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心中的红旗渠(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心中的红旗渠(散文)


作者:杨志青 童生,743.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36发表时间:2021-12-16 21:31:04

【丁香】心中的红旗渠(散文) 我是林州人,也就是原来的林县人。当央视播放《红旗渠》时,观看时好几回流下了眼泪,也许红旗渠对于我们林县人来说,有一种别样的情愫。
   听大人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搬来了,沿着一条漳河,一路向东。世居太行山东麓,林县人在六十年代修筑了红旗渠,这是一条自力更生的渠,是一条精神的渠,是一条林州人魂的渠。
   林州处处有渠,在林州2046平方公里上,红旗渠就像人的血管一样。而对于红旗渠的认识,也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外入里。
   那是少年时代,一群少年,穿上节日的衣服,戴上红领巾,带上母亲准备的干粮,带上一点水。前面有人打着大队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少年先锋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十二支渠,一路向西。我想那是李先念参观红旗渠之后的事吧,路是新修的柏油路,一直通到桃源渡槽。1974年2月25日,应邀来华访问的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离开北京前往林县参观。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到车站送行,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专程陪同卡翁达总统前往参观。
   少年,队歌,红旗渠桃源渡槽,这是少年时代多么隆盛的进入红旗渠。
   我是喝红旗渠水长大的,我家住在南大池以南,听村里的大人说,我曾爷爷兄弟两个,从采桑沙河迁来了。也许是在南大池以南,曾取名红花池村。村北就是红旗渠一干渠的十二支渠,村里有四口井,都是引十二支渠水。南大池是明代李汉卿主持修建的,原来,是引天平山的水,后来也是靠十二支渠水。
   特别是夏日,满天星斗,坐在十二支渠翻水洞的水泥板上,听父母讲当年修红旗渠的故事。那时年幼,对修渠的苦和累,不甚理解。只是看到沿着十二支渠,修的一座座小水电站,像天上的流动的星星,曾给自己带来过无数的梦想,仿佛是天上的星河,那流动的灯火如奶奶故事里的牛郎和织女。夏天,在渠里游泳,享受红旗渠水的清凉,特别是中午,一吃过饭,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小心避开父母的眼光,有时到学校了,老师大声地问:“谁去游泳了?”也不敢说。
   我是喝红旗渠水长大的,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红旗渠的魂。
   1960年3月6日,盘阳古镇,桑家大院,年轻书记一只手在空中挥舞,引漳入林工程,定为叫红旗渠,对于林州人来说,这是石破天惊的创举。从此,红旗渠诞生了,林州人叫做红旗渠人,成为林州的名片,精神之魂。悬崖绝壁之上的舞蹈者,红旗渠上的特级劳模任羊成,一支铁钎,一条绳子,头戴盔甲,我上,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我,我不上谁上,第一个除险的人,一块石头敲掉一颗门牙,依然微笑的人;站在王家庄隧洞前,采几束野菊花,当作祭品,怀念一位异乡人,一个要过饭的人,却牺牲在红旗渠上的人,有了你,林县就有了治水的利器,有了你,林县就有了许多渠,他就是红旗渠上的技术员,林州人的好孩子吴祖太;一个把生命最美好的岁月留给了红旗渠的人,红旗渠总指挥,一个没有尽到孝心的男儿,一心刻在渠上的男儿,深秋,我走近淅河畔的三阳村,站在马有金记念馆前,想起林州老书记杨贵,再一次回到林州,首先想到的是他,一个踏实工作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把红旗渠托起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前几天在街上碰到黑蛋了,精神飞扬,忙着去红旗渠干部学院讲演,北京人来了,黑土地,红土地上的人来了,黑蛋叫张买江,听黑蛋讲:父亲死后,接过父亲的铁锤,走上红旗渠,听黑蛋讲:儿子又上了红旗渠,接过了他手中的铁锤。黑蛋一家人的红旗渠情结,就是一代又一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千军万马战太行,用这一句话来形容,我想是能表现出当时林县人民修渠的场面。1970年拍的记录片《红旗渠》,魏德忠的拍的相片中,感谢这一位摄影记者,让我们今天的人们能感知到那时修渠的场景。
   一条红旗渠是一座山碑,又是一条奔流的魂。中国有条红旗渠,这是我们林州人的名片。 红旗渠是有形的,而又是无形的。
   红旗渠是一座山磈,李先念提字。周恩来说:10年,林州人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
   人到中年,当拿起相机,拍摄是从红旗渠开始的。从山西侯壁的红旗渠源开始,沿路而行,在山西王家庄,看到了吴祖太牺牲的王家庄隧洞了。过了王家庄,就是红旗渠最徒的一段,临崖而建,一面临河,走在这里心惊胆战。走到青年洞,看到郭沫若提写的三个字“青年洞”。过空心坝,走露水河渡槽,走到分水岭。想起1965年总干渠通水那天,全县人民齐来到这个地方,有的推车步行,扶老携幼,像赶集一样,从各个公社,各个大队,齐聚一起,欢歌笑语,一万多人参加了开幕式。红旗渠的通水,标志着第一期工程的结束,也宣告着,从此宣告缺水的历史过去了。林县成了太行江南鱼米之乡,各地开始种稻米,林县人也吃上了雪白的大米。
   红旗渠是石头艺术,又是匠人的血垒成的艺术,比肩万里长城。
   桃园渡桥是红旗渠上最高的建筑物,座落在城关公社桃园村南的桃园河上,全长一百米,高二十四米,宽六米。桥下过洪水,桥中过渠水,桥上过汽车。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动工。到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竣工。共挖土石五千四百立方米,垒砌石方五千六百立方米,浇筑混凝土三百六十五平方米,投工六万个。
   夺丰渡槽,林州红旗渠二干渠上的咽喉工程,位列红旗渠十大工程之八。夺丰渡槽位于林州市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中间越一小丘,分为上下两段,上段17孔,长172米;下段33孔,长241米。渡槽过水断面高1.8米,宽1.7米,纵坡1/900,设计流量2.7。
   仿佛行走是一场炼狱,仿佛是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想起太行、王屋二山,那个开山劈路的愚公,挖山不止,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在洪谷山,领略了那座古建筑唐塔。走进谢公祠,谢公的灵魂在我的心灵上飘荡,走在那流淌了几百年的小渠上,宽不过几十公分,深不过几十公分,长不过十几里。修建了一条为民渠,人民把他当成神来敬仰。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不惧日寇的铁蹄,皮定钧带领太行合涧人民,修建成一条爱民渠,通水后,粮食亩产量由三四十公斤,一跃达到100公斤,支持了抗战,支撑起一座爱民的桥,支撑起一渠民心。
   如果说那一首歌最能唱出红旗渠的魂,“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果说那一首歌最能表明林县人的性格,是王怀让的《推车歌》。太行(哪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哪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起歌(来)。
   山里的人哪啊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 要往前边放
   只要有一碗哪 糊涂面条噢喂 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 气势还要壮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书写此文时,我想起了当代诗人叶延滨的诗,面壁十年。那年深秋,一个人独自走进分水岭,沿渠而行,太行红叶最灿烂的
   是爷们是汉子
   就在这里面壁
   十年面壁,面壁十年——
   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夜
   用饥饿年代之血肉之躯
   面对太行山十万巨石阵!
  

共 28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用不一样的情感写就的心中的渠,用奋进激昂的文字再现了红旗渠的精神风貌。这条渠是林州人的魂。如今,红旗渠精神已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作者是喝着红旗渠水长大,血液里流淌着红旗渠的魂,听着红旗渠的故事懂得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红旗渠是林州的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一串绝壁舞者的名字,他们把最美好的岁月留给了红旗渠,他们是拖举红旗渠的人。一条渠,一座山碑,一条奔流的魂。十年间,创造出了惊天的一串数字。因为红旗渠,林县成了鱼米之乡,吃上了雪白的大米。红旗渠是举世无双的石头艺术,任何奇石都无可比拟,它是血肉凝固的艺术。这篇散文让人记住了,最高的建筑物:桃园渡桥;咽喉工程:丰渡槽。林县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这篇散文文字昂扬,数据清楚,叙述详细,条理清晰。不忘红旗渠那段历史,奋勇开拓新时代。励志好文,推荐阅读。【丁香编辑:秦雨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雨阳        2021-12-16 21:33:46
  这篇散文文字昂扬,数据清楚,叙述详细,条理清晰。不忘红旗渠那段历史,奋勇开拓新时代。如今,红旗渠精神已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红旗渠是任何奇石都无可比拟,它是血肉凝固的艺术。感谢老师赐稿丁香!问好。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