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不是梦(随笔)
上个世纪七十年,那时我还很年轻。因读书不多,懵懵懂懂的。可又有很强的求知欲,以还不成熟的,似懂非懂的观念,叩问着社会,叩问着人生的意义?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听得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若有所悟,觉得这才是我想要追求的原本的生活。从此,意念上就经常冒出这两句诗来。就想着那种没有压迫,自由,悠哉游哉,与山水为伴,与花草共处,与鸟语、虫鸣同乐的生活境界。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扎根于心底的梦了。
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是很贫乏的,书籍很少。就连陶渊明这首诗的全文,我也没见过。究竟的回忆了下,这两句诗应该是与一些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一起,听他们相互谈论时,我在一旁听到的。其间还听到他们说什么理想社会的“桃花源”不过是世外桃源罢了一类的话。具体是那些人,现在也想不起来了。只是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桃花源”那美丽自然,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那么一个美好,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也留存在了我的心中。
我文化程度低。1966年,我正在上小学三年级。那年5月16日,史称《五、一六通知》下发,随后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小学也一样停课闹革命,从此,也就中断了正常的读书学习。所以,他们讲的,我也不全懂。又值青少年时期,在生活劳动中,与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们在一起交流,实在也是一种学习。因知识贫乏,求知欲强,那时是有书就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犯了学习中的大忌。
转眼到了1977年,国家恢复了统一考试制度。我即想学习,又想改变命运,当然期望考上学校,获得更好的有系统的正规教育。可我仅正规读到小学三年级,虽然也胡乱的看了许多书籍,但不成体系,与考试知识无关,我是连个中专都不可能考取的。为了能考进一所学校,就只得自学,找些初中、高中统一教材的课本学习。且要改掉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毛病,扎扎实实的从基础学起。
后来认识有一个年龄大我八岁的朋友哥子,他是在读高中阶段遇上文革的,有高中文化功底。77年参加统一考试,就考取了大专。毕业后在镇里的中学任教,我当然是很羡慕的。因为相处还不错,也就不时向他请教,他还给了我一本语文基础知识的书籍。有一次我利用周未到他家里去,正好那日他岳父也在。也还真是缘份,他岳父就是我当年读小学时期的李校长,已退休了。
老人家是民国时期的读书人,学问高,写得一手好漂亮的毛笔字,当年还是我们书法课的老师。文革时期也是被冲击、被批斗了的,后来平反。
我原本就是老人家的学生,多年不见,突然见到,欣喜非常。问候过老人家,就聊了起来。当然我还是要请教一些学问知识,教材里有篇古文正是《桃花源记》。因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的深刻印象和情结,又加之对《桃花源记》那美好朴实理想境界的向往。很喜欢这篇课文,也就请教朋友哥子讲解一下这篇古文,同时更想完整的鉴赏下这一经典名篇。老校长接过话头,当仁不让。仍把我当做他的学生,欣然地给我讲解这篇课文。
老校长讲得很细致生动,也很入神。讲到精彩处,还不时摇头晃脑的,也感染了我。讲完了,老校长告诉我:“《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在阶级社会的人世间,是没有桃花源的。陶渊明是看不惯当时政治黑暗和官场腐恶,厌倦官场,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辞官,亲自耕作,过着一种隐居山野林泉,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着老校长又加重语气的说:“你看文章接尾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就交待了,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没有的。文章要不这样接尾,陶渊明怕是脱不倒爪爪,要被官家追究的哟。”
我当时真是感到绝了!老人家这一见解怕是无二的,是否切理?暂且不论。我想应该是老校长一生所经历的各种政治运动太多的缘故,头脑里已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担忧文字禁忌和因言获罪的恐惧,而附加的见解吧。
去年,在与一些文友相聚交流时,有一文友建议我投稿“江山文学网”。我也报着试一试的心理,有时间,就写些文字,投稿“江山文学”,也就结缘了“江山文学”。走进“江山文学”一段时间后,发现了有个“东篱采菊”的文学社团。真是心有灵犀,东篱采菊这几个字一入眼帘,觉得似曾相识。就迫不及待的观看其内容宗旨:原来是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合力搭建一处桃花源式的文学社团,拒绝世俗喧嚣纷扰,志存高洁,以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思想情操为范,写意人生。又看了一些老师的文章,还真有梦归一处之感。
原来,《桃花源记》虽是陶渊明描绘的一个理想社会,其实是可以寻“源”而得“梦”的,是可以坚持的人生情怀,也是可以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护持其“梦”的。因此,梦不虚幻,也就不是梦了。把陶渊明“东篱采菊”那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精神、思想境界,引以为范,写意人生,不就化作了高尚的生活情操了吗?
我受之启发,豁然开悟!
老校长早已作古。尚若还在,我就可以告诉他老人家,我当下理解的《桃花源记》,虽说是陶渊明描绘的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但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已成为历代高尚士者的内心精神世界。其思想光辉闪烁在人世间,把陶渊明的思想情操引以为范,写意人生,并践行生活,让人性本有的光辉发扬光大。至于文字禁忌的忧虑,那个不幸的历史时期已过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梦,桃花源也不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