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教育,与时俱进(散文)
连续好多年,每逢到了秋季,都会跟公婆商量,让他们来我家过冬。他们总找理由推脱,我们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劝说。今年再说,原以为还会被拒绝,未成想,他们却同意了。连续忙了两个周末,倒腾家具,衣橱,给他们收拾出适合的床铺和收纳空间。这些都没逃过公婆的眼睛,公共表扬说,这样一收拾,家里空间大多了,就是你等我们来再收拾,还能帮点忙,不用你自己辛劳。
公婆一来,小姑难得的假期,就有了奔头,平素她歇班我们上班,对不上,现在则可以随时来。小姑的大女儿将近六岁,明年九月要上学了,小儿子一岁八个月,走路很稳当,说话还停留在叠字。说实话,我的儿子树已经上大三了,我早已忘记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照顾了,不知道他们应该吃什么类型的食物,会喜欢什么样的玩具。还好,公婆一直照顾他们,对于他们的喜好生活习惯都了然于胸,我只好负责后勤采购,偶尔趁着小姑有空,聊的几句天,也大多绕着孩子教育的圈圈转。
针对两个孩子的年龄,考虑到小姑家两室一厅老少三代同住的房子现状,我建议说,当下相对于孩子的幼升小教育,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更为急迫。尽量选安静一些的地方,让她自己学会整理收纳。可以给她讲道理,比如说,我们坐在餐桌旁知道要吃饭,坐在沙发上,知道要看电视,坐在玩具箱旁,知道玩玩具,戴上帽子,知道要出去玩,都是一种潜意识,条件反射。那么有一个书桌,就是慢慢告诉她,坐在这里是要做什么,是学习。一旦养成了这样的思维,那么就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公婆说,乡下的幼儿园,教的知识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张嘴就来,诗词也是连着串的背,而城里的幼儿园,则不会教那些,总是在玩。我记得树小时,公立的幼儿园,不会教具体知识点,而私立幼儿园则会教。通过树的成长,我感觉,知识并非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并不是唐诗宋词的海量记忆,而是一种学习的习惯和兴趣,三到六岁的幼儿,具体学习了什么唐诗,知道多少加多少并不重要,而是可以拥有一些阅读的习惯,怀有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期许,再就是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对未来的学习更为重要。
我感觉不妥当的教育就是倒装,在孩子画画写字时,关注的是他写了什么,画了什么,而忽略握笔和坐姿,等意识到坐姿,握笔有问题时,再想改就很难。当对世界的感知有了一定的积累,所谓算术就会很简单,水到渠成般,若对数字没有基础的理解,那么数手指算则像画了错误的痕迹,将来再学时,还要祛除错误的知识点,才能给正确的知识点留空间,这样还不如留白。
还有一种是对知识的范围定义,并非是书本上的才是知识,而是我们生活中所有涉及到的事物,皆属于学习的范畴。德智体美劳,是我们儿时的重要记忆,而当下,智的占比要远远高于其它。之所以全面发展,我感觉是说它们相辅相成的内涵,必须经历过才能懂得。而少了均衡的发展,就会成为未来生活可能发现事件的伏笔,我们会在遇到挫折时,反思过去,那不如教育的开始,就将能理顺的,全部理顺,面对每一项知识的学习时,要心怀虔诚,敬畏。
再有就是对聪明理解的误区,常有人说,这孩子太聪明,一学就会,后面多半会跟一句:就是不踏实。这时,我们要看到的,并非是孩子一学就会的聪明劲儿,而是他被定义的一种束缚,因为学得快,那么就少了研究的勤奋,也因为很聪明,即便这是没有学,将来也可以轻松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许就是讲如此内涵。聪明并非是助力,有时,反而是负累。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评价时,聪明这个词,我感觉慎选。
听到这里,小姑说,大女儿得到最多的评价就是聪明,现在是真发愁学得快,丢得快的性子。我说我和你同龄时,其实很少静下来听别人帮我分析家庭教育,更多的,是闭门瞎鼓捣。现在我这样说,或许你也不能真的懂,不管如何,可以多听听,想想,孩子长大了,就之前的教育就错过了。但并非是现在错过了就不能挽回了,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有问题时,就是最佳教育时机。
看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在家里多方位快速游移,耳畔听着清晰或者含混的童言,不由回首树所经历的幼小教育,有几句话会冲在最前,在脑海浮现。
学吃饭时,有一句卡尔威特的话说的好,与其把孩子弄脏的衣服洗干净,远比改变他挑食偏食的习惯要容易的多。这句话我听到的晚了,树成了反面例子,还好,他的挑食习惯,在之后的成长中,慢慢纠正过来。
学习时,当他不懂不会,反应很慢时,要记得,他是一张白纸,不能用我们的思维来框定他,要蹲下去,站在与他平齐的角度,看到同样的问题。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就真的是恍然大悟,先是对树有很多愧疚,那些吵他,催促他的话语,像一根根针般,刺痛我的心;后是有后主后觉的庆幸,还好,我及时懂得了,不让错误的教育成为正在进行时,而变成过去式。
学习并不是“给我”,这样的口头语,会让他有一种可以用“给我”“学习”谈条件。应该让他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收获的快乐。“给我”是很多人的口头语,没注意到之前,并不感觉刺耳,知晓后,每每听到,不管是谁说,总是会鼓着勇气去提醒,有时会听到一些共鸣,有时则换来一些理由敷衍。不管别人如何,我总对自己说,尽量少说,直至不说,要从自我改变做起。
收拾书包记作业是他的事,与老师同学沟通是他的事,检查作业是他的事,想明白不能陪他进考场,这些事情都不要代劳。带着有错误的作业去上学,要比全对的作业要有意义的多。树从上小学一年级收拾自己书包,从不丢落下作业,课本,每天作业完成前,对着记录本核对作业完成情况,逐一放到书包里,有错就问,问明白再改,故而他和任何阶段的老师都相处很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不妨上学时,看看学校门口多少家长帮孩子背书包,上学后,多少家长去送作业,家长和老师的联系次数里,多少次是替孩子代言。
除去课本学习,家里的生活,不要少了他,只有参与其中,他才能真的体谅和珍惜。同样,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学会读懂他。最为舒服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并非是家长拍着桌子跟孩子讲题时的焦急,这并不是负责,而是我们同样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让他知道,我们各自忙碌的都有意义。
记得树上小学时,班级成绩第一的家长介绍教育经验,她说,其实,我们家长没有为她做什么,没有帮她报补习班,而是让她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凡事做到位,想学什么就学,学了就要坚持。我们也是一样。
当时我很不理解,事后则懂了。
我有一个文友,她自己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爱书成痴,有了孩子之后,夫妻两个在家常看书,那么孩子也跟着一起看,有了老二之后,也是如此,那孩子不识字就先认识书页,之后对数字很感兴趣,不等上学,就主动学习了加减法,现在上小学,已经开始研究数独,这并非刻意而为,而是潜移默化。
小姑说,忙碌的工作身不由己,哪里有如此多的时间陪伴。那么这时,就要和能够陪伴孩子的长辈做一场持久的沟通,这样隔辈儿的教育理念碰撞,是各取所长,并非是简单地彼此否定,只有为了共同目标的彼此学习,融合,才能给孩子创造最为适合的学习生活环境。
长辈的老辈儿理念,教育了当时时代背景的我们,但这就好像,烧大锅做饭是父母辈那一代的记忆,我们这样年龄的,就很少有经历过的了,煤油路,煤炉子,液化气,天然气燃气灶、集成灶的演变,这是时代变迁的一条线索,那么教育也是一样,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理念也不应该固守在原地,应该有所改变。
前不久,当地教育局发布了有关教育的新规定,我在关注,却很难设身处地的,知晓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唯有将来面对时,从零开始去体验。可真正是小姑正在经历的,她的迷茫,犹豫,我会体谅她的心情,却很难深入到她的家庭教育细节中,毕竟来说,不是朝夕相处,没有眼见为实,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
言谈话语间,小姑的思路清晰呈现,突然很感慨当时那个扎着两个辫子跟着公公来参加我们婚礼的小姑娘,真的长大了。
看着小姑的两个娃儿,会不由的展望一下树的未来,我想,人至中年,公婆辈,我们辈的教育理念会过时,无妨,我们都会学,与时俱进。
小风问好真真姐。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