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德不孤,必有邻(随笔)
《论语•里仁》讲:“德不孤,必有邻。”
何晏《论语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朱熹《四书集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圣贤的话言之凿凿,然而“言之灼灼,奈何弦殇”!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公认为有德的人,大多竟是孤立无援的!孔子飘零六国,老子逍遥遁隐,庄子潦倒一生,屈原郁愤而死,岳飞蒙冤遭刑……几乎每一个名垂青史的英雄在繁杂的世俗之争中面对的都是孤独。不仅仅在华夏大地如此,西方智者苏格拉底亦遭此劫。
余秋雨写过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文章,似乎说出人们的一些难言之隐,余先生写道: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差官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余先生叙述这些史实时难免心潮澎湃起来,义愤填膺之辞勃然而出:“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
孔子讲“德不孤,必有邻”时,大概不会预料到后世之徒子徒孙竟然如此荒唐吧!也或许孔子在讲“德不孤,必有邻”时,和苏东坡的遭遇相同,流落在江湖之偏,内心的坚强和不屈化作这句名言,以抵挡流俗的敌视和压迫吧!“德不孤,必有邻”不是写实,而是一个宣言,一个理想,一个孤独的坚持!
“德不孤,必有邻”的核心是“德”,这个“德”是何物呢?难道历史中惨遭压迫和孤立德英雄们周围都是无德之人?一定不是这样!儒家传统虽然以德为本,对“德”总是信誓旦旦地予以宣扬、维护和坚持,却又总是模糊或隐藏“德”的明确涵义。像“知德者鲜矣。”“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等等这些论述,总是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和一种威压之力。“德”或许只是人的一种心灵意识,夹杂着群体的共性,又夹杂着个体的特性。与“德”相对的概念是“道”,“道”是群体生存必须遵循的规则,这个规则有自然环境的成分,也有人的心灵意识即“德”的成分。当德和道平衡时,人是自由发展的,当两者失衡时,人则陷于困境。德和道失衡,往往是因为人的德打破了道,而不是道束缚了德。
庄子在其《人间世》中讲得非常清晰:“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墟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人们追逐名利而相残害,名利看似外在,其实不外是内心心灵意识的“德”的扩张罢了,以心灵意识为基础的“德”,能够到给人类群体什么呢?如果没有“道”的约束,如果越“道”而生,那么所生的只是一个个体的心灵意识,所生的只是一个个体的生命和愿望。这样的一个个体,宇宙的生命史上,曾出现过么?
“德不孤,必有邻”,或许我们能够这样理解:生命的能量有小有大,能量大的生命心灵意识亦大,“德”亦大,这样的“大德”不能也不会凭借自己的能量消灭弱小的能量,必要有邻,必要容的异生。这便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和平世界。如果拘囿于自私的心灵意识,非要凭借能量的大小拓展到别人的生命境界里,那么郁郁寡欢、忿忿不平的能量将会充满整个世界,扩张者或许能够使自己的“德”拓展整个世界,但只是一个毫无生机的世界,其所谓的“德”,也不过是更强大的贪嗔痴罢了。佛曾经里有这样一个譬喻:“‘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狱中,系以金锁,供养饭食、衣服、床蓐、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一切贪处、忿嗔痴处,皆是虚妄遍计分别增分别,计度增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