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无期独行:大地无尽时(散文)

绝品 【流年】无期独行:大地无尽时(散文)


作者:纷飞的雪 榜眼,36329.3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370发表时间:2021-11-28 11:43:02

【流年】无期独行:大地无尽时(散文) 我的音乐,永远都是大自然的声音。
   ——古斯塔夫·马勒
  
   一
   十月最后的一个黄昏,我躲在西溪南村的一座老宅子里,听马勒的《大地之歌》。刚好有一场雨,带着我们共同的秘密,落在这座老宅的瓦檐上。雨珠飞溅四散,像是要将长久的积郁释放。雨点越来越密集,曲声越来越激昂,像是要冲破雨幕,回到大地深处。
   曲声沉降的时候,雨声也停止了,像是说好的,要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以同一种方式,停止……我在内心呼唤着马勒,马勒……一遍又一遍。
   马勒《大地之歌》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奏鸣曲式,歌词源于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悲歌行》。音符在长廊中回旋,穿过高高的房梁,惊醒了立于房梁上的古代仕官——他们官袍加身,神采奕奕,朝堂上,面对君王,慷慨谏言;又或在官宴上,与同僚以酒相送,表达惜别之情。曲声高低起伏,时而拂过碧绿的叶子,叶片像是被依附了音乐的神性,如绿衣仙子飘落在庭院里;时而又与莲花池中的枯荷交头接耳,或栖落在木雕的纹理上。陡然升起的男高音,惊动了昨晚留宿在此的野猫,它们从阴暗的角落仓皇逃窜,很快便不见踪迹。
   长廊那么长,似乎永远也到不了尽头。每一个转角处,垂挂着碧绿的藤萝。白色的雾气在天的下方,在树的上空飘啊飘,《大地之歌》中的音符冲破了白雾的笼罩,直抵天际。直到我走出老宅,游魂一般穿过深深的庭院,直到一滴雨落在我的脸上,我才发现,我的世界已没有马勒——他早在一百一十年前的那个五月离开了。
   谁说马勒不在了?
   一声浑厚中略带沙哑的男低音,灌入我的耳中。
   老宅的木门被再次推开——一位老人,他头顶斗笠,衣着简旧。他抱着画架,走出院门,走到老宅对面的空地上,找一块平坦之处,放正画架,拿起画笔。
   这是一幅画了一半的山水画。
   这时,还有极为柔和的光线,折射在老人的身上,投影在他的画纸上——天空如墨。远山空濛。河面上飘着几朵白色花瓣。独木桥上,一位白衣女子低头行走。
  
   二
   秋末冬初,该是树叶泛黄,落叶满地的季节。我喜欢深秋的红枫,银杏,枯荷,喜欢初冬的枯草地,草木顶着片片白霜,纷纷开且落。但西溪南,没有秋天,绵延四公里的湿地在这万物萧瑟之际,竟是觅不见一片枯叶,满视界的碧绿苍翠硬是将大地的秋色深藏,这反而让我有些许的失落。
   昨日黄昏时的一场雨,让河边的草木更为鲜绿,犹如行走在夏日的绿野之上。白粉墙,黑片瓦,独木桥,木栅栏,大片飘着绿萍的湿地,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所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徽州村庄常见的模样。
   我在村中找寻历史尚存的遗迹,梁壁上雕刻的图案,还是那么精细,它们散落在飘着霉味的老宅里。还有一些残墙断壁,被世人遗忘在村庄的某个角落里。但总有人会去寻觅,去凭吊,去把那些古老的旧物旧事一点点地寻回。
   老宅已有千年。据说,这里是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少时的居所。那些被风雨侵蚀的老墙,木门和窗棂,布满青苔,锈迹斑斑,那少有的烟火气息,该是岁月不经意间遗漏的。
   旧时明月旧时人。少时的祝枝山也曾嬉戏在丰乐河边,他捡拾地上的树枝,与玩伴一起,在枫杨林里奔跑,穿梭于村庄的巷子中。他也曾被家中双亲看管,端坐于书桌前,读书习文作画。成年后的他,常携好友唐寅来西溪南游玩。桂花树下,饮酒作诗,琅琅读书声,飘出老宅高高的院墙。他曾以西溪南八景为题赋诗,赠与舅舅。后来,八首诗被族人视为传世珍宝,刻成碑帖藏于园中。如今八碑仅存一碑,藏于歙县新安碑园中。另外七碑,已被风雨侵蚀,石碑风化,了无踪影。
   那年村中首富,徽州盐商吴天行私建后花园,曾邀请祝枝山和唐寅出谋划策,如今,盛极一时的十二楼虽早已荒芜,亭台楼阁纷纷坍塌,成为废墟,园中的名树繁花也枯萎……但旧时的气息尚在,从那里经过,耳边隐约还能听见十二楼的丝竹声,钓雪园的诵诗声。
  
   三
   这是祝枝山外祖母家的老宅。
   二〇一八年时,被复建成一家庭院式的文化遗址酒店。丰乐河从门前流淌而过,推开院门便是枫杨林,这便是拥有西溪南村最好的景致了。
   暮色四合时,循迹而至,若不是看到挂在旧墙上的店牌,便会与其擦肩而过。屋瓦檐下,写在门楣上的“慰颜府”三个金色大字被垂落的缕缕枝叶深情簇拥,木门两边的对联则是慰颜府的出处及诠释“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这是宋代诗人邵雍写在《世上吟》中的诗句,其深意不言而喻。
   这两句诗的嵌入,无形中为酒店的主题内核注入了更多的意味——易逝的时光,唯美的爱情,在永恒的相守中实现同归老的夙愿。
   慰颜府内院,藏有古物,名目繁多,那是历史赋予这座千年宅院的珍宝。各种图案的木雕梁撑“唐肃宗宴官图”“唐代仕官图”“和合仙子”“大肚神仙”等,这些木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在慰颜府齐齐上场,亮开嗓子舞动袖子,热闹非凡。在慰颜府二栋,可以看到一组典型的石库门套和砖雕门套。数百年前,这些都是一个家族门面的体现,进进出出的族人,来来往往的客人,在抬头的那一瞬间,看到精致气派十足的门头,心中便引以为傲。存于府中的百狮台更是可爱,那大大小小的狮子虽是石雕,但个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数百年前,这里也称“拜师台”是徽州的溪南书院,每位来此求学的少年,必定要先来这里跪拜。如今,这里已成了慰颜府一道独特的风景,入住酒店的客人可来此游览。存于慰颜府七栋的彩绘壁画,更是体现了徽州的古秀别致,画上有鱼虫花鸟,有山水竹林,还绘有人物典故。
   慰颜府的外观,老旧且有风霜之美。这种美是极为低调内敛的,同时又是沉厚寂寥的。那是典型的徽州老宅风格——永远的黑白两色,让世间所有的色彩失去光芒。这种美,会叫人瞬间爱上并沦陷其中。而回应的这份爱,自然也是不掺杂虚情假意的。心有所牵,必然会放不下,所以这一生的光阴便被生生困住。一个个困境,没有预兆,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突然发生。在发现自己已穷途末路,无力面对时,心中除了悲凉,再也没有别的了。
   在慰颜府门前站了好久,身边的巷子空无一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空的。在冬天,空无的感觉更甚。
   木门上悬挂着一枚铜铃。铜铃,是我的喜爱之物,它可挂在檐下门前,风一吹,它就叮当叮当地响。铜铃可护宅,可传讯亦可传情——敲一下,又一下,再敲一下时,木门“吱呀”一声开了,马勒的曲声又飘了出来。
   那是马勒《大地之歌》第二乐章“秋天里的孤独者”,奏鸣曲式,歌词出处无从考证。这是整部组曲中除第六乐章之外,我最钟爱的乐章。从我对音乐的理解,我感觉更贴近于李白的《秋风清》中的意境“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秋风秋月秋叶,相思相念难相见,这种无法排解的愁绪在小提琴忧伤的旋律中缓缓释放,而双簧管却将这种凄清之境提升至极致。
   我正听得出神,昨日黄昏时作画的老人从院内走了出来,他依然戴着昨日的斗笠,穿着昨日的旧衣裳,只是他不再抱着画架,而是左手挽着一只小竹筐,右手握一把铁夹,低头弯腰将地上的残叶纸片夹进竹筐里。
   他说话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从他身边经过,只听见“马勒,马勒……”
   他也在和我一样呼唤着马勒?
   谁说马勒不在了?
  
   四
   关于《大地之歌》,有乐评说,这是马勒自传式的作品,音乐中有自然也有他自己。我深以为然。
   马勒活着的时候,对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尤为向往,大自然的宽阔和温厚给了马勒无尽的创作灵感。《大地之歌》是一部有着东方古典气韵的西方交响乐,作品的歌词全部源于汉斯·贝特格中国唐诗的德文译本《中国之笛》。这部音乐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马勒因中国唐诗——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古诗启发创作而成。
   在这部交响乐中,你会感受到诗仙李太白于天宝十一年,挥毫所著的长诗《将进酒》中的千般离愁与万般豪情。除此,还有《客中行》的欢悦,《采莲曲》的清丽,以及王维《送别》中的阵阵悲鸣……
   《大地之歌》第六乐章“永别”,双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歌词前半段来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后半段来自王维的诗《送别》,是全曲精华所在。在这一乐章,我听到沉郁的低声部长音,木管的凄凉音色,还有大锣阴森的敲打声。这些音调,齐齐发力,将我推至一百一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看到他,与这个世界告别,以音乐的方式,依依不舍。
   王维的《送别》被巧妙地嫁接到《大地之歌》中。马勒一生悲苦,他说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陌生人。他用尽毕生心力追求的自然之境,最后也只能在音乐中得以圆满。而《大地之歌》无疑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以音乐的形式倾诉,以东方古诗的意境去表达。第六乐章的收束部分是马勒自己创作的一段歌词,用来抒发他对大地的无限眷恋,除了眷恋,还有永别。他以音乐作为心声,告别人间,永别大地。
   相比马勒,王维的一生虽亦坎坷,只活了六十一岁,那些悲伤痛楚如影随形直至晚年,但王维在躲过一场灾难之后,选择隐居荒山郊野,实为睿智之举。辋川的山水拯救了他,成全了他的隐士之心。他的田园山水诗我是极爱的,意境悠远,诗句清绝,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鹿柴》《鸟鸣涧》《竹里馆》《辛夷坞》《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最爱的是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境界非一般人可为,但王维做到了。他在辋川,辟一处荒地,种菜种花。闲暇时,拾级而上,听风听雨听鸟鸣听花开,写出一首首千古佳句。是大地,护佑他走过人生的低谷。是大地的怀抱,让他身心得以休憩。
   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音乐一脉相承。音乐可以跨越国度,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大地之歌》承载了一位音乐家的情怀——古老的诗章,大地的气息,内心的独白。唯一遗憾的是,马勒没有看到《大地之歌》的演出。1911年11月,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一百八十天后,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在慕尼黑完成了《大地之歌》的首演。
   瓦尔特曾动情地说:“在《大地之歌》里,大地在逐渐消逝;他呼吸到了另一种气息,被新的光芒所照耀——这是马勒写出的一部完全新颖的作品……每个音符都传递着他的独特声音,每个词,尽管来自千百年前的古老诗篇,都是他自己的。”
   东西方艺术的完美交融,令《大地之歌》成为典范,不少古典乐迷因《大地之歌》爱上马勒。尘世种种,唯有大地是最广袤的,在一个人退无可退,只有大地会接纳你的悲喜苦痛。马勒说过,“开始和结束永远都在转换,快乐和悲伤永远都在变化。但人这一生,看得见生,看不见死。”马勒会让你在悲伤中沉沦,也会告诉你,如何用自身力量,去重新获取美好。
   古典音乐从来都不是用来娱乐和消遣的,聆听古典,需要一份专注。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只听马勒,特别是当死亡的气息散漫到身边时,我想听的只有马勒。他的交响曲里,有我甘愿沦陷的悲凉之境,萧瑟的死亡气息,但很快他又会将我拽到自然中,大地上——他居住过的湖畔小屋,他和妻女一起欣赏过的田园里白色的花朵,他亲近过的森林里的小动物……
  
   五
   当风吹起时,马勒的曲声会吹到我的身体里,那么强烈。
   我感受到,那是属于我的一部分……
   ——这是很多年以前,我写在纸上的句子。
   如今半生年华已过,鬓间也有了白发。回想,那年青涩,尚不能潜下心来聆听马勒,音乐带来的体悟远不及如今的深刻。
   在西溪南的这座老宅里,聆听马勒的《大地之歌》,并非偶然,亦非巧合,而是这么多年,它一直潜伏在我灵魂里,文学,音乐和情感都需要一个地方去沉降。
   于是,我带着马勒的《大地之歌》来到西溪南,入住慰颜府。只有慰颜府,才能收纳《大地之歌》中所有的悲凉情境。
   恰好,《大地之歌》在西溪南的老宅子里绝绝回响,它回应着我,赐予我力量以及无穷的想象。
   在十月的最后一个黄昏,在那个深秋的雨夜,当我住进西溪南溪边街七十五号那深深宅院,所有的悲伤都将得以缓释,所有的往事都将得以沉降,雨水纷纷落在过往。
   有个低沉的声音传来,他说:谁说马勒不在了?
   马勒又复活了……

共 48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西溪南村一个秋天的黄昏,作者邂逅了一幕古朴而真切的情境。作者笔下,有风,扫过落叶;有思念,牵墨成诗。在聆听零落桐叶雨,体味萧条槿花风的隐隐忧怀中,忽然觉察有多久没有接近土地了,凝视深邃无垠的蓝天深处,那永远望不到尽头的大地深处。犹看一幅母亲的剪影,犹读一册父亲的记薄。蓦然贯入耳膜的旋律,时而低缓时而高亢,那是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根据中国诗词创作的一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其歌词以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七首中国诗歌谱成。音乐无国度,音乐是无形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在音乐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和属于自己的世界。譬如李白的《悲歌行》在黯淡中藏有无限的憧憬。 整篇散文以《大地之歌》为基调,随着旋律的递进,将作者心境的变化,历史人物的镜头,打着岁月烙印的风物等,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命运像音乐旋律一样起起伏伏。命运有尽,但大地却无穷无尽。《大地之歌》让人在生命无常中,体会到了希望的力量。本篇散文注重细节的描摹,主枝和末节血肉饱满,很好地衬托了主题。如:在“大地之歌”的律动中寻找那位逝去的音乐指挥家马勒……“谁说马勒不在了”,惊讶间,发现一位年长的画者也是如此热爱马勒的《大地之歌》。老者以水粉画般淡然的笔触,细致描摹着永恒的原乡。他正以他的方式来表达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来承继“土地”的精神命脉。他画框里的大地之歌也是对生命及泥土的礼赞。当霞光冲破天际,山谷雀跃,江河呐喊,所有的一切不再沉沦,芬芳的花朵盛开,身心与爱就一同步入了光明温馨的世界。 《大地之歌》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一次有益的碰撞。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古诗词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显得风来雨从,有悲怆之后的甜美与温暖。作者笔下也是一曲大地之歌,从这篇文字中看到钴蓝的天空,听悠远的鸽哨,眺望空旷的土地……仿佛这都是近身可触可感的东西。移步换景,在才子祝枝山的故居溪南书院,嗅到浓厚的书香。也有看不见的气息,在默然流淌,既有小我的幽深情怀,也有广阔的眼界……一切都在流淌。大地之歌囊括自然万象的和弦,镌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它在空气里,在所有生命的灵魂里。 作者在大地之歌中找到了生和死的冥想主题。大地之歌的终曲第六乐章《告别》中就引用了孟浩然诗所描绘的夕阳、西岭、山壑、松月、风泉、樵人、归鸟、孤琴。将这些物象融于音乐来表达“惜别”对人生的眷恋与释怀。大地之歌是命运之歌,也是灵魂漫步随想曲。亦如作者所表达的,不畏惧爱亦不畏惧死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参透人生,看破生死。平凡可以绚烂,自然才是永恒。马勒,李白,孟浩然,王维这些人带来的音乐和诗魂,像《大地之歌》一样唱响在天地间,必将永存。散文脉络清晰地呈现了人性之善和生命之重。文章首尾遥相呼应,结构严谨,构思缜密,真诚而有技巧。这其实就是一种格局,音韵相和间将你带向诗与远方,带入震撼灵魂的旋律中。这篇佳作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也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散文自成高格,笔法素简古朴、干净利落,其情其境打动人心,让人反复咀嚼回味。流年倾情推阅。【编辑:素心若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1300001】【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20905第0025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生米        2022-11-14 12:07:08
  无期独行,大地无尽时
  
   读了雪的文字,我感动了,感动得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文字来向你做交待!
   你一个人躲在老宅子里听凄美的大地之歌,将门外的雨水交织到音乐里去,让风,吹醒梁上的雕刻,将老宅子里的前辈写到如诗一样的散文里,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空和境界,我沉迷了!
   现在,我已站在这老宅子的长廊里,怎么也出不去,雪,你不要叫马勒了,雪,我来陪你!
回复1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11-21 15:14:23
  生米姐姐的评论有特色又很温暖,谢谢姐姐,祝福安好!
1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11-14 12:09:34
  我平时不听古典音乐的,特意找出来,边听边看,我所理解的,甚是肤浅,在这个秋冬之交的暖阳中,领略到一次别样的行走。在音乐中,在古镇中,在从心底地流淌而出的文字中,仿佛也听到了铜铃的轻响,瞬即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澈起来。
13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1-14 13:05:50
  恕我无知,一直以为马勒是一个做心理学的前辈。在这篇文中我才发现还有一个音乐家马勒。文中远山空濛,河面上飘着几朵白色花瓣,独木桥上一位白衣女子低头在行走,特别唯美。
   古宅子,音乐,老人,情感把这写元素放在我笔下,肯定没有作者描写的到位。学习中。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14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11-14 14:54:19
  作者是“丹青高手”,将德奥钢琴大师马勒的《大地之歌》植入西溪南村,和老宅子、老街、老物件和老故事等排列组合,赋予多元象征,叠合“老”之镜像,并在秋日孤客终极归宿的孤寻中,领引读者一起聆听、一起浪游。天涯去处,就是慰颜府,祝枝山的八诗碑,徽州溪南书院“拜师台”,彩绘壁画,木门铜铃,十二楼的丝竹声,钓雪园的诵诗声……最得趣的还是作者、老者与画、和马勒多维度重叠的神交与心悟。以诗解悟,开他人之所未知,笃信马勒第二乐章的凄清之境化于李白的《秋风清》,耽溺第六乐章“永恒”与沉降大地之悲鸣和生命的家园。老者以画为《大地之歌》做注,圣女以文心献祭《大地之歌》,水墨晕开,排展人生各式情结和生命美学,悲而不凄,蓬勃而上,生生不息,孤独中催产交响之伟力。
   “交响曲是世界,它包容一切”!马勒的音乐创意也践行着他的理想,主题多元,配器丰富,甚至融入中国唐诗元素,情感真实深沉,探讨自然、爱、死亡、永恒与宇宙的终极归宿和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无期独行,大地无尽时。于标题前彳亍,在水墨式的浪漫与凄美中沦陷。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15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11-14 15:23:30
  这篇散文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领悟。我不懂音乐,但在读完圣女的这篇散文后,第一时间去听了。结合此篇散文的内容,听出了忧伤、宽广、高昂、轻柔与包容。逃离是为了让心情走出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低谷,回归是因为再糟糕的心情,广袤的大地,都会接纳你的悲喜苦痛。一个人的独行,一个“躲”字,老宅子里的所见所思,文成后的开悟及放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治愈心灵的良药,最可喜的是,这样的乐曲,遇到了一个懂它的人,是音乐之幸,也是作文人之幸,更是读文者之幸。
   一贯地喜欢圣女的文,是那种知道好,但说不出好在那儿的哪种好。
   我无知也!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16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1-14 17:36:14
  西方的古典音乐与东方的古诗词相结合的《大地之歌》,完美地诠释了大地的气息,是马勒的内心独白。这种完美的结合,使不少古典乐迷因此爱上马勒。作者就是其中之一,她带着《大地之歌》来到西溪南村的一座老宅子里倾听,并在此沉沦,由此,缓释了她所有的悲伤,也让她所有的往事都得到沉降。这篇美文,有深度,知识性强,读过之后,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让人深思,让人遐想。
五十玫瑰
17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1-14 19:08:24
  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我读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享受一首古典的音乐,我仿佛找到了那种小时候熟悉的声音,在耳边想起,让人越听越沉迷,越想跟着音乐节奏,走人那美好的场景,过去的往事,犹如昨天一样,呈现出来,非常清楚,陌生的大地,有了熟悉的亲切感。
18 楼        文友:欣月        2022-11-14 21:51:58
  一处老宅,慰颜府,一曲蕴藉千百年前的古老诗篇的音乐《大地之声》,与雨声沉降,一个音乐人马勒,牵引着我的思绪,带着远古的气息破尘而来。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旧时明月旧时人,物损光远,总有残存的印迹,让时间穿越时光隧道,与之会晤。黄昏,雨夜, 作者就是这样用意识与旧物在旧时光里穿越,跋涉,追寻,与音乐缠绵,沉溺其中,分不清自己处于何时何地。这是一支复活的音乐,沉郁沧桑,却有无边的神力,把死亡边缘的人拽回。厚重力透纸背的文字,感受的是自然的力量,音乐的神力,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19 楼        文友:康心        2022-11-14 22:05:38
  读完雪社这篇宏大而清婉的散文,如同听一场震憾灵魂的交响乐。将东西文的诗和音乐,“我”对马勒的心语,画画的老人及《大地之声》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的几位诗人的命运,一起来到雪的笔下,一起住进雪的心里及那个尉颜府里,天呀,我读一遍还不觉得没读够。恍惚中没分清我究竟是在读文还是在听《大地之声》,写得实在太美了。谢谢雪社的分享和佳作。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20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2-14 07:17:04
  周五向老师问好!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无期独行:大地无尽时》优秀作品,被老师精美的文笔吸引,那质朴无华中蕴藏的幸福快乐让人沉迷其中,感谢老师精彩创作分享!
共 20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