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元杂剧《窦娥冤》的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赏析)
一、六月飞雪
时值六月,暑热当头,太阳正红,万里晴空。却突然彤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之后鹅毛大雪纷纷而下。山川陡然变色,群情一片愕然。阴风飒飒天昏地暗。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一般不会发生,即使偶尔发生,应该也在北方。但是,在元代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地区),却曾经发生过这事,六月降雪。要知道这地方可在祖国的南方而不是北域。这就让你有点纳闷。其实,这是一个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事而并非真正的自然界发生的。这个六月雪的故事出在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原由是一个名叫窦娥的年轻寡妇被官府冤杀,临刑时她发下誓愿要六月降大雪,要上天替她鸣不平,在六月酷暑之时降下大雪以示昭雪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惩罚。
杂剧《窦娥冤》剧本讲述了一个平民女子含冤而死的故事。江苏淮安农村下层女子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因欠债还不起,把她卖给了债主,当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父亲离她去了京城考取功名。十七岁时窦娥完婚,本想从此过上好日子,谁想两年后丈夫不幸去世,留下了她和婆婆两人(公公早已离世)一老一小两个寡妇相依为命。窦娥谨记父亲教导,尽心侍奉婆婆,倒也相安无事。谁料在婆婆去赛芦医家讨债时出了祸端,赛芦医下黑手欲将蔡婆婆勒死了债。适逢在外游荡的二流子张驴儿撞见,张驴儿出手救下了蔡老婆子,但从此埋下了官司以至杀身之祸。
救下了蔡婆婆后,张驴儿和他父亲俩人住在了蔡家不走。张驴儿的父亲是个鳏夫,张驴儿本人也未娶妻,父子俩都没老婆。于是张驴儿和父亲谋划欲和蔡家婆媳成亲。这事放在今天本也无可厚非,两两结合各取所需也不悖常理。然张驴儿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是个正经男人,加之小寡妇窦娥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她不愿意,不同意和张驴儿结合。尽管婆婆已经答应了和老张成亲,窦娥就是不松口,坚决不同意张驴儿这桩亲事。
这就让张驴儿起了歹心。他可不是个容易放手的人。他认为孤寡女子好欺,非把窦娥弄到手不可。他想了一条计策,想把蔡婆子先弄死,老婆婆一死窦娥没了依靠就肯定会依他。恰逢蔡婆婆患病想喝羊肉汤,这时张驴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去赛芦医那儿买来一包毒药,暗中下在了羊汤内让蔡婆婆喝。说来也怪,这个蔡老婆子命大,本来一口喝下也就完事了,可她偏偏叫道汤不好喝味道让她发呕,转手把羊汤递给了一旁的张驴儿父亲,让他喝,老张哪里知道汤里有毒,一咕噜喝了个精光。结果,这碗汤要了张老头的命。
张护儿偷鸡不成反蚀米,把父亲给毒死了。这说什么也令他始料未及。这就说明“举头三尺有神灵,为人莫做亏心事。”张驴儿后悔恼怒之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嫁祸于人,把蔡婆婆告到了官府,说是蔡婆婆害死了他父,要蔡老婆子抵命。为达目的,他贿赂官府,给知府送银钱。受贿当然要给人办事,知府桃机开堂审案,命人严刑拷打蔡婆婆,逼她就范。看到婆婆遭受酷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窦娥于心不忍,孝悌怜悯之心泛起,一心救婆婆于刀下,她便违心地承认了罪名,说毒是她自己下的,与婆婆无关,自己甘愿受刑。知府桃机便给窦娥判了死刑,即日问斩。当然这样一来,张驴儿的计划也泡了汤,他的阴谋落了空,然他无法,谁叫他陷害别人呢?可谓作恶终难如愿。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必须提提。在押赴刑场途中,窦娥怕婆婆瞧见儿媳被斩承受不起打击,精神崩溃而出事,孝心又一次让她向行刑的人提要求,希望押着她绕走背街别走大道,躲过婆婆去进法场。这个细节再一次证明窦娥孝道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当窦娥被押到刑场后,她感到自己实在太冤枉,感到老天太不公平,冤情难泯怨气难消,便对天发了三道誓愿:一是自己被斩后项下之血要飞溅白绫,不要落在地上;二是要六月天降大雪,掩埋自己的尸首以示自己的清白与冤屈;三是要楚州三年大旱,以示老天对冤案的惩罚。说来也怪,也许真是上苍有眼,老天发怒吧,在窦娥被杀时她的鲜血果然直喷到行刑桩上的白绫而未落到地面;登时狂风大作漫天大雪飞舞遮蔽了刑场也掩埋了窦娥的尸体。之后楚州大地也大旱三年滴雨未降。窦娥的三个誓愿都一一应现了。
三年以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取得功名,作为钦差大臣外出路过家乡,他便寻找女儿。但多方打听后得知女儿已经冤死。窦娥也冤魂不散托梦给父,窦天章悲愤不已,他亲自重审此案,很快查出了真相,将凶手张驴儿和贪官一并处决,平了民愤,为女儿伸了冤。
二、剧中人物
《窦娥冤》剧中主要人物有: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知府桃机、赛芦医,窦娥的父亲窦天章等。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先看看窦娥。
窦娥自幼丧母离父,被卖到蔡家作媳。她父亲是个读书人,虽穷困潦倒举债度日,但求取功名之心分外强烈,读的圣贤书,学的孔孟道,是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的忠实继承者。窦娥从小受父亲封建伦理与儒家正统思想教诲,仁义礼智信在她的世界观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一而终,贞忠不二是她做人的标准。她恪守孝悌礼义,尊敬长辈孝敬公婆,是一位贤淑孝顺的好媳妇。她一心一意侍奉婆婆与丈夫,恭敬勤勉,温和柔顺,是中国古代贤良妇女的典型,是人格美的化身。尽管父亲远走丈夫离世,撇下了她一个孤身女子,然她并未一蹶不振沉沦不起,仍守在家中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地侍奉婆婆捱度日月。这应该是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体现。不论用封建伦理要求还是以人性之善来衡量,窦娥都应该算得上一个至诚至孝的好媳妇。
但同时,窦娥性格中又有刚烈、坚强、不屈不挠的成分。她虽善良柔顺,但她并非一味软弱任人摆布。她有鲜明的是非观,有坚贞不屈的操守。当张驴儿给她婆媳二人打主意时,她断然拒绝一点也不含糊,没有答应张驴儿的要求。虽为一下层弱女子,但她有自己的是非观人生观。她不愿随便嫁给一个二流子。她的心中容不下与光明美好相反的人与事,也不畏惧恶势力。她不但一口回绝了张驴儿,还“打了他一巴掌!”这是她性格中又一个闪光点:善而不弱、柔而不媚、黑白分明、嫉恶如仇。
在剧中,窦娥的善良,一是从她平时孝敬婆婆的平凡事情中体现,二是从她在大难降临时奋然挺身牺牲自己保护婆婆,以及自己已处绝境将要问斩时仍为婆婆着想的几件典型事例上体现出来。她的人格如此高尚!也正因为如此高尚,也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也许应了“自古好人多遭难”那句话吧。
窦娥的人生悲剧,她衔冤而死的命运归宿,不禁让我们扪臂沉思:善行为什么没有善报?恶人为什么逍遥惬意?正如窦娥在法场所唱那样,为什么“为善的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第二个戏剧主角是张驴儿。他是该剧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没有他剧情便无法进展。
张护儿是一个在社会上游荡、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但他的性格也有复杂的一面,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的美与丑、劣根与良善并存这一现象。可是总体来讲,恶的因子在他身上占主导地位,在他身上,那一点点善的浪花已被恶的浪涛所淹没所吞噬掉了。当蔡婆婆遭难时他曾果断出手,将歹徒赛芦医制服。从这件事来看他心中尚有一丝正义感,要紧关头能“路见不平一声吼”!这是张驴儿这一舞台形象中好的一面,是人性中的“善”因在起作用。但在他霸占窦娥的目的不达又歹心顿起时,他又立刻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成了一个手段卑鄙心肠狠毒的歹徒,一个极端自私卑劣、随意欺压弱小的社会渣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应该是一面多棱镜。关汉卿不愧为戏剧大师,他塑造的舞台人物血肉丰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简单的图解。
说到这儿,不由想再说句题外的话:不容乐观的是,张驴儿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却仍不乏其人。
剧中的第三个主要人物是蔡婆婆。
这是一个古代农村小农形象的代表。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中庸、温和、安于现状的小农满足思想。她有点儿积蓄,放了些账,生活还比较富裕,心肠也不坏。她与窦娥相处很和睦。只是命运也许不让她十全十美吧,却没有送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守寡成了她人生中抹不去的阴影。好的是有儿有媳,属于小康之家。然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她去讨债时险些丧了老命,接着又在张驴儿的陷害下差一步进了阴曹。然则,蔡老婆子虽然命不太完美寿却很长,两次大灾飞来看似凶险无比,最终却均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平安着陆了。在这里我们也纳闷:她为什么见了羊肉汤不眼馋反而发呕?为什么在皮鞭之下居然能捡回一条命!为什么最后还被窦天章招进府过上了太平日子?
哎!就归结一句话:这老婆婆命大吧!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唯一可以自圆其说的是她老人家心地还不坏,没有害人之肠,所以也不会有灭顶之灾。
下面说一说窦娥的父亲。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剧中应该是一个元代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热衷功名,苦读经书,一心跻身社会上层。但不幸的是发妻早丧贫困不堪以举债度日。因欠债而抵女,因抵女而丧女,功名虽成亲情殆尽。他把自己唯一的骨肉抛与他人去追求理思,从这一点上讲,窦大人的家庭责任心太差了!他没有尽到为父之责没有为爱女设身处地着想。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他求名心切已别无他顾了。那么,我们能原谅他的理由便只能从社会环境中去找了。在那种社会中生存,他也只能如此了。文人苦读,十年寒窗九载熬油不就是为了一纸功名吗?关汉卿对窦天章这一舞台人物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和理想轨迹,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外,窦天章在剧中的作用,从另一层面去分析,也隐含着关汉卿本人对功名的渴望,和对光明正义的寄托。他把惩恶扬善的抓手放在了官府的清正廉明、官吏的廉洁奉公上,希望通过吏治的清明官场的洁净来改变社会现状,扫除不正之风回归美好光明。他相信,唯有出身寒微的官吏才深谙民间疾苦,才能为黎庶办事申冤。如果猜想不错的话,这也应该是作者塑造窦天章这个人物形象的初衷,是自己理想的寄寓吧。
再说说太守桃机。
知府(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桃机的人物形象在该剧中代表的是黑暗统治者,是贪鄙的朝廷官吏。他为了银钱不惜妄裁命案,中饱私囊胆大包天。断案刑讯逼供,把蔡婆婆打得死去活来;把窦娥冤判死刑。他彻底丧失了为官的原则,践踏了人性的底线。他最终受戳实为罪有应得。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非凡,他是剧作者为执政者树立的一个反面典型,让统治者醒目。
最后说说赛芦医这个人物。他的出场虽戏份不多,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他的谋害行为,就不会有另一主角张驴儿的出场。赛芦医的角色是社会上那些地痞恶势力的代表。他借债不还谋害人命,与另一反面人物张驴儿相比,他更残忍凶狠,是典型的毒蛇与狼,受恩不报反为仇。这种人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未绝迹,是社会的一块毒瘤恶疮,不摘除亦会贻害无穷。在这里,关汉卿的用意很明显,告诫人们必须提高警觉,要善于识人,别给恶人施恩惠。狼是喂不饱的,毒蛇咬人的本性难改!
总之,关汉卿如椽巨笔塑造的这几个舞台形象,神彩各异气韵不一,分别体现了我国元代各个阶层人物的思想行动轨迹,反映了时代风貌,揭露了社会黑暗面。在今天,也仍不失它的教育意义。
三、思想与艺术特色
《窦娥冤》是一部悲剧,不仅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是时代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叠加。
元代社会,政治极为黑暗。蒙古统治者实行阶级歧视政策,把社会人划分等级,以蒙古族和别的少数民族(色目人)为上等人,把其他尤其是南迁的汉人划为第四等,种族歧视相当严重。汉人在社会上处于最底层,受尽盘剥奴役。统治者穷奢极欲,各级官员贪腐成风;正直善良每每遭遇不测,恶人歹徒往往逍遥法外。这种社会背景,为窦娥的悲剧命运打下了无法挣脱的社会基础。即使窦娥的冤屈再大,终究也难逃悲惨下场。贪官草菅人命司空见惯,下层百姓命如草芥无人重视。虽然当时统治者也大力提倡孝道,然有讽刺意味的是,窦娥的死恰恰始于“孝”字。她孜孜不倦恪守孝道,一心一意做个节妇,但到头来并未挽救她的性命反而促成了她的悲剧。而令人悲哀的是窦娥至死也没有放弃她秉持的孝道观念,这不能不说是她性格中的悲剧成分。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孝道观念没有深入窦娥的骨髓,没有成为她人生的最高宗旨的话,恐怕也不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不会使她成为孝道的牺牲品。当然,这里并非要否定孝道,并非反对孝顺父母长辈;而是说在古代在元朝,这种机械的孝道观念却扼杀了本该还有一线生机的良家女子,戕害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命。假如窦娥不替婆婆揽罪,说不定还有转机。而她飞蛾投火式的行为,则完全是本身性格所致,是孝道思想的促使,这就叫她的悲剧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是的!是时代与性格这两把刀,把窦娥的青春格杀在了六月天,使一个妙龄女子魂断阴山。这就告诉我们,对这一悲剧的发生,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是不是应该进行一番深深的反思,从中找出值得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