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唐诗札记之常建(随笔)
常建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只有五十七首,可是几乎每首都是精品,堪称完美。如果以美女来比拟他的诗,可以借用波德莱尔的一段话:
她很美,而且不止于美;她令人惊奇。她一身黑,她给人的感觉就是黑夜和深沉。她的眼睛是两个洞穴,模模糊糊地闪着神秘,她的目光则像闪电一样发亮;这是黑夜之中的爆炸。
唐代殷璠在其选编的《河岳英灵集》中将常建列于卷首,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旨远”“兴僻”便是用意精深、独辟蹊径,使得诗境静深,而他在诗中也常常运用“深”来表现艺术深境,如: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白云。”
“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
“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衣。”
“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单于虽不战,都护事边深。”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何谓深?借用清代画家恽南田的话说,“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而常建的两句诗可以很好地与之相印证,“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境之深,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的曲折、层次,同样还体现在时间的推移演进与层次,如《白湖寺后溪宿云门》: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馀兴,到家弹玉琴。
诗中描绘诗人从白湖寺出发,经溪流,出谷临湖,见湖边洲渚,又入溪、登岭,抵山峰、宿寺庙,最后下山回家,曲曲折折,境界迭出,由此见出空间上的深;又从傍晚日落写到夜晚月圆,直到第二天日出,两次见到太阳,印象各不同,见出时间上的深。除了写出客观情境的深,最重要的是他还善表现情感体验上的深,如: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稍觉此身妄,渐觉仙事深。”
“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这种审美体验上的深,也是情趣、兴致的体现,而情趣、兴致有赖于个人爱好养成。从诗中所见,常建的一大爱好莫过于琴。他的诗中出现了好几篇与琴相关的诗,有写听人弹琴的诗,如《听琴秋夜赠寇尊师》、《张山人弹琴》,更多的是写自己弹琴,如《江上琴兴》《西山》《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送李十一尉临溪》《白湖寺后溪宿云门》。他兴致高,随身携带一张琴,兴之所至,随时随地弹:有在江上弹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有在溪边弹琴,“回轸抚商调,越溪澄碧林”;有在浦口弹琴,“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有在山中弹琴,“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如果有时没能携琴,回家以后余兴未尽也要弹,“毕景有馀兴,到家弹玉琴”。送别人,他弹琴;独自外出游览,遇良辰美景弹琴,尤钟爱对月弹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他会弹琴,对琴乐的体验也特别深,“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这是对音乐净化功能的深刻体验;“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写琴乐的清新及听琴带来的超脱。这种深刻的音乐审美体验扩充到他的生活中,他纵情山水,“情舒放而远览”,对所历之境能沉浸其中,“盘桓毓养,从容秘玩”,深度体验,因而笔下的山水诗清新、奇丽。
常建的山水诗应当结合中国的山水画一起来欣赏。中国山水画中多有描绘弹琴的名作,如赵孟頫《松荫会琴图》、朱德润《林下鸣琴图》、蒋乾《抱琴独坐图》、吴宏《小山远歌图》等等,诗与画放在一起,两者会交相辉映,产生共振,作金石响。常建的山水诗,引用他自己的诗来形容是“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万壑应鸣磬,诸峰接一魂”。常建山水诗给人的审美体验,可引用他诗中的两个词以及一句诗来表达:“恬目”“霁心”“澹然意无限”。他在诗中爱用“泠”“清”“澄”“霁”“澹”“净”这样与水有关的字词表达清新、明净、恬淡的境界,如:
“泠泠花下琴,君唱渡江吟。”
“溪口水石浅,泠泠明药丛。”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
“回潭清云影,弥漫长天空。”
“松峰引天影,石濑清霞文。”
“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
“湖广舟自轻,江天欲澄霁。”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回轸抚商调,越溪澄碧林。”
“恬目缓舟趣,霁心投鸟群。”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
“碧水月自阔,安流净而平。”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这些字词有些用于刻画自然景象,有些用来表现声响、音乐,还有些是描绘主观体验,但不管怎样都带有个人独特的感情色彩,富有艺术意蕴。
常建又特别喜欢写日落日出,夕阳晓色,如: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
“塞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夕映翠山深,馀晖在龙窟。”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
“日出渭流白,文王畋猎时。”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辘轳井上双梧桐,飞鸟衔花日将没。”
“日出乘钓舟,袅袅持钓竿。”
“百尺旌竿沉黑云,边笳落日不堪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蛩。”
日出日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表明时辰,同时更是一种鲜明的形象,一种能引起强烈的、深刻的主观感受的景象。常建的诗中,多写落日,而且是从落日写起,写到夜晚,有时甚至写到第二天清晨。他似乎非常偏爱落日、傍晚与月夜的景象,其缘由大概可以用他诗句说是“落日山水清”、“至夜转清迥”,使人万虑皆息、一尘不染,悠游于境,“澹然意无限”。事实上,夜晚静谧、深沉、湿气凝聚,颇能显示宇宙深境,例如《西山》一诗: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
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
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此诗描绘了从日薄西山到日落霞生,从傍晚清景到暮色昏冥,再到夜晚风起,雁鹭泊憩,明月升空,最后白露沾衣,泠然夜深的情景。在他的山水诗中,时光流逝,景物变换,体现一种鲜明生动的时空纵深感,给人体验到每一刻每一幕都是崭新的、动人的、熠熠生辉的、摇曳多姿的,犹如琴乐流淌倾泻富有节奏,旋律优美,又如电影一幕接一幕,镜头不断切入、淡出,远景近景、全景特写不断呈现,扣人心弦。
至此,我们勾勒出常建的粗线条:他通乐理,会弹琴,兴致高,情趣深,纵情山水,犹爱落日、傍晚与月夜的景象,钟情于表现一种清新、澄澈、宁静、恬淡的境界,他的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甚至影像美,奇丽灿烂,摇曳多姿。明代高棅称赞常建的诗“超凡”,朱奠培评价“常建之作,如春庭清昼,寒梅数花,幽姿洁韵,光风华日间暾如也”。这种赞美是恰当的,这就是常建诗作独特的风格魅力,而风格是一个人尤其是文学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