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今天,你还买书吗(散文)
如今又有多少人舍得花钱买书呢?很多人舍得几十块钱买一包烟,舍得几百块钱买一套化妆品,却舍不得花二三十块钱买一本书。这是社会现实。
去年我在宁波,借着去绍兴的近便,花了几百块钱去了趟绍兴,主要是想瞻仰一下鲁迅先生的故居。
而我的工友们,他们宁可在宿舍里闷坐着,也不舍得花这“冤枉钱”,他们反而嘲笑我在吃饭上省吃俭用,却把钱浪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上。在他们眼里,人生在世,吃上一肚子的油水,才是最划算的事,要是让他们买书,不知会招来多大的嘲笑呢?这就是夏虫不可语冰的缘故。
因此,对买书这件事,我向来是不鼓动、也不提倡的,更不会显摆。
因为,不喜看书的人,纵然把书买回家,顶多也是为了装装门面,临末了,书一翻未翻就被收破烂的收走了,你说这是不是糟蹋书呢?再一个,如果经济不宽裕,也确实没必要在书上花钱,肚子都吃不饱,又哪来的闲钱买书消遣呢!
现在免费电子书App有的是,电子书便利又省事,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阅读,还不花费银子。吃馒头也是吃,吃包子也是吃,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同样是看书,没必要非纸质书不看。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电子书虽好,也有弊端:一是损害视力,二是不方便回翻前面读过的内容,三是享受不到纸质书带来的阅读快感。
读书读到一定层次,对书的要求自然就高了,就像一个人,美食吃的越多,口味就越挑剔。高层次的阅读,并不仅仅只享受书内容,书的外在也是一种享受。比如,书的装帧、排版、字墨、扉页、腰封,如果设计好了,拿起书来,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喜爱。
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会千古流传,但众人不知道的是,鲁迅先生对出版他的书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封面设计、正页抬头留白、行距间距的要求、用几号字等等等等,他都要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甚至连封一、封二、封底的设计,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一部好书,不只要内在的美,还要外在的美。
买纸质书,我有两个原则:一是只买最喜欢的;二是要买就买最好的。
现在的出版界泥沙俱下,有些书实在是劣质货,这样的书,买了也没有意义。
要鉴别书的优劣或口味,不要听别人介绍,因为,带货文章为了让你买书,往往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喜欢的什么样的文字风格,也是千人千面,别人喜欢的,你不一定喜欢。不喜欢的书你买回来,翻一翻后觉得味同嚼蜡,这样的书,你能读得下去吗?
所以说,梨子好不好吃,必须要亲口尝一尝。读书也是一样。买书前,不如先找出这部书的电子书来读一读,你觉得书的味道很好,并且值得反复阅读,这时不妨在名家出版社里找找有此书吗?如果有,就打开你的钱包买下吧,不要图便宜买那些非著名出版社的同一部书。
一般来说,凡是人民出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纸张也好,字体也好,字墨也好,装订也好,质量都是没说的,并且价格也不贵,值得下手。
中信出版社多是时尚书,装订也新潮。它的书,紧跟时代潮流,别家出版社还没来得及出版的书,如果想先睹为快,你不妨在它这里找找,保准不会让你空手而归。缺点是性价比不高,太贵。
如果买线装古典文学一类的书,商务印书馆、岳麓书院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买现、当代的文学书,除去上面说的两“人”出版社外,三联书社的书也挺好的。
要想买外国书,特别是外国文学书,我认为译林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书,还是比较靠谱的。
不管哪家出版社,并且尽量买名家翻译。因为名家翻译的能力,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他们翻译时还是按照“信达雅”的规则来干活的,这样读起来没有阅读障碍。
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压缩成本,请一些蹩脚翻译翻书,他们翻译出来的书,可能会拗口到你胃里直翻腾。你说买了这样的书,除了用它催眠外,还有别的用吗?
昨日,我买了一套《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很多中国读者并不知道他,但有一个中国作家对他的作品着迷的不要不要的,他就是王小波。我认为,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值得反复阅读,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作不得数的。
其次,买什么书,读什么书也很重要。以前的武侠书、现在的网络小说,看的人确实不少,但是对人的读写能力的提高,作用实在有限。
我一个同事,每天下班后坐在马扎上看网络小说,有时都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他连份安全决心书写起来都费劲。为啥?像网络小说这样的书读起来,只追求阅读快感,并不能激发深层次思维活动。就像一个人,天天只满足于1+1=2的简单算式,能成为数学家吗?所以说,读书还是要读经典,这些都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精华。
还有一个同事,念起主席的《沁园春·雪》的名句来,你猜他怎么背的?竟然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雁!”这样的金句一出,笑得我几乎脑梗了。看看,这都是不读书的“好处”!
所以说,有空闲时,别总忙着刷抖音、看快手,还是买本经典书看看吧,它能提高你的深度与风度!
感谢作者的分享,催人自省。也感谢作者精心提供的买书经验。祝开心写作,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