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与余纯顺父子的一面之缘(散文)
新疆旅行回来后,好多地方淡忘了,只记得,长长的寂寞的公路线,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但我时时忆起楼兰,那个耐人回味的地方。我们经过那儿时,导游遥指窗外一远处轻轻说:那就是余纯顺遇难的地方。一车肃然,大家望着英雄所在的方向,默默无语……
行程匆匆,车子没有停留。远远地,碑的样子印象中不很确切,是他的头像和一双鞋。
新华社1996年6月18日消息,余纯顺于6月6日从库尔勒市出发,在抵达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大本营后,11日他告别同伴,带了足够用两天的水和食物,单独探访楼兰古城。14日后,他与大本营的联系中断。
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布全中国的一代探险家,迷失在楼兰古城。4天后证实余纯顺遇难!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旅游局,经过4天的紧张搜寻,于1996年6月18日上午,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了英雄的遗体。
那天,凝视着面前的噩耗,我的血液忽地凝固了,我的心一直在往下沉。那一天清晨,我永远铭记。
我与探险家父子俩,都曾有过一面之缘。
英雄有泪
1995年9月5日晚7时许。温州市第三届十优青年之一的残疾旅行家郑裕雪朋友告诉我:探险家余纯顺抵温。我连忙赶到为他接风的人民路上的金谷酒店。一下子,我便认出那张写满沧桑的紫红色脸膛。
余纯顺浓眉大眼,一部络腮胡子。待人相当真诚,始终面带微笑。他缓缓地向我叙说七年孤身苦旅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讲述沿途所到之处人们的至诚相待、风土人情,和远在天涯海角与温州人胡胜杰、黄玉候、汪庆定、张榆平、卫洪龙等的交往及他们对他的无私援助。
想不到这位饱经风霜、铁骨铮铮的豪迈汉子,竟怀有一腔柔肠,辞里言间,时时泛红了眼眶。我动情地想,也许正因为他历经了太多太多的艰难困苦,才更加敏感于人与人的真情相待,更加珍惜人与人的恩恩相报。
忽然间,我的心中通明雪亮。另一张更为苍老的紫红色脸膛叠现在我眼前,那是余金山老人,中国首位孤身徒步漫行全国的古稀探险家。我说:“余先生,我见过您的父亲。”
余纯顺眼睛一亮,他急切地问:“您是怎么认识的?”我告诉他:那是在1993年6月22日中午。骄阳之下,余老先生身背行囊,徒步经过温州市区人民路。我当时刚到报社工作不久,对和所谓新闻有关系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于是邀他相对坐在温州大厦门前的台阶上促膝交谈。老人向我倾吐了沿途的艰辛与在温州的所见所闻。他是一位老中医,计划用七年时间环绕中国一周,行程六万公里,沿途弘扬祖国医学,为各地人民服务。
他自豪地告诉我:他的儿子是余纯顺,孤身旅行家,1988年7月1日从上海启程,计划1996年底结束徒步31个省市自治区,终点定在台湾。并走访我国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抵达我国领土最东、西、南、北四端,独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五大天险全程,完成人类首次徒步征服“世界第三极”(西藏)全境之创举。
西藏人民曾热情地赠与他“格萨尔扎西”(英雄吉祥)的称号。他要创造徒步10万里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撰写《走遍中国》《走遍西藏》两书,沿途拍摄照片、作《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
我为余家两代汉子的豪情所深深打动,我为中国拥有这对杰出的父子探险家而自豪。我将老人带到报社稍事休息后,老人谢别而去。
听我说完,余纯顺双手合十,阖目说道:“感谢您对我父亲的接待。”我简直无地自容,我实在担当不起他如此深厚礼仪。他却正色言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沿途人们但凡有恩,我均切记心间。
他说起茫茫旅途中遇狼遇贼遇风暴——然而他说得更多的是人间真情。他曾到过西藏一个荒芜山谷,找到独一无二的人家,主人将家中仅有的存粮给了他。那顿手抓饭他永远忘不了,他垂泪说。他说他很想念老父,很想回去看看父亲和其他亲人。他的家庭曾遭受变故,唯一的儿子刚生下来便夭折了,老母亲也于1993年因家中火灾而遭难。说着说着,他的眼中又噙满热泪。我们都为之黯然动容。
次日,余纯顺来到报社,报社的人热情接待了他。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出笔也很快,在温州大酒店房间里休息时,写下了一篇五千多字的通讯记录温州之行。后发表在当时我编辑的版面上,其中多处写到温州有关人士。当时新闻单位没有现在这般宣传自己的习惯和意识,所以我们主任ssz和我很谦虚地删改了一些写到我们的文字。余纯顺还到洞头海岛观光游览了一番。之后他又踏上旅途。
魂断楼兰
我心沉重。那天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死因。中午我拨通了上海杨浦控江二村余家的电话。他的姐夫、当年60岁的上海磕山轴承厂退休工人吴义林和余的弟媳董英,声音嘶哑地告诉我:他们为英雄悲痛,更为有如此英雄的亲人骄傲。
余纯顺的噩耗,当时在大江南北引起强烈反响。上海各大新闻单位都在对余纯顺的遇难进行连续报道。据他们介绍,上海的电视台在余纯顺独探楼兰时,曾派摄制组跟踪报道实况,完成后诚邀他跟着车子一起走,但他谢绝了。探寻楼兰古城,走的是一片无路的沙漠,车子已无法行进,于是约好13日在前方大本营会师。岂知他惨遭不测。
据介绍,搜寻者是在余纯顺的帐篷中发现英雄遗体的,他面向东方他的故乡。因为高温爆烤,已脸膛发黑;他双脚叉开,仿佛还在行走;背囊中缺水无粮,新疆匕首搁在身边,前方约20米远有两眼用匕首挖开的深坑,大概是正在寻找他预埋的干粮和饮水时,被突发的急病击倒。他还有五分之一的路程没有走完。就在快要完成历史性创举的尾声时,这位孤胆英雄悲壮地倒了下去。而再过十余天,就是他徒步孤行整整8年的纪念日。
他们说,48岁的余纯顺是一个很有魄力、性情开朗、敏锐感性的人。他才华横溢,酷爱文学,受古今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影响极深,早就拥有远大抱负,立志继徐霞客之后,成为上下五千年孤身走访全中国的第一人。感觉中他似乎不是现代人,仿佛古代勇士武侠中人。
他上山下乡10年,后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当过教师,做过工人。在历经艰苦的生活磨难后,停薪留职,毅然走出上海,开始旷古未有的壮举。刚开始时,靠家里支持周济,家里人很为他担忧,怕他遇险遭难,但他很有毅力,很达观,大袖飘飘闯荡天涯,家里人也就放下了心,并为他遥遥祝福。
1996年3月份,他曾回到上海看望亲人,整理书稿《走遍西藏》付梓,预计在年底出书。在家呆了80天后,于5月18日,再一次挥别亲人。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纯顺踏上的是茫茫不归路。
在回宿营地的路上,余纯顺顶住了20小时的大沙暴,远避沙暴中心300米。据专家对余纯顺遗体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如果不是缺水断粮和突发性疾病的打击,凭他的意志和经验,他完全可以走出沙漠。他离目的地只有25公里。千山万水走过来了,千难万险经历过了,英雄倒在成功前夜。正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余金山老人与小儿子余纯民、小女儿余纯仙一起,出发赴新疆为英雄最后一次饯行。在接受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的采访时,这位已孤身徒步三千公里的老人默默承受着心灵的又一次巨创,坚强地说:我的儿子去了。我要在埋葬儿子后,踏着他的足迹走下去,完成他未竟的壮行。
余纯顺去世十年多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想起他来。记得真切的余纯顺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泰戈尔飞鸟集里也写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后来看到无数人引用,也在很多莫名其妙的时候想起,其深意,恐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
相关链接:余纯顺(1951.12-1996.6.13),上海人,生于1951中12月,大学本科,1988年7月1日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之举。行程巳达4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3个省市自治区。巳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40余万字。沿途拍摄照片8千余幅,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尤其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西遇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