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写透富春江山水的底蕴(赏析)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中秋前,从黄山去杭州,看着沿途的美景,说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突然想起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诗意壮行,处美景中,不想脚步太快。
发源于安徽黄山的新安江,经淳安县至建德县,属于钱塘江上游;江流往东,经桐庐至富阳,称富春江,是钱塘江中游;再往东,到萧山县的闻家堰,始称钱塘江。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山青水秀、史悠境幽,沿岸有孙权祖父故里,伍子胥过江的渡口,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眼中绝佳的休闲圣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悠远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吴均不止一次地流连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富春江。忍不住要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向好朋友分享。
我觉得,只有文字,才可写透一处山水的底蕴,因为很多东西,仅靠视觉画面是无法渗透到骨子里的。可以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古今对富春江山水解读最为通透的文字。
◎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的富春江风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章围绕自己对富春江山水“天下独绝”的感受,首段总写富春江的山水,第二、三段分写水和山。精美的文笔,向我们铺开了富春江的图画,文字真的是胜于色彩的描摹,因为文字带着神韵,可以让山水之妙人心。
水是青白色、清澈的水。再深的水底也能看清河底的小石头。富春江的水,让人想起柳宗元连鱼都“皆如空游无所依”的小石潭的静水。然而富春江毕竟是在山中奔腾的河流,比小石潭水的姿态丰富多彩多了。因河道的高低不平造成的水流喘急是常态。原本安静的水从高处的河道跌落,马上撒起欢来,奔腾起来的样子就像骏马疾驰,速度和箭一样快。
山是彼此竞争着往高处拔高和向远处伸展的山。无数的山峰上的常绿树木,因长的过于茂密而生出寒气。树枝横斜在山林的上面,即使白天也觉得像是在夜晚一样,只有很少地方的枝条稀疏,偶然能在林间见到阳光。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的泠泠声响;漂亮的鸟儿相互唱和,嘤嘤的鸣叫和谐动听。耳边是蝉们高低起伏的声音,不绝于耳的还有猿猴的叫声。
正是初秋的天气,山水和天都变成了青色。人的心情沉静下来,感觉像在春天里一样。放松着心情,沿河随意漂流了很久,心中禁不住生出感叹,富春江真是一条留住了春天的江啊。
心中装着这样的诗意,再行走一江,文字与景色摇曳生姿,是富春江美还是文字美,无法辨别了,只能笼统地说,都很美。富春江值得这样的文章去最美,这样的文章只能属于富春江。
◎体现了骈文的语言韵律之美
与富春江的山水一样灵动的,是吴均骈文朴实严整中透着活泼的语句。
起源于汉代的骈文,至南北朝时已经成熟,其中山水清音的代表作家就是吴均。因骈文多用四字句、六字句组成篇章,也称“四六文”。《与朱元思书》基本遵从了骈文的这个特点,全文只有三句话不是四六文,其余全是四六句,且以四字句为主。尤其是第二、三段对水、山的总写,分别只用二十四个字的四字句,就写活了富春江的水与山。连续使用的四字句,全是围绕着作者眼中的景色写实。语言朴实,自然真切,不事雕琢,并没有骈文为追求文章华美而用的虚词,读来琅琅上口,很是增加了文章表情达意的气势。
第三段后半段对山上泉与鸟、蝉与猿、横柯与竖枝的描写,则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都是隔句互文。这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修辞手法,前后呼应,互相补充着写景状物,容易让阅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且具有韵律感。而其中唯一的六字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用了对偶。四字句之外,突然来了一个六字句,让文章更显活波,不呆板。句式工整和韵律铿锵有致的互文和对偶,增加了文章的节奏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在遵从“四六文”写法的基础上,《与朱元思书》也根据表达的需要,做了恰当的突破。除首段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平铺直叙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了。这句文中唯一的五字句,明转暗收,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转入人事,又巧妙地回归描写自然的山水,似乎是绿叶中的一枝红花,写出了作者观看富春江山水的深刻感受。真让人怀疑为了突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吴均故意对句式做了改变。
当然,吴均不是为了追求华丽而故作玄虚,作为骈文写作的高手,他无疑极为熟悉四六文的韵律,心中应是常有无形的节律在飘荡。他的游记既遵从了自己的观感和内心,又没完全让固定的句式束缚住自己的表达,做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文心雕龙》丽辞里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吴均记述山水的文章,既突破了刘勰“为难”的“事对”,也没有空虚“为易”的“言对”。于自然中做到了“言”与“事”的完美结合。吴均深知富春江的韵律美,所以才选择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说,这种表现是天然自成,无一雕琢,恰是景物的原始状态。
◎表现了对现实淡淡的无奈
作为南朝梁朝的文学大家,吴均的骈文已成为当时人们学习的对象。现在读他的《与朱元思书》,感觉到的也不只是文句优美,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深刻的思索。
吴均笔下的山都是“互相”“争高”着“负势竞上”的,几个生动的词语就给了富春江的山以生命。泉水清越,好鸟嘤嘤;蝉儿高唱,山猿长啼。入耳的也令人振奋的声音。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吴均在给朱元思的信中自然流露出的,正是他积极向上的心态。
不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在写景中文笔突然转向。作为文章唯一的议论之语,吴均道出的是对官场淡淡的厌倦。吴均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才能得不到施展,他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在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间,面对着高峰深涧,联想起在做官从政中蕴含着的难测风险,吴均更多地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和无力。每个文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吴均也是。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现实面前,他是真的想要做个留恋山水之间的隐逸者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本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在奇异的富春山水面前悟道,反倒生出了退隐之志。吴均想向朱元思表达的,正是南朝动乱年代里知识分子无奈的内心挣扎。
黄公望是在退隐之后,用浓淡的墨色勾画富春江的美景,用画中人物寄寓的自己的理想。《与朱元思书》则是用骈文生动的韵律吟唱、工整的文句描画,展示富春江的绝美风景,表现作者窥谷忘反的心理依赖。
能够于有限的文字,尽情表现景色的美,还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情怀,在赋文里,实属难见,即使再揣摩,无论是何心境,这样的文字就像一湾清泉,可以洗俗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