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不负朋友不负已(散文) ——在俄罗斯旅游随想
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这是现在才敢说的话。可是,半个世纪前,我却大胆地有过这一愿望。同学们聊天时,都认为这是笑话,也是奢想。也许真的是奢想。不过说起来我这奢想,应该是萌生于《中苏友好宫》和我的俄语朋友。
在中学读书时,闲暇时间喜欢逛街。《中苏友好宫》是我流连忘返的去处。没有参观券,我也会站在它对面的中山公园远望着它。它是综合型大展馆,展览过的苏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使人向往。展馆的俄式造型和装修风格,使我感受到风景的新鮮。那时的我,记忆里储存的风景,多是黄鹤楼、归元寺,祖宗的传统文化。应该说,中苏友好宫的建成和成就展,是国家最早开放的一扇窗。还有精神上对我的吸引,一进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雕像群。一群俄罗斯青年在猎猎红旗下,眼望远方意气飞扬,似有天下大事非我莫属的气概。
正是这个期间,我在学习俄语。学校为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配了一位苏俄中学生作朋友。学校的良苦用心,是配合国家中苏友好大形势,培养俄语人材,提高我们俄语读写能力。俄语对我是外文,学习有难度。对朋友而言,却是轻而易举的国语。这位苏俄学生是我的朋友老师,亦师亦友。我们建立了通信联系,互写俄文。信中写什么内容?当然是歌颂伟大的中苏友谊。我告诉了他,你们援建的《中苏友好宫》,在武汉受到广泛欢迎。朋友很高兴,回信说,这种建筑,在他们国家,是大众而现代的主流设计。最俱民族特色的,要算那高高耸立的尖顶、圆顶古典建筑。那些才是他们历史的骄傲,欢迎我到他们国家去看看。
可惜的是,国际关系风云变幻,我们之间还来不及见面互访,通讯联系就被逐渐中断。这一断,就是半个世纪。近年来,去俄罗斯旅游,护照免签证,说走就可成行。实现久违的愿望,时不我待,正是时机。
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8月,我从汉口启程,经昆明转机,经过九小时飞行,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开始了在朋友国家的旅行。
一、涅瓦河上漫游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它因涅瓦河而骄傲。涅瓦河集合了历史长河中,这个城市创造的辉煌。漫游在涅瓦河上,可以远眺到奢华的宫殿,挎剑勒马的骑士雕像,炫耀胜利的石柱和凯旋门。但凡饱经风霜的建筑,真如朋友信中夸耀的,大多是“尖顶“、”圆顶”。
尖顶高耸的圣彼得堡大教堂,总高123米。当然,现代建筑的这个高度,多如牛毛,可它是300年前的古遗存。教堂建造的用意,是彰显俄罗斯获得了涅瓦河,并沿河北上,直至波罗的海海岸大片国土的功德。与教堂毗邻而立的,是苍老的造币厂、兵工厂、炮楼、监狱等等。圣彼得堡人称这里是他们的发祥地,这不是妄称。我看到的不仅是这些有形建筑,还看到了圣彼得堡人,完整保存好这一套国家机器的良苦用心。他们精于数典,还不忘颂祖。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可能形成于这样的坚持。
涅瓦河上有个小城喀琅施塔得,意为“皇家之城”。小城充满神秘,硬核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军港就在这里。这个小城,是在苏联解体后,才逐渐对我们这些外国人开放的。能到现场,见识威名远播的波罗的海舰队之家,也算是个小荣幸。离军港稍微远一点,是俄罗斯海军总部大厦,大厦外铺排一大型水兵雕像群。在肃穆的大厦,奋进的水兵面前。我感叹顿生,这里才是大海的弄潮儿。再顺河漫步,不远处的码头上,停靠一艘巡洋舰。它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夫诺尔舰。我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曾有它的英名。它曾沉没于水底多年。是重新打捞出水,花费了大价钱维护后,才有现在这个雄姿。由阿夫诺尔舰,回忆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自己国家的中山舰。这两艘舰都是由旧营垒建造,而为新兴革命力量贡献身躯的。孙中山、列宁的功绩,都曾依仗于它。我专注阿夫诺尔舰大砲的射击方向,百年前,它对准冬宫的一炮轰出,资产阶级二月革命的临时政府,连同沙俄彻底倒台了。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直达波罗的海的涅瓦河,有一专用水道进出冬宫。可见沙皇对大海的狂热。冬宫,是现今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艺术品珍藏数量浩瀚,累计超过了300多万件馆藏。对已开放的400多间展厅,若想厅厅光顾,行程超22公里。厅厅珍宝连连,件件价值连城。我只能用半天的时间,去走马观花,无需细说了。引起我多思的,是从沙皇宝座背靠的珠箔银屏,到冬宫的外宫大门,都镶嵌有警觉勇武的双头鹰,而且鹰的两个头眼,分别紧盯着左右两侧的东西方向。带队导游解读为,这是古拜占廷帝国始创的王徽,也是人们意识中的图腾。之后,这块土地上的各个王朝,也都用此图腾,宣示自己才是欧亚两洲的强者。沙俄当然崇拜这种领土贪欲观念。何况,还想向薄弱的东方拓展疆域呢。为宣示强权,沙俄将这“双头鹰”,一直沿用到列宁的十月革命。我们华夏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间,诸侯邦国之间也是杀伐不断,但最终共尊的图腾是龙凤,文字表达是“呈祥”,是龙凤呈祥,大家和而不同。同样是用图腾表达诉求,在我邦与西方邦国中,这文化差异怎么就这么大!
冬宫广场和广场上竖立的亚历山大柱值得一看。超过35米高的亚历山大纪念柱,竟然没有地基,完全靠自身600多吨的重力,在近200年风雨中稳如泰山,屹立广场而不倒。我们游客在惊叹它,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外。更赞誉纪念柱的反入侵精神,铭文记录了1812年俄罗斯人在对法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涅瓦河中的水是蔚蓝色的,不仅水色酷似大海,沿河有太多的历史景点都与大海相关。金色穹顶的尼古拉教堂,被俄罗斯人尊称为“大海的教堂”,里面祭祀的是他们的“航海者守护神”圣尼古拉。河岸上,高耸着瓦西里岛古港口红色灯塔。我尊重灯塔200多年的沧桑历史,但鄙视它暴戾的装饰意识。怎么能在塔柱上,以被俘战船的船头作饰物呢!据说,这饰物是若干年后添加上去的。真正建造古灯塔的初衷,是为圣彼得堡人,进出港口的海船安全导航。俄罗斯人的前辈,为后辈绞尽脑汁地铺就航海设施,他们对大海的重视,造就了现在俄罗斯强大的海军。海,俄罗斯人在图强的“用”字上,下足了功夫。我们的祖先也曾钟情于海,明朝永乐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首次远航始于1405年,早于15世纪欧洲人地理大发现的海航历史。可惜的是,我们的海疆受到倭寇的骚扰,清朝皇帝因噎废食,闭门锁国,断了海上丝绸之路。所幸,我的国家,现在重开丝绸之路,国之复兴,指日可待。
二、克里姆林宫览胜
带着满满的留恋,要离开圣彼得堡了。
圣彼得堡中心火车站,站楼上下三层。站外广场宽阔。站内旅客拥挤,秩序杂乱,管理不好。我多次扫视各个候车厅,感觉似乎在国内,大部分旅客是中国面孔。俄罗斯的车站,而俄罗斯人却占少数。我们游客和俄罗斯人,混合乘坐圣彼得堡开往莫斯科的卧铺车。车箱是软卧,两张床上下两层,供四人坐卧。卧具是已消毒并密封包装好的。旅客自己铺床套枕。我们很满意这种卫生措施。卧铺室外的公共洗漱卫生间,却令我们难以接受。整个车箱就两个洗手间,且蹲位和洗漱盆都在间里。洗手间外面,排队等候的旅客长达半个车箱。这种卫生设施,只适合俄罗斯人流动少、人口少的特点。若没有旅游团光顾,这种卧铺车箱,可能没有满员过。火车速度有些慢,相当于我们国内绿皮车箱时代。
到了莫斯科,恰逢夏日的凉爽天气,舒适而惬意。
到莫斯科的旅行人,都会和克里姆林宫合影,特别会和那高耸的红宝石五角星和“洋葱头”同框。要得到同框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到红场上找最佳视角。
莫斯科红场,是世界著名的广场之一。红场地面9.1万平方米,全部由花岗岩条石铺建,观感古老而大气。我站在红场观礼台的位置,去感受俄罗斯民族那摄人心扉的历史过往。1812年的法俄战争,俄罗斯人在莫斯科城用空城计,䧟拿破仑为瓮中之鳖。十万法军自动撤出已占领的莫斯科,丢盔弃甲,败回法国。更有那二战时期,苏俄红军在这红场接受检阅后,肩扛武器,过家门而不入,直接走向抗击德国法西斯前线战场。德军止步于莫斯科郊外,重蹈拿破仑败退之路。
克里姆林宫就在红场的一侧,是一组古城堡建筑群,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红墙内太多15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和雕塑,是俄罗斯历代艺术品的储藏宫。诸如天使报喜大教堂、圣母升天大教堂等等。目不暇接,我只能粗粗浏览,靠相机记录。古城堡群有红色围墙,和我们国内襄阳、荆州城墙类似,也是近十米厚十多米高。不同的是,它那红墙上有庄重而华贵的塔楼十多座。我的照片上,同框的克里姆林宫红星,也就是红宝石五角星,就是装在这塔楼之上的。与红宝石五角星,相映成辉的是“洋葱头”。这“洋葱头”设计,将“高贵”与“亲众”融于一体,堪称一绝。凭它的艳丽色彩,夺目光辉,硬把红场装饰得富丽堂皇。克里姆林宫曾是俄罗斯沙皇的居所之一,现在是俄罗斯联邦国家的象征,权力的中心。普金总统的官邸就在这里。按照预约,我们到克里姆林宫内部参观。在宫内的普金总统办公楼下,我们留下了合影纪念。接待人员告诉我们,上星期,普金总统经过这里,曾有几分钟的礼节性见面。今天运气不佳,待下次造访,可能有见到总统的机会。
列宁和苏俄领导人的安息之地,在克里姆林宫城墙和红场之间。开放参观时间较短,我们抓紧时间排队。在等候中,和前后游客交流。来自中亚西欧的游客较多,东欧的反而较少。墓区警卫大门每间隔十分钟一开放,请二十人入区景仰。我们进入长方形陵墓区后,开始放慢步伐静默前行。苏俄领导人的墓碑一字型排列,所有墓碑的大小尺寸和用料,都是一样的。刻字的墓碑是平仰放置的,每个墓碑后端的垂直方向,有墓主人带坐基的半身雕像。斯大林的墓碑就在其中,我又找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的墓碑,他在任上时访问过我国。访问武汉时,我是航空路夾道欢迎的人众之一,面见过这位苏联领袖。我将他墓碑上的鲜花重新整理放好,以表敬意。再往里走,就是置于地下的列宁墓。我们随着队列进到墓室,庄严肃穆的氛围加浓了。专为瞻仰的投射灯光,明亮地照在水晶棺中的伟人遗容上。列宁遗容和影视画像一模一样。大家围绕水晶棺缓缓前行,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个个凝神屏息。
莫斯科大学,是我此行必去的景点。我是揣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主楼的照片去的。当我站在莫斯科大学主楼前时,我大笑了。两所大学的主楼何其相似乃尔。就连主楼高耸入云的尖顶,也都安装上了红五星。两所大学的“红心”,心心相印,灵犀相通。预示着两国合力,将为中国培养出大量的高端人材。当然,还是要有所区别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红五星外,没有镶嵌麦穗。
莫斯科的地铁,我们感兴趣的是“古董”一号线。我们从地面上坐三层很陡的接力电梯,下到百米深的一号地铁线。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完工的交通项目,可以想象,那时的苏俄国力有多强盛。我的祖国当时正在抗击日寇,正在用土筐锄头挖一人高的抗日地道。“古董”地铁的车站内,但凡有立柱、墙面,都是精致的装修,诸如装饰的青铜雕塑、古朴铁艺、富丽灯吊等艺术珍品。说它是地下艺术宫殿,毫不夸张。比这个更吸引我的,却是那“旧时代”气息浓郁的老壁画。俄罗斯国家经历百年风云变幻,但这百年壁画竟然保存如初:列宁在民众集会上演讲、斯大林视察水电站、技术员野外勘察、工人围在一起读报、牧民养羊挤奶……我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有我诧异的,在车站站台、候车室和人行通道的上下左右,没有一张商业广告,远离了商业竞争喧嚣。这在我的国内是不可能的。整个“古董”地铁站,就是凝固的苏俄社会一个角落。
三、他乡味觉故乡音
旅游外行向来都是吃住行游娱友买。旅行者各有自己的偏重,我是把“吃”放在第一位的。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好吃,喜好品尝新的地方风味,留下过舌不忘的饮食记忆;还因为我因循守旧,离不开“家”的味道,怕在外吃不习惯影响旅游。这是一对尝新与守旧的矛盾,旅行中想二全是很难的。个人游难办到,团队游也难办到。
我的这个团队,很能体谅我们这种心境。旅游路线的就餐点,尽力做到中国餐与俄餐的协调统一。近半月的早中晚餐,见识到纯正俄餐和他乡中国餐的真容实味。电影《列宁在1918》有一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和团队游友吃了三天俄早餐后,就相互戏谑了:“面包换馒头吧,牛奶换稀饭吧,香肠不要有了”。多么想念我们的中餐味道呀。旅游早餐,是住宿宾馆安排的纯真俄餐。俄罗斯人,诚实的按照标准供餐。他们提供各型面包、牛奶、咖啡、还有香肠。由我们自主配餐,不限量。头几天确实是美味,还有点狼吞虎咽之势,之后就不是肠胃的享受了。俄罗斯人马大人高,与这种饮食结构应该是有关联的。不管是俄餐还是中餐,餐桌上没少过的菜品是鸡腿、香肠、土豆、包心大白菜;餐桌上少见的菜品是绿色蔬菜、淡水魚、蒸炒肉类。俄域的中国餐,主食是正宗的,但菜品却是有其型,少其味。中餐菜品的这些味道变化,我是能理解的。所谓“橘逾淮为枳”,何况是跨越了国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