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赏析) ——赏析《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曲折,人物个性鲜明,画面感强,读之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它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与北朝民歌《木兰诗》一起被后世人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全诗共357句,1785字,字字珠玑,情感饱满,韵味悠长,内涵丰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焦母不满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作派,便从中作梗,硬是活生生地拆散了这桩美满的婚姻。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两人一个投水而死,一个自缢身亡,双双殉情。这首诗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专制的罪恶,歌颂了他们为争取婚姻自由不惜以命相搏的抗争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无异就是一场爱情悲剧,生命的过早凋零令人感到无比痛惜。读到它,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爱情故事,一样的悲惨结局,一样的催人泪下。这首诗又不同于简单的叙事诗,它于叙事中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在曲折详尽的叙事中,别有一番深情婉转的韵味。
一、比兴铺陈手法的运用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就是比喻,通常是借助一事物与要表达事物的相似之处来作比,意在使所表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兴,是托物起兴,是一种以自然之物引出诗人所要吟咏之物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也是汉乐府民歌常用手法之一。
《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简短的十个字,却勾画出了美丽的兰芝遭遇驱谴之时对爱人的不舍与无奈。诗歌深受《诗经》的影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借鸟起兴,以孔雀失偶徘徊,表达孤独伤感,伤心欲绝的真挚情感,这一凄美画面为全篇奠定沉痛而悲哀的基调,营造悲剧氛围,让人心生悲悯之情,起到了隐喻全篇的作用;以“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自然环境的恶劣让人心情沉重,烘托人物内心的凄凉、伤心,预示焦仲卿心情郁闷,对自己的母亲已心灰意冷,决然选择离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可阻挡之势,隐隐之中暗含悲剧的即将发生。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文章采用铺排的手法,句式整齐,结构紧凑,韵味十足,非常有气势,表现了主人公勤劳善良,才艺双全,达到了撼人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展示人物性格,在叙事中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特别富于生活气息,诗歌既有现实的一面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以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刘兰芝是作品主人公之一,她勤劳美丽,多才多艺,有教养,识大体,外柔内刚,知礼重义而且坚贞果断,在与恶势力斗争中,表现出不卑不亢的理性态度。
诗篇一开始,就揭示兰芝与焦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也是她回娘家的主要原因。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故意挑剔而主动请归,给人以刚强不屈的印象。她是个性极强的女性,活得有自尊,不向压迫自己的封建势力低头。话语里绵里藏针,貌似谦卑,实是倔强。她对丈夫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可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对婆母言:“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她对小姑有着太多的不舍,她耐心地告诫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些话语都表明了兰芝倔强而又谦恭知礼。作者用大量华丽的语言和珍贵的衣饰,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她的美丽大方,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她面临危难的从容和要强,不愿在婆婆面前示弱,只有打扮得整整齐齐,才能保持她人格的尊严。辞母时不卑不亢的态度,表现了她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控力。对丈夫,她不爱慕荣华富贵,对爱情专一,这种离别,既有依依不舍,又有无奈和悲怆,更加重了其悲剧的艺术效果。但和情同手足的小姑作别时,表现她真实的一面,刚嫁过来时,小姑还小,如今已同她一样高了,不觉悲从中来,泪落成行。在封建社会,被休回娘家,对女性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尤其是她知道父兄的脾气,对待自己的命运,她有客观的认识。
还家后,她怀着对焦仲卿爱情的坚定不移的态度,虽然媒人介绍的人家一个比一个好,她皆不为所动,坚持不改嫁,但在兄长的逼婚下,无法立足,她没有退路。面对兄长强横逼迫,她假意答应,得以摆脱家人的看管,和焦仲卿相约一死,“举身赴清池”以证明她这团“蒲苇”对爱情的柔韧执着。刘兰芝的坚强性格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使她成为古典文学中最光辉的妇女形象。
焦仲卿性格软弱,做事犹豫不决。他恪守孝道,对爱情忠贞不渝、忍辱负重,在爱情与亲情的夹缝中倍受煎熬。他内心深处深爱着妻子兰芝,但在母亲的强势逼迫之下,不得不违心地把兰芝送回娘家。“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亲。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可以看出,他对封建家长制度还心存幻想。但最后,母亲不为他的话所感动,坚持让他休了兰芝,要他迎娶邻居家更好的女孩秦罗缚。他虽然母命难违,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和兰芝坚定地走到一起,即使是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不分离。“自挂东南枝、黄泉共为友”以死明志,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决绝和反抗,诗歌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小吏从“顺从”到“抗争”的叛逆形象。
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文中虽然用笔极简,却从人物极富有个性的语言中展现了人物的本质特征。“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字字千钧,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焦母的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形象,她对儿子软硬兼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刘兄性格非常暴戾,尖酸刻薄、趋炎附势、冷酷无情。在他看来,妹妹出嫁了就像泼出去的水,被休就是一件丢人的事,如今有更好的媒茬,为什么不嫁呢?“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他言辞灼灼,盛气凌人。他不顾妹妹的意愿,一心想利用妹妹嫁个官宦人家,攀上“富贵”结一门好亲戚,也许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自私自利的嘴脸暴露无遗。
三、悲剧产生的原因及思想意义
悲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刘兰芝、焦仲卿的殉情,既是个人的原因,也是社会的原因。是人物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兰芝外柔内刚,她聪明勤劳,忍辱负重,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和性格暴戾的哥哥,不屈服,做出了自己的反抗。而焦仲卿,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强势压制之下,性格懦弱,唯命是从,面对母亲的威逼,他不能主动争取幸福的婚姻。
焦仲卿母亲作为封建家长,她故意发难,认为儿媳不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封建礼教的规定和爱情的自由是矛盾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自由爱情与传统爱情观念相违背。他为了爱情,甚至愿意放弃仕途,只希望能与兰芝长相厮守。“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种为了爱情不顾前途的想法,更加坚定了焦母让刘兰芝离开的信念。
在当时,封建礼教甚严,孝字当先,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堡垒。封建社会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对爱情有过多的限制,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尊敬长辈,不能冒犯长辈,否则就会为社会所不容。焦母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子,刘兄则威逼手段胁迫妹妹,所以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之作。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注重环境的烘托,塑造了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实际上是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否定,冲破束缚,人们逐渐产生了新的爱情观,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
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引起了多少青年男女渴望婚姻自由的感情共鸣。现在社会提倡婚姻自由,由婚姻法做保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依然是主流。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也有些人的爱情很快就劳燕分飞,各奔东西,是那么不堪一击。
《孔雀东南飞》的意义是深远的,直到今天,海誓山盟、坚贞不移的爱情,依旧令人向往,让人感动。希望这类悲剧不再重演,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你若不离,我便不弃,才是人们向往的平凡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