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梦】在三妙峰读山与道(散文)
国庆期间,遵守上级防疫规定,不远行,在附近的三妙峰景区畅游一日。至今一月有余,依旧印象深刻。
三妙峰,也叫杏唐沟大峡谷。这里的奇峰异岭绝对值得一看。十余里的山谷,狭窄处两侧绝壁高耸,宽阔处远近峰峦各不相同。
走在紧靠山体的栈道上,你一定要不忘留心看前方,因为时不时地会有“小心碰头”的标牌提示。很多地方,崖壁不仅陡峭直立,那巨大的山石常常是悬空而突,突且固,悬且坚。像是一些人斜探出身子,故意挡住你的去路。不过没关系,再窄的路,只要我们低低头或侧侧身就过去了。
在沟谷中行走,第一次见到整体倾斜的山峰。那山不算高,也不算陡,裸露的岩石排列有序,一律前倾,与地面大致成60度角。如此危而常在,倾而不倒,令人叹服。是否因为底盘够大?我猜想着。
在“一线天”,还有一处叫作“天魔崖”的奇观。在这段幽暗的大峡谷内,抬头只能见得一线蓝天,两侧耸立的崖壁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形成了长达数十米的立体壁画。与以往见过的不同,这壁画中的石钟乳形状千奇百怪:忽而如兽、如妖、如鬼、如魔,忽而似冰挂、似叹息、似泪垂,忽而又像是一个人杂乱无章的思绪……反正是面目可憎,到处弥漫着一股阴森腐朽的气息。瞅得眼花缭乱了,忽然又觉得它们什么都不是。世界果真有那么阴暗吗?你看高处,那一条长长的缝隙,依然是那么蓝那么澄澈,已然有光照进深谷,照在山顶,照在眼睫。当你迈开前进的脚步,只感觉心头一亮。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境,再看天魔崖,则是玉笋丛生,蘑菇遍野,卫兵列队,神仙飞舞聚集……
在杏唐沟大峡谷,要说感触最深的一座山,当属那座屹立在高台之上的千层圆锥峰。位置决定了它的海拔,若登临峰顶,一定会看得很宽很远。它的底部很圆,顶端尖耸。它的外在结构分明,长方形石灰岩一块块一层层,向上平行堆叠;岩石或竖立或平铺,岩层厚薄相间,沉积韵律明显。此山高入云霄,山体敦厚中正,不偏不歪,坚实稳固。因久经风雨侵蚀,沧桑已现,但衰微只在体表,内里依旧铁骨铮铮。
那分明的层次,是地质构造运动的定格,是某个时刻那里的沉没、这里的隆升,是一页页的历史记录。因其稳固,随时可供回首供阅览,一时看不真切的,渐渐地你会明了。因为它就在那里,实实在在,无悬空,无失衡。并非没有伤痕,它只是默默承受着风雨的侵袭,无声的挺立担当,就是最感人的语言。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那些袒露的被风化水蚀的山岩,似乎都有表层不规则剥离脱落的痕迹,令人联想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的苍老以及人生的不易,那是世间最真实的,也是最触动人心的迹象。
说到岩石,又想到景区的小路。三妙峰的小路很有特色,其中就有不少板岩碎拼的路段。那些石板大多是不规则的四边形,且灰色居多。有的深灰中氤氲着暗红色,丝丝缕缕,或多或少,仿佛这石头也是有生命的,那红就是流动着的血液;有的浅灰中沉积着黛青色,如鱼游水中,或似鸭浮水上,天然的形状,竟让那么朴素平淡的一块石板、一条小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总感觉这些铺路的石头都是从山上一层层自然剥落的,因为看不到人工打磨的痕迹,只有磕碰摔伤的影子。它们都曾是大山的一部分,离开山体后,就这样用自己的身体,为众生开通了一条平缓安稳的路。
你看这一片片石板,仿佛被雨水冲洗过无数遍,多么干净,多么透明!无论什么颜色,什么形态,它们互相之间,拼接得又是那么恰到好处。长边接短边,钝角靠锐角,深色对浅色;如果还不够紧密,几枚小石子就能消除缝隙。反正它们总有办法合作,让一条路按照自己的意愿续延。
此外,有的路段则是波纹状由高向低流淌的“河道”。大概是水泥筑的,不过看上去,很像这幽谷中一路南下的小溪。尤其是原路返回时,再踏上这样的小路,一侧苍山静默,一侧林深鸟鸣,即使溪流已远,耳边却依然响着淙淙的水声,那么清静,那么愉悦;眼前还依然游动着自在的锦鲤,摇曳着鲜嫩的圆叶水草,倒映着一簇簇小野菊的金黄。如果在杏唐沟拍抖音,你完全不必花费心思去配音配乐,这里汩汩不断的山泉溪涧、大大小小的飞瀑叠瀑,就一直弹奏着这世间最好的音乐。
如果水不够清澈,我们就不会看到那么悦目的鱼和花草;如果环境不够幽静,我们也不会听见那么美妙的清音。同样,也只有当心真正清静下来,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纯粹美好的事物。所以说,能让你心静下来的,也一定是美好的。
难怪,八百多年前,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孙仙姑不惜跋山涉水来此地悟道;后来又有明代的定云禅师在此重修不二庵,潜心修行三十载。
其实,影视剧中的孙不二形象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的孙不二却很不简单。她本来容貌端庄、心性幽静、博古通今、胆识过人,且家境殷实、乐善好施。为了成就她心目中“与天地同老,与日月同修”的天仙之道,在近50岁时毅然出家,居山洞,远世魔,一心悟道,最终成道。坚持不懈的修习,使她道学修养很高,著有两部道学专著,成为全真教清静派创始人,门下弟子众多,并被元世祖赐封为“真人”。据说,不二真人曾蓬头垢面,以乞讨度日,求道过程中历尽磨难,其信仰之坚定令人敬佩。
道号“不二”,乃师父所取,永无二心之意。她的修道之路多像深山之中这条向下的水波小路,多像从高处一路奔腾而来,执着勇敢清澈的山涧!别人以为的苦,正是她心中自由追求的乐。
她一定很感激她的恩师王重阳以及那位在梦中给她指路的白衣仙人。而仙人所言:“山之南,神居住;唯此处,把道布。”以及那三声通透又简约的“妙”赞,也正是如今神南镇三妙峰名称的由来。
修道,修行,于常人而言,一般很难做到孙仙姑那般抛家弃子的断舍离,也难以达到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积功累行,时常检点过失,多做些好事善事,就好。其实“道”的要义,离不开一个“善”字。这个“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被众人称道的。
喜欢远离尘世的清幽之境,并非逃避现实,只不过是喜欢于清幽处接近那个原始的自己,以一溪清水照见初心,缝缝补补,不断修正,从而以更好的心态重返尘世,带着祈愿和智慧融入人间。渐渐地,就能体会: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除了石板碎拼、水波荡漾的小路,还有一种道路让人过目难忘。那就是一段一段的木纹台阶。拾级而上,浅浅的原木色阶面,清晰的年轮,自然的纹理,有的像脚印,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涟漪……恍惚间似乎能嗅到木材的淡淡清香,那是岁月的沉淀,光阴的味道。季节的流转,时光的消逝,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不禁令人轻叹,它们都去哪儿了?当你登上这样的台阶,忽然发现,原来它们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凝聚在你的视线里、鼻息里。都说温故而知新,我们走过的路,是不是也需要回首?
写到木质的台阶,马上就又联想到峡谷中的栈道护栏。那些栏杆也多是由一根根或长或短的木头相接而成,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它们凹凸不平的表面:有的部位依旧保留着最初的深褐色树皮,有的部位则已脱落,时光留下的斑驳印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与众不同的还有它们没有被完全锯掉的树杈,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树的天然形态。
在三妙峰,如果走得累了,路边随处可见供游人休息的石凳、长椅,但是我更喜欢坐在水边一种很像树桩的圆凳上,想象一棵树的生与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自己也能像一棵树一样,活着的时候有如盖的绿荫,可以乘凉、可以挡雨,死了以后还能做台阶、做护栏、做小凳,成为路的一部分,那该是多么充实、多么值得追求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