自己一片诚心渴求贤才,终会有打动人心的时候,人心毕竟不是黄泥巴做的吧。
   余旭成自有他的一套本领。他去一个大学,先要了解清楚这所大学的学生哪些来自蕉城,哪些来自家庭困难的偏僻农村,哪些虽然来自城市但家里经济不是很好的学生。从而重点去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他也不着急,先和他们保持联系,时不时关心一下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在他们生活特别困难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记得西川大学有一个来自于甘南农村的硕士生,有一年春节,因为没有路费回家,准备春节住校,但他发自内心地很想回家看一下失明多年的母亲。余旭成知道后马上给这个学生汇去了500元,嘱咐他一定要回去看看他的母亲。
   春节刚过,这位同学的母亲就去世了。他有感于余旭成对他的恩遇,当年毕业就带着他的女朋友,也是一名化学硕士研究生,一起来到了蕉城大学。
   还有一位北海大学的博士,家在蕉城,其父亲因脑出血病重住在蕉城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因为他临近毕业忙于科研论文答辩,没有时间回来看望父亲。余旭成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带着鲜花到病房看望他,并说代表他儿子的心愿,嘱咐他安心养病,请管床医生多多关爱一下老人。这位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
   这名博士本打算到美国深造,但毕业后就来到了蕉城大学,他说是余老师让他知道如何学会做人。他必须为蕉城大学做点什么才能心安。
   因为他的父亲在拿到他毕业证前一天已经永远告别人世。
   有一位到英伦三岛做访问学者多年的博士。有一年回到家乡蕉城,他说他想吃小时候最地道最原始风味的羊肉粉。余旭成陪着他走遍了蕉城的大街小巷,他都说不是儿时曾经的味道。但他说自己被余旭成引进人才的真诚燃化了,他要回到家乡蕉城工作,把自己一生所学全部奉献给蕉城大学。
   余旭成为蕉城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所做的一切,对于他这种身份的小人物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出乎意料,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如春雨滋润甘霖,润物无声。
   秦文章女士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她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实验室是美利坚合众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她的实验室主任力劝她留在美国,将来一定有机会问鼎诺贝尔医学奖。
   秦女士当年是从上海来到蕉城农村的知青,后来留在蕉城当了赤脚医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她已经28岁了。
   因为年龄偏大,即使高考成绩优异,录取时所有的学校都拒绝了她。蕉城大学招生老师了解到她是一名赤脚医生,热爱医学事业,向学校领导进行了汇报。学校毅然决定录取她。毕业后读了研究生,因为成绩突出国家又公派留学去了美国。
   她说自己回到蕉城大学,就是因为心中永远想着蕉城大学,在蕉城大学遇到最困难的时候,她更加不能释怀。因为在她当年高考后沒有去处时,是蕉城大学收留了她。
   蕉城大学为了做好迎接国家教委的评估工作,做好评估材料,先后派出八批考察组到全国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当然主要是第一批评估通过“优秀”的学校。余旭成主要负责师资队伍建设的指标体系,一次考察也没有少下。
   记得有一年,李云山校长亲自带队30人到南江大学考察。南江大学校长刘振峰对等接待。先是召开必不可少的欢迎座谈会,刘校长慷慨激昂地致了欢迎辞,他代表全校师生热烈欢迎李校长一行的到来,恳请大家对南江大学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李校长也声情并茂作了答谢辞。李校长说蕉城大学是來取经学习的,南江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卓有成效,在第一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取得“优秀”,有很多值得蕉城大学学习的地方,希望他们能不吝赐教。刚开始,在座的南江大学的同志显得有些拘束不自在,相反,蕉城大学的客人则情绪高昂,反客为主,主动提问。南江大学的同志一说到关键问题就有点欲说还休的味道。刘校长说要不让他们单独各部门对口交流,李校长说这个提议很好。

共 91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以蕉城大学评估“优秀”开局,学校领导为此而不懈努力,争取能把“优秀”评估上。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合格”。小说在写全校老师在以各种方式为此努力的过程中,还穿插叙述了蕉城大学的历史,蕉城大学的创建过程以及前辈们多付出的努力。任何一个大学,都有它奋斗的光辉历程,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骄傲的。小说开头写了李云山的夫人给党委书记诉苦,说是李云山出轨了。虽然这样的事情可能对评估有所不利。小说虽然没有将此事再做渲染,显然是一个伏笔。但学校领导在为评估而做出种种努力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关键。小说其实隐含着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读完还是令人深思的。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的达标与否,真的和评估的结果有关吗?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人事关系的问题?小说语言凝练,推荐赏阅。【编辑:哪里天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21-11-09 22:00:53
  感谢投稿江南,祝创作愉快!
哪里天涯
2 楼        文友:指间烟云        2022-03-06 09:37:45
  感谢《江山文学网》!感谢哪里天涯!愿生活愉快!顺致惠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