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书香】试从绰号说水浒及宋江(赏析)
一
俗话说:“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人若没有绰号,扬名立万就显得苍白,不够响亮。《水浒传》能成为经典,为人们所喜爱,其书中的重要人物,各自都有响亮的绰号,人们耳熟能详,信口拈来。
《水浒传》书中人物众多,仅排上座次的好汉就有一百零八名。在这一百单八将中,人人都有绰号,或表现其性格为人,或表现其成名的经历,或表现其身份与职务。各有特色,尽具形象,彰显人物,通俗易记。
绰号或是自称、或是他人赠送,既简单明了,又通俗上口,使人们易记且难忘,提起绰号即可了解此人。水浒来自民间,接近生活。人们在聚众谈天或佐酒闲聊中,每每提起好汉们的绰号,立马就联想起其人、其事、其才、其性,更能讲出一长串故事来。
绰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有绰号,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艺术。旧时文人著书立说,描写人物时,总喜欢給书中的人起个贴切的绰号,会增色许多,使人物更鲜活,更能赢得读者的或喜欢或憎恶。
绰号一般都起得通俗,并十分贴切。不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叫得响亮,甚至取代了真名大号。这说明绰号有着不可小觑的魅力,人们喜闻乐见,习惯演变成习俗。
据说,《水浒传》是在民间话本的基础上,施公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古典文学巨著。书里的人物,大多真有其人,所谓“梁山一百单八将,有七十二名在郓城”。至于现实中的真人,有无此绰号,无法考证,但这已显得无关紧要了。
《水浒传》书中的人物,第一个当然是宋江,他是山东郓城人,在县衙当一名小吏,后来逼上梁山落草,做了山寨头领。他是《水浒传》里的头号人物,作者赋予他两个绰号,“及时雨”和“呼保义”。这两个绰号,既概括了宋江的性情,也表明宋江是一个矛盾体。
他仗义疏财,急公好义,“平生只好结识江湖好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这从他义助晁盖,“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第18回),及后来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都能够看得出来。因此得到了“及时雨”的称誉,宋江也不辱其名。而“呼保义”这个词,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得清透。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最低武官的一个称呼,叫做“保义郎”,后来演变成人人可用的自谦之词。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义”就是忠义,“呼”为自称。“保义”的意思,即是保持忠义。那么,试问宋江保的是什么忠?保的是什么义?
二.
宋江本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地主家庭,自幼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忠义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长大后在郓城县衙谋得了一名经办案牍的押司职务,也就是刀笔小吏,相当于现代的文书工作。算不上是官,但却是美差,若刁钻圆滑、善动心机,定会有不少的灰色收入。但他天生好义,轻财重友,喜结交绿林好汉和江湖英雄。
晁盖、吴用一伙抢劫皇上“生辰纲”事发,他出于友情和义气,利用职权暗施援手,不愧为“及时雨”的美誉。
尽管如此,他依然认为落草为寇绝非是正统。这从“生辰纲”事发,为自保痛杀阎婆惜后连夜逃走,在清风寨连累小李广花荣,逼反霹雳火秦明,引来大批官兵围剿。被逼无奈,宋江领一众人等,欲投梁山寨,找晁盖入伙。途中有家书假称父亲病故,宋江即半途归家。
到家后方知是宋太公是故意骗他回来,并告诉他:“近闻朝廷册立皇太子,已降下一道赦书,应有民间犯了大罪的,尽减一等科断”。听得皇帝大赦,宋江立即取消了去梁山的念头,甘愿断杖刺配,被押解去江洲。
梁山寨朋友知道后,半路劫他上山,劝他入伙。他不但不愿意,并以死明志,说什么这“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这说明了他骨子里有忠,忠于大宋皇权,忠于传统思想与仕途。
直到浔阳楼酒醉题诗,一句“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被定为反诗。旧时造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宋江与黄巢本是同乡,二人相距的时代又不太远,黄巢的造反经历,他自小就有耳闻。至此,方破灭了他幻想正统做人,忠于朝廷以便捞到功名利禄的肥皂泡梦。
至此方被逼无奈,只得上梁山寨落草。
大体上说,“及时雨”这个绰号,表明的是宋江为人,及乐于行侠仗义的品性,但他亦逃不脱封建教化的约束,愚忠思想是他念念不忘的个人主义。“呼保义”,实际上表明的是宋江对待社会,对待国家的态度,也是他对待皇帝朝廷的态度,及对待人生仕途的态度,这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也是他生活时代的局限性。
基于此,作者设计了他的归宿,也为后文接受招安,替朝廷卖命,葬送了水泊梁山,有了理论基础和埋下因果照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这点看,《水浒传》作者塑造人物的匠心独具,有血有肉,水到渠成。
宋江在梁山寨入伙,显然是被逼无奈,不然他仍会在小小县衙,做他风风光光的小吏,甚至平步青云。尽管他做梦都想做官入仕,但决不会采取这种方式。
自他上山后,作者设计了晁天王中毒箭殒命出局,为宋江升任山寨之主,及后来的招安,做了铺垫。
执掌山寨,宋江显然比晁盖聪明,他有文化、有见识,也许他骨子里认为啸聚山寨不是正途,不是长久之计,也许当上山寨主后,手底下有一帮敢打敢拼的弟兄,自认为有了与皇帝交换的资本。所以,刚坐上第一把交椅,即按自己的思想改变山寨。
首先,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替天行道”的杏黄旗。那么这些举动,流露的是什么信息呢?
笔者认为,宋江在才能和思想上超过晁盖,聚义厅,强调的是一个“义”字,弟兄们啸聚山林,大家一律平等,共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推行的是江湖绿林主义,虽然打土豪、杀贪官、劫富济贫、仍是一个民间土匪组织。在宋江看来,名不正、言不顺。
而“忠义堂”,一字之差就多了一层意思,大家聚义必然要有“忠”心。“忠”的思想灌输,更具凝聚力。忠于义、忠于组织、忠于领导,更深一层的意思,要忠于国家,忠于皇帝。
“替天行道”一词,必须说明是什么样的天。这里的天,本应是人们精神意义上的天,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到多少替“天”的行道,也没做多少“劫富济贫”的壮举。那么这个天,就成了社会意义的天,是自喻为上天派遣,管理人间的“真龙天子”代表的天,替他们行道,显然是尽忠,也师出有名,靠拢了所谓正统组织。言外之意,“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他终究没有摆脱封建教化的精神枷锁,更没有心系天下,建民族大业为目的思想觉悟。
三
《水浒传》一书中,似乎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逼上梁山”。好汉们只是好汉,原是些游兵散勇,各自为政。众英雄们三教九流,良莠不齐,尽管古道热肠,行侠仗义,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均没有忧国忧民之心,更没有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觉悟,上梁山也是因故被逼,啸聚山林,是所谓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通观全书,梁山聚义,也仅仅是为了生活、生存、及利益。所以伟人评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以“投降”二字给了确切的定位。也许这是施公所在时代的原因,也许是他自身觉悟的局限性,决定了水浒聚义,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绿林运动,说白了就是土匪组织,闹腾的大了些,并没有远大的宏伟目标和政治目的。
尽管如此,水浒成书,故事精彩,人物鲜活,黎民百姓喜欢,执政者虽然有些头痛,但没触及他们的灵魂和根基,写的又是前朝旧事,才由着它流传,没有赶绝封杀。
有人分析水浒,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各有各的盘算与目的。柴大官人原是皇族后裔,当年赵光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大宋赵家的江山,谋于柴氏之手。尽管赵家优待柴族,赐什么“丹书铁券”,实际上只是出于政治目的,钓名沽誉。因此,柴家的后人难免心有不甘。那么,柴进欲有所举动,能依靠的只有梁山这样的绿林好汉。而宋江他们的山寨,也需要柴家的财富作经济后援,更需要柴进的名望粉饰山寨,以便加重受朝廷招安的筹码。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有人猜想是宋江,吴用做的一个局,目的是断其后路,逼柴进上山入伙。
书中李逵打死殷天赐后回避梁山,备说经过,只山主晁盖埋怨李逵:“这黑厮又做出来了,但到处便惹口面”,宋江却假意失惊,只担心“须连累柴大官人吃官司”,而军师吴用不以为然的说:“等戴宗回山,便有分晓。”
这一切表现表明,山主晁盖不知晓此事,而宋、吴二人却在意料之中。结合前面李逵斧劈小衙内,吴用使计逼朱仝,很难说柴进的事情,不是宋、吴布的一步棋,意在拉柴进下水。殊不知这盘大棋背后的操手却是朝廷。
一个小小的殷天赐,敢藐视持有“丹书铁券”的先皇贵族,显然是有恃无恐。试想,朝廷的政治集团,知道宋江、柴进交往过密,巴不得把他们逼到一个战线,借机招安,利用完了之后剪除心患异己,可一举多得。这样看,朝廷才是最大的赢家。
宋江的义表现在形式上,他的忠埋在骨子里。说白了被逼上梁山,是身不由己,实属无奈,后来因重友、重情、重义,坐上了山寨头把交椅。权力上升,骨子里的思想必定萌发抬头,幻想仕途的美梦又重新做起,想通过梁山招安这个阶梯,达到他归附朝廷升官仕途的目的,从而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寨众英雄排罢座次,看看重阳节近,宋江便安排筵席,会同众兄弟赏菊。席间宋江乘酒兴作《满江红》词,词中二句:“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赤裸裸地表明了早盼招安的心迹。这也是他最终要走的路,为求招安,日思夜想,挖空心思。
当时,惹得武松立时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更是睁圆怪眼,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可见招安一事,山寨的弟兄也有一部分人反对。
宋江不仅只盼望朝廷早日招安,而且积极付诸行动。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既是宋江伙同柴进等,不惜冒着天大的风险到东京皇都去看元宵灯会。明是消遣,实是借机去见“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的李师师,因知她“和今上打得热”,近水楼台,好“暗里取事”。
见花魁李师师,本是宋江打算走皇帝“粉头”的后门,有其政治目的和个人的打算。看他出手先送上两块百两金子,席间写出乐府词一首:“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字里行间多是介绍自己,大表心迹,期望能传至圣览。
四
宋江半是英雄,半是愚忠。朝廷抛下一点橄榄枝,即感恩流涕,立马投降,甘愿为其卖命。也许是作者为迎合时代的口味,或是他思想的局限性,才塑造出宋江这样的人物。总之,宋江虽为人们喜欢,但算不上民族英雄。其最终必然沦为统治阶级砧板上的牺牲品,折损了自己卿卿性命,也搭上众多结义兄弟,这是他必然结局,也是愚忠的宿命。怜其不幸,恨其不争。
宋江不但愚忠,而且愚得顽固,忠得可悲。以至在魂归楚州南门外廖儿洼时,明知御赐之酒有毒,却把性如烈火,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黑旋风李逵,拉去同行,而理由仅是怕他死后,李逵为报仇去造反,坏了他的后世的“清名”。
可笑他自居忠孝,一心想光宗耀祖,身后非但没遂心愿,连老家的故宅也不复存在。当今位于郓城西北二十里的水堡镇,是宋江的老家,镇里有一个大坑,常年积水,据说此乃是宋江家的老宅。宋江被赐毒酒死后,其家被灭九族,掘地三尺,连宅基地也沦为大坑。
忠和义都是国人传统思想的精髓,江湖民间尊崇义,义字当先,不忠不义,人所不齿。皇帝及统治者喜欢忠,义字可不论,不忠之人,绝对不可重用,时机成熟必除之而为快。尽管宋江骨子里有忠,但在大宋皇帝眼里,只是一伙草寇,招安是他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的是皇权稳定和有利用价值。事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所以梁山寨兄弟,免不了兔死狗烹的命运。
水中有三阮,河里混江龙。菜园出张清,巾帼扈三娘。
贫民知疾苦,公孙料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