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雅香】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随笔)

精品 【雅香】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随笔)


作者:军旅作家18 探花,12411.4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54发表时间:2021-12-01 13:19:56
摘要:军队是准备什么的?是做生意赚钱的吗?我在部队时,就在野战部队,发现一些军人不想练军事技术,却想学民用技术,等着回家发家致富……

勤劳致富已经成为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当兵去学致富经验致富技术也是许多青年人当兵目的之一。
   汪中彩的出现,在全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许多部队叫响了“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口号。追寻汪中彩,可见其事,不见其人。如果人物名字是真实的,那么事情就是虚构的;如果说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汪中彩名字就是虚构的。
   几个基层部队的通讯员写出如此影响广泛的报道稿件,其中有他们几个承认的虚假成分,是功是过?今后怎么报道这样的事情?小说?还是新闻报道?值得深思。
   一 军队报纸刊发一篇“汪中彩的来信”
   汪中彩是某部队的一名退伍战士,退伍后他给部队领导写了一封信,谈了一些看法,立即引起部队领导的重视。原因是这样的:汪中彩在部队服役三年,在领导的关怀下,学习了几门民用技术,部队的说法是“军地两用人才技术”,而每一次军事训练,他总是想办法找借口不去训练,所以他虽然在野战部队服现役三年,玩枪弄炮的纯军事技术,他却一窍不通,退伍回到家乡找到了一份工作,却因为不会打枪而闹出了笑话。
   地方领导说:“正规军在部队没有摸枪,太不可思议了。难道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吗?即使你的国家富裕,欣欣向荣,粮食年年丰收,牛羊成群,肥猪家家有,鸡鸭鱼肉鲜果蔬菜吃不完,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谁来保护人民的安全?”
   于是汪中彩想到了部队的战友,还有许多这样的“糊涂兵”以及热衷于培养官兵学习民用技术的部队领导。入伍是带着学习民用技术的目的来的,在部队也是不想参加军事训练,而学习民用技术时,就托关系找门路,甚至请客送礼想办法多学习几门民用技术,想着回地方后“东方不亮西方亮”,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多学习技术总是好的。连队首长也是“爱兵如子”,向上级首长申请多给本连的兵创造学习民用技术的机会。这样下去,只能是军事技术骨干没有用武之地,甚至感到自己在部队也不会干一辈子,早晚要回到地方,到地方了自己不会什么民用技术,打枪准有什么用?军舰、高射炮、重机枪的技术再好,退伍会到地方有用武之地吗?军事技术骨干有想法了,民用技术的广泛作用,是很有吸引人的魅力的,都在学习民用技术,还是军队吗?
   汪中彩把这样的想法写出来,邮寄给部队的首长,希望战友们不要学习自己的“热衷学习民用技术”的糊涂观念,一定要努力学习军事技术,做一名合格的兵,干好本职认真练兵习武。
   一石激起千层浪。部队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封战士来信,立即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调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让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五湖四海的各省市的人民群众感到必须发家致富了,乡村、山区、城镇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人们感到了学习致富技术的重要性,学技术需要交学费,当他们发现部队正在培养战士学习民用技术时,就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到部队,部队的学习民用技术是免费的,地方武装部也在宣传这一些好处来吸引青年入伍。有的地方青年想入伍当兵,还得给有关领导送礼,送礼总比在地方学技术的学费便宜吧。
   部队的领导也是有想法的,他们为了自己的战士退伍后的发家致富着想,感觉部队和地方比,有一些落后了,地方富裕了,部队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自己手下的兵退伍后成了大款,对自己也是有利的,自己当上将军的希望是实现不了的,在部队受穷受累,申请转业也没有批准,谁愿意在部队当领导,自己不能发家致富,再不给自己的兵多创造一些学习民用技术的机会?再说了,有的贫困地区的群众也太贫穷了,他们想叫孩子学习民用技术,也是合理的要求的,甚至有的家长来部队还给部队领导送礼,希望领导成全自己的孩子学习民用技术的愿望。部队上立功受奖,过去是给一个证书,现在给物质奖励了。有的地方给当兵的说了,在部队立功受奖了,地方多给奖金,有的地方规定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次,给奖金一万元。于是这一些地方的青年,为了立功,不惜给领导分一半的奖金。这里的青年拿着五千元,给部队首长买一些礼品,部队首长就给这里的兵创造立功的机会。过去不愿意去喂猪、种菜的苦活累活,这里的兵就去了,年底顺利地立功受奖了。
   部队的有偿服务,也是一个热词。过去部队给地方义务劳动,帮助老百姓收麦、种秋、挖河、修路、修水库。现在分田了,工程也承包了,部队官兵也被列入一个计划了,有的人给部队领导一部分钱,部队领导就派几百名官兵去劳动,赚钱了,给官兵改善生活,吃上鱼肉、猪肉、牛羊肉了。有偿服务得到了实惠之后,就会交流经验,影响更多的部队官兵,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谁还去学习军事技术?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义务兵是尽义务?还是学民用技术?部队有偿服务,是本职工作?还是邪路歪路?谁来练军习武?部队领导通过组织官兵讨论,大家心里明白多了,训练标兵,被表彰了,军事技术必须人人学习,大练兵必须熟练手中武器,在部队必须交响一个口号,那就是“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一个部队的讨论,引起兄弟部队的注意,一个军区的讨论,引起全军各部队的共鸣,各军区、各兵种的报纸,发表了许多这样的典型事例。《解放军报》也发表了几十篇有影响的新闻报道,有的报刊还开辟专栏,通栏题目是“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各部队推出典型代表,演讲、作报告、互相介绍经验,促进了练兵习武的“大比武”热潮。“不学汪中彩,绝不做军盲”也成了不少官兵的口头禅。这一些报道连续刊发了几个月时间。这是一九八七年的一个值得记录的现象。
   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这一些新闻报道的连续发表,引起了许多新闻报道员的关注。这一个问题抓得准,抓得好,抓得及时。谁是第一个发现这一问题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部队的新闻报道员发现了,及时写出来了,报纸还发表了。于是每一个部队都发现了这一个问题,身边都有汪中彩的影子,都有类似的汪中彩笑话。吸引人的注意力,吸取他人的教训,增长自己的智慧,总结自己的经验,扩大自己的影响,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提拔自己部队的新闻报道员,他们在考军校时,由于过于偏科,即使语文考一百分,也是无法考上军队院校的,于是不少部队领导就把这一些“部队小秀才”提拔起来,让他们继续在部队留下来多写几年,甚至有的依靠写作而当上将军的。
   首先写出了汪中彩的新闻报道,是有部队盖章的。新闻稿件,应该实事求是,如果把小说,当成新闻报道,就是影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写出来这样的新闻报道,想提拔起来当军官?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于是有人就追问他们几个新闻报道员,汪中彩是哪个连队的兵?我们怎么不知道他?他能写信给部队领导提出这样的建议,部队领导就不会叫他退伍回家了。
   这几个报道员,因为发表这一篇稿件而兴高采烈,发表稿件,这是一种成绩,有的部队会给报道员立功受奖,甚至推荐他们去军队的政治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回来就当政治处干事了。有的领导重视新闻报道员的发表稿件,有的领导看不起他们的这一些“豆腐块”稿件。这几个新闻报道员因为这一篇稿件,又让他们增加了信心,争取上大报、上头条的决心。这一篇稿件,也引来了一次调查,深入细致地追问,让他们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也使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无法亲身经历的知识,也让他们思考了过去没有时间考虑的问题。
  
   二高层领导下部队调研——寻找汪中彩
   勤劳致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富也是党的富民政策所期望的,人们改变了过去朴素的观念,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已经被取代了,部队的“针线包”快要被大家忘记了,穿新衣服,不要那么寒酸了。部队首长为那一些面临退伍的老兵,考虑一下退伍后的致富发家,组织他们学习一些民用技术,也无可厚非。社会青年因为看上了部队这一些惠民技术,而来部队当兵也并没有错,如何摆正这两者的关系,是部队领导的思考范围问题了。
   我就是部队举办的“新闻报道学习班”的受益者,经过四个月的学习,我有幸走上了“爬格子”写新闻报道的辛苦之路。我也认识这几个写新闻报道的战友,我也思考了他们的一些处境,为他们高兴,为他们发愁,为他们艰难地探索如何写好自己的稿子。
   一位排长是地方大学生,三年大学生活之后,部队首长来他们的大学要找那一些想去穿军装的青年,让他们到部队的军队院校,再学习一年时间,毕业后到部队当军官的。这一位排长就抓住这一次机会马上报名了,也顺利地通过了政审、体检、考核。经过一年的军队院校训练,毕业后来到我们部队,他们被称为“学生官”。是一种很受人崇拜的有文化有素质的军官排长。
   他给我说:汪中彩的一封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上级领导想找汪中彩,问一问他,他给部队领导写信,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成了“反面教材”,现在是不是后悔了?是不是想回部队继续当兵,如果叫他进军校,他是不是同意?想看汪中彩的来信原件,想问一下部队的领导,看了这一封信,心情是怎么想的?组织大家讨论时,有什么具体的记录?部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工作的失误,敢写出来发表在军队报纸上,需要有一些胆量的,领导当初想到这样的巨大影响了吗?是否还有更深的背景资料?汪中彩成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许多高层的军队领导也想和汪中彩见面对话了。
   新闻人物汪中彩引起领导的重视,成立了调查组。调查组来到了发表汪中彩来信的新闻报道组。首先要看汪中彩的来信,报道员说在组长那里,组长出差了,很快就回来了。于是报道员和组长打电话,看看这个事怎么办。报道组组长说:“你们几个就写一封信,替汪中彩写给团长吧。”
   报道员就写了一封信,三张稿纸,六百多字吧。这一封信,给了调查组领导,领导看了感到还是不满足的。调查组又想去调查汪中彩的连队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战士。报道组几个人,感觉麻烦了,和组长沟通之后,准备给调查组说实话。宣传科长感觉不太合适,如果说是虚构的汪中彩,会不会受处理?政治部主任也感觉麻烦了,就和调查组的领导交流看法,看看能不能请调查组的首长先回去,今后看看情况再说。
   调查组首长一看,政治部主任出马了,就说:“这是上级首长的意思,想看看部队在新形势下,是不是真的有汪中彩这个人?感觉汪中彩是有思路的,他在部队没有提干,退伍回家是部队的一个损失。现在知识化专业化,认文凭,有一个大学文凭,是很吃香的。要是过去,团长一看哪个兵有特长,一句话就可以提拔起来当排长的,很快就有发展前途了。现在不行了,团长想提拔一个兵,很困难的。要是在地方,一个县长,和部队的团长是一个级别,县长想提拔一个干部是很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考大学分数很高的,但是能力却很遗憾的,所谓的高分低能,咱们部队需要有文凭的干部,但是只有文凭,没有带兵能力,也是很遗憾的事情。有的地方大学生,来部队的军队院校学习一年时间,就来部队当排长,真的不太合适的。有一个部队的大学生排长,一来连队当排长,和其他排长不一样,和几个班长没有共同语言,和兵也谈不来,吃不了部队训练的苦,早上不想起床,晚上不想睡觉,几个月时间就要求转业。你看怎么办?后来团长和他这个大学生排长谈话,大学生排长真是理论一大套,把团长给气坏了。如果叫他转业,上级首长会认为我们的部队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不叫他转业,他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和几个兵一唱一和,影响连队正常的训练。最后,军区政治部派出工作组,来了解情况,也是谈不来。最后,把一起招来的大学生军官十几个人,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还是做不通。他一心想转业,不在部队干了。他的叔叔在地方是村支书,也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也是做不通。部队最后就亮底牌了:闹着转业,就按照义务兵处理回家。他没有意见,按照义务兵回家了。”
   政治部主任一看老是这么说下去,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就劝调查组回去。调查组也是看出来主任的意思,就说马上回去,等一等看看情况再说吧。一个多月之后,调查组又一次来到部队,拿着举报信来的,说了下决心核实一下汪中彩的情况。这是上级领导是有备而来的。报道组几个人,只好如实说明情况:汪中彩是名字,是虚构的,但是报道员看到部队不重视军事训练,只看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影响了部队的练兵热情,这样下去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于是报道组组长就想写一篇读者来信,叫一个报道员替汪中彩写一封来信,然后给部队首长谈了一些情况,组织大家讨论,当兵不习武,行不行?老是学习地方的民用技术,怎么算是合格兵?说的是真情况,真相大白之后,调查组首长就说了:“写虚假报道的情况,过去也是有的。我们第一次来调查,就是持怀疑态度来的。上级首长也认为不可能有汪中彩这一个人的。现在水落石出了,写虚假报道,误导上级领导的判断,这是对部队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一个案例。新闻报道,应该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真采访,客观写作。你们这样闭门造车,影响极坏。你们部队研究处理写虚假报道的通讯员吧。”

共 697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汪中彩是一名退伍战士,到地方后他给部队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在部队服役期间的一些看法,希望战友们不要“热衷学习民用技术”这一建议立即引起部队领导的重视,汪中彩提出的问题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轰动的同时也给报道者带来了麻烦,引来了调查组,最终结果是:汪中彩这个名字是虚构的,是报道员看到部队不重视军事训练,只看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影响了部队的练兵热情,这样下去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的,于是就有了这封信。最后部队组织上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给报道员改正的错误的机会。作者回想这一次的写新闻报道经历感慨万千。作品文笔流畅,语言直白,文中有追忆,文中有反思,情感真挚,无论从内容还是行文都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推荐阅读。【编辑:闲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20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1-12-01 13:20:50
  感谢支持社团,祝创作快乐。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军旅作家18        2021-12-01 14:11:44
  谢谢及时编辑,谢谢弘扬英雄精神。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义练不精,不算合格兵。习总书记多次调研,多次指出,军队要准备打仗,要准备打胜仗。
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律师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军队报等发表三百多篇稿件,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转业后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3 楼        文友:军旅作家18        2021-12-06 20:53:39
  几个战友看到这一篇文 回忆过去的事情,感慨万千。谢谢评委,给我一个精品红豆。
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律师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军队报等发表三百多篇稿件,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转业后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