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走进辽宁农业博物馆(散文)

编辑推荐 【神舟】走进辽宁农业博物馆(散文)


作者:玲贝贝 举人,324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9发表时间:2021-12-14 21:52:40

【神舟】走进辽宁农业博物馆(散文) 金秋十月,东北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我踏着中午的阳光,走进记录和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博物馆——辽宁农业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78号,一座淡黄色的仿苏式建筑。1956年为辽宁农业展览馆,2008年改建为辽宁农业博物馆,馆内现有古代农业历史和动物资源,民俗农具等展馆,对辽河流域农业历史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对东北民俗文化大力开展了保护和宣传,为后辈讲述着中华先贤们浸透汗水和智慧的农耕故事。
   在这里,我将领略其神秘而辉煌的魅力。首先,我来到古代农业陈列馆,真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这里展示着原始农业时期的石器、陶器以及辽金时期的铁器,还有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文化(距今6660-4900年)和小河沿文化(距今4800-4100年)时期的石器,难以想象古人们会用那么简单而沉重的工具生产和生活,它们身上披着斑斑锈迹和岁月伤痕。馆内重现着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和生产生活的忙碌场景,还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狩猎的画面,描绘出人类从洞穴、草房,木房到瓦房“筑巢而居”的历程,复原新时代时期中期原始制陶的情景和“辽上京”的历史故事……整个展厅向我们全面展示辽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历程和成就,反映了辽宁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彰显辽河流域5000年文明曙光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是的,记得早在上学时期,老师就给我们介绍辽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史,它是中国北方农业的发祥地,与黄河、长江流域共同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明。看到一个个复原的展厅,我仿佛漫溯到远古农耕时代,看到我们的祖先在阳光下抹着汗水,满含希望地眺望远方,或许他们望着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
   在参观的人群里,有一位老师正在教一群孩子们辨认五谷:小麦、稻米、高粱、玉米,大豆,六畜:马、牛、羊、鸡、狗、猪。记得小时候过年每家都会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样的春联,是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每个农民伯伯的美好愿望。六畜各有特长和绝技,从远古到现在,为人类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它们世代与人和平相处。人类的生活发展,时时刻刻也离不开“五谷、六畜”。
   从最原始社会进化到现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这是一个漫长而灿烂的历程,凝聚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辛勤血汗。博物馆通过雕塑场景、陈列实物、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形式,形象再现了农耕文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状态,发展轨迹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是中华历史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每个中国人的最美原乡。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写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极其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画,如田园不美,他何来灵感写出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动物资源馆里,我看到了博物馆的明星展品,是一头世界上最大的猪!它全身是毛,大耳朵长獠牙,长得非常奇特惊人。馆员告诉我:此猪重达1800斤,高1米、长2.5米、胸围2.23米、头部就长0.46米,如今做成的标本也重达300斤。这是辽宁瓦房店农民徐长金像养宠物一样养的——中华第一猪,死后做成标本珍藏在辽宁省农业博物馆里,作为镇馆之宝。
   巨猪的周围还有鸡、鸭、鹅、羊……家畜家禽小动物;有蓝鲸、鲨鱼……海洋鱼类;还有孔雀、勺鸡、戴胜、苍鹭、松狮犬、狗獾、梅花鹿……各种飞禽走兽,大量的展品呈现着大自然的奥妙和生命的奇迹。它们曾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资源,现在静静等在这里,让人们近距离看清它们的身体形态,了解其生存环境。同时告诉我们:爱护与善待小动物,是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
   墙壁和展台里有好多蝴蝶标本,栩栩如生,或金黄或雪白或深蓝或粉艳……仿佛绽放在时空里的花朵,亦如被收藏起来的春天,永远保持对时光的漫舞。大自然的美丽在这里展现得惟妙惟肖。
   走进农具与民俗馆,我异常兴奋,看到了很多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的农具物品,感觉特别亲切。农具馆展示的是从远古到近代各个时期的传统农耕工具,有石臼棒、织布机、脱粒机、曲辕犁……它们历经岁月风雨,在这里讲述着中华五千年农业发展的动人故事。看到这一切,我好像回到了故乡美丽的村庄。
   农具是人类农耕文明与生活发展的脉络和标志,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创造力和艰辛探索的辉煌记忆。
   瞧!唐代的曲辕犁和我小时候看到的犁差不多,不仅有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些美学规律。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曲辕犁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极其深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具的不断演变和改进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民俗馆里展示的是20年代至70年代东北地区人们的吃穿住行,岁时节令,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风土人情。形象的展馆是一所辽宁典型的传统农家院,屋门前有水井、轱辘、碾子、石磨……外墙挂着红辣椒、玉米、大蒜辫等农作物;走进屋里,有炕琴柜、炕桌、火盆……还看到一个和我家差不多一样漂亮花纹的板柜,充满了温馨和美的生活气息。
   在一个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前,我停住脚步,明亮如初的大镜子里前照见了自己,就像是照见了在乡村生活的少年时光。这些民间旧物,在这里重新复原和组建了一个故园之梦。旧物上细小的划痕散发着昔日的荣光和温暖,每一个开裂的缝隙似乎都会听到长辈的叮嘱和朗朗书声,在心底升起一缕炊烟,端出一碗井拔凉水,荡着悠车摇响风铃……让我看到母亲在炕上拿起线板准备做针线活儿,姥姥在煤油灯下绣出荷花枕顶,父亲拿起铁锯走出屋子……
   走出室内展馆,不觉又走进了农学基地的养生蔬菜园,这里聚集了省内新研发蔬菜和有机养生保健蔬菜,有鸡蛋茄子,绿西瓜,黄秋葵,灵芝和各种漂亮的菌类……真是千品万钟,眼花缭乱,同时我也了解到很多蔬菜的药用价值和学名,这些都是农学院学生培育的科研成果。在人们的惊羡和赞叹声中,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绿色和金色,看到了辽宁农业美好的发展前景,感受到中华农业强大的生命力!
   走出辽宁农业博物馆,我的思绪驰骋在良田和白云间:辽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留下了一道光辉的轨迹,让人们延循到农耕文明兴起、发展、兴旺的脉络,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这对推动美丽的乡村振兴,引领时代农业科技文明和促进辽宁未来的经济发展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辽宁农业博物馆,守望着辽河流域农业的向往,诠释了最真实最自然的中华文明;也为久居城市的人,衔接起了一道田园记忆,延伸了与生俱来的乡土情节;更让我对一粒米心怀敬畏,对泥土充满无限感恩。于是我的脚步变轻,因为我对故乡的村庄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追寻……
  

共 26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走进了辽宁农业博物馆,参观了各个展厅,看到了辽河流域农业发展的脉络,叙述了农耕文明的记忆。博物馆通过“雕塑场景、陈列实物、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形式”再现历史。作者对每一个展厅都进行了细致观察,合理解读,通过古今对比,引发作者无限感慨,总结出展厅“形象再现了农耕文明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状态,发展轨迹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作者通过逐厅参观的路线,清晰地介绍了辽宁农业博物馆的博大精深,解读明确,语言深刻,富有文彩,给人们带来了充分的视觉享受。同时也突出了对辽河流域农业的发展充满了期望和信心,是一篇精彩的参观讲解文本。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思想的前展性,深刻性。感谢作者赐稿神舟,好文推荐大家共赏!【神舟编辑:美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1-12-14 21:57:50
  老师的精彩文章,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被优美的文句,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通过老师的精彩讲读,使人身临其境,随同作者一起参观了这博大精深的博物馆,受益匪浅。感谢作者赐稿神舟,问好冬安!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2 楼        文友:月漾        2021-12-15 10:45:24
  贝贝的文太好了,欣赏学习。
3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2-15 15:45:29
  感谢玲贝贝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支持,您精湛的文笔功底值得赞赏,描写细腻的文章让我眼界大开,博物馆的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看老师的文章好似身临其境,向老师学习了。期待老师精彩继续。问候老师!热茶敬上!
峥嵘岁月
4 楼        文友:欣语        2021-12-16 23:22:28
  感谢支持神舟了,再接再厉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