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真】行走香格里拉(散文)
一
车子行驶在弯曲的山路上,仿佛没有尽头。来到云南已有数日,一路走过昆明、大理、丽江,所到景区,人潮汹涌,加上睡眠不佳,头脑终日昏沉。当导游扎西说进入了香格里拉县的地界后,精神为之一振,睁开疲敝的双眼,往车窗外看去。
五月,香格里拉还停留在初春时节。远处的青山被阳光勾勒成一条条黑色的线,犹如一幅简约的炭笔画;草甸无边延伸,呈现淡淡的绿,流露着初春的明媚与温柔。草甸上伫立着一座座农家屋舍,缕缕炊烟被风托举,向天穹涌去。一群群牦牛在草甸上或吃草、或晃悠,也有的躺在草地上,面朝蓝天,似在思索,在回忆。一条溪流沿着草甸悠然流淌,流水之声潺潺,抒发着对岁月的感恩,它从历史深处流来,流向远方,流向未来,把沧桑和隐痛深藏,展现给世人的是淡然和欢喜。
几头黑猪在马路上走来走去。扎西告诉我,那是藏香猪,生长于气候严寒的高海拔地区,是我国唯一的放牧型猪种。藏香猪胆大,看到车来,并没有让开的意思,摇着尾巴,低着头,在马路上似要寻找什么。司机拼命按喇叭,藏香猪依然不为所动,用傲然的眼神看着我们。司机没有办法,只好停车,和扎西下车,把藏香猪赶到路边去。藏香猪有个性,让我大开眼界。
进入市区,路面干净,车少,人少,这是一个安静的小城。一栋栋青砖砌成的小楼鳞次栉比,青砖都有些年头,被时光打磨得略显斑驳。楼房屋檐下涂抹着彩色的油漆,连公交站台亦是色泽斑斓。人行道上,有女子来来往往,衣着和我们无异。我期待看到一个穿藏族服装的藏族女子走过。对藏族服饰一向艳羡,喜欢它的大气和华美,异族风情浓郁。
从扎西那里得知,香格里拉县的藏民穿着早已被汉化,大家喜欢汉族服装的利落和时尚,除非年节或重要庆典才穿本民族服装。平日若想看到穿藏族服装的藏民,只有去边远山区了,有些人家一家子的财产都穿在女人身上呢。
我心存期待。我想有一天我会去一个藏族人聚居的山村小住,走近藏民的生活,与他们有着深邃愉悦的交流,感受他们的欢乐悲喜。因为这个民族让我敬重。
二
在普达措国家公园门口我看到了一头藏獒。
在厦门早闻藏獒声名。藏獒是藏狗的一种,比我们常见的狗高大、凶猛,是由人工选择,由喜马拉雅山地犬或从藏狗中繁育的优良品种,对主人绝对忠诚。我曾在仙岳山公园就看到过两个男子各牵着一头藏獒在散步,经过之时,胆战心惊,避之不及。
那头藏獒眼神凛凛,被一个穿着黑色藏袍的中年男子牵着。扎西说,这个男子牵着藏獒是为专门和别人合影,照一张收费二十元。问我有没有兴趣照一张,我赶紧摇头,走得远远的。团里不少人和那个男子、藏獒合影。一个年轻女孩很勇敢,挨着藏獒,笑靥如花,照了好几张,她的勇气让我汗颜。
公园的另一边站着一个牵着绵羊的男子,和牵着藏獒的男子如出一辙。绵羊和藏獒,一个温顺,一个凶残,成了普达措公园门口一道特别的风景。只是藏獒比绵羊更受欢迎,和藏獒合影的更多,和绵羊合影的则少。大概因藏獒少见,自然让人稀罕;且藏獒是强者,而绵羊是弱者,和藏獒合影可显示自己的勇敢和强大,令人产生成就感,能满足了人类骨子里的征服欲。
进入园内,沿着一条弯曲的木栈道而行。眼睛要醉了,这里的植被丰富,层层叠叠,泼洒无边绿意。半山腰的云杉林和白桦林是碧绿,绿得大气、纯正;草甸上的杜鹃灌丛和高山柳绿得浅,如鸭绒毛似的柔软。这些绿如流水,会流淌;如白云,会飘荡,它们与我们紧密相随,那般多情、缠绵,伴随我们来到一个湖边。
湖边有一间小屋,挂满藏族服装,用来出租给游客照相的。
欣然而入,屋内多为女装,绚丽一片。在一排排衣服前观赏着、流连着,暗暗激动。用手轻轻掠过一件件衣服,感受到锦缎的光滑、棉的温暖和丝的柔软。左挑右选,最终我挑了一套红色的斜襟锦缎藏袍。藏族衣服穿戴不易,在老板娘的帮助下,才给穿好,最后戴上发辫和佩饰,往镜前一站,镜子里赫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女人。含笑往湖边款款而去,湖边清一色藏族女子,娇声笑语不断。一个男子正拿着相机为她们轮流拍照,忙得不亦乐乎。
照完,静静坐于湖的一侧,凝望着湖。湖清幽、静谧,却暗藏力量,为我的灵魂注入了一份宁静。有风拂过,微寒,湖面上泛起丝丝涟漪,那是湖的笑,还是泪。这潭湖水,表面波澜不惊,骨子里想必激荡万千。它见识过俗世的喧哗,也领略过无边孤独,它的经历是天地间的一个秘密,我需要用一生,才能读懂。如果可以,我愿意在湖边搭一座小木屋,与它依偎,陪它看草枯草荣、日升日落,一起感受日月的更迭、星星的闪耀,然后在湖水的气息中老去,也算是一种诗意、浪漫的栖居吧。
三
那晚在臧民家访用晚餐。
藏民家访是一家藏族风味的餐馆,二层楼。屋檐镶嵌着五彩的石子,栏杆、门、窗、柱子均为木制,镌刻着精致的花纹。餐馆内天花板很高,有着很多柱子,给人深严之感。桌椅皆为原木,墙壁和天花板均嵌着木板,刻有图案,细腻而精美。整栋小楼气势堂皇,庄严而华丽,质朴而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在我的心里,藏民家访不仅仅是一家餐馆,而是有着浓郁藏族风情的小楼,一座兼具现代美与传统美的景观。
扎西说,餐馆的老板卓玛是藏族人,曾经很穷,后来香格里拉发展了旅游业后,借钱开了这家餐馆。起初餐馆小而简陋,但她脑子灵活,会经营,生意越做越好,数年间赚了不少钱。五年前,她花了上百万盖起了现在这家“藏民家访”。如今她的餐馆在香格里拉颇有名气,口碑也好,她会做事,更会做人,回头客越来越多。有人每年都会来香格里拉小住,就喜欢在她的餐馆用餐。她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
卓玛和她的女儿仁姆站在门口热情迎接我们,献上白色的哈达,并说了一句“扎西德勒”。我不懂藏语,但听得懂扎西德勒。
卓玛大概有四十多岁,仁姆则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母女长相皆清秀,都有一双纯净、柔和的眼睛。我想起曾在一本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一张图片:那是一个背着孩子的藏族少妇,她抬头望着远方,正穿过一片金黄的青稞地,似劳作归来,又或是前去劳作。卓玛母女的眼神和那个少妇的眼神多么相似呀。在她们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是生活的沉重和欲望,而是人性的纯朴与真实。仁姆也就罢了,如此年轻,生活对她而言,才刚刚开始。而卓玛已是中年,纵横商场数十年,却还有着如此眼神,让我惊奇。眼睛是心灵世界的折射,卓玛想必有一颗赤子之心。
卓玛和仁姆穿着很有特色。卓玛穿着一件黑色的针织衫,套着一件红色的藏式背心,下面穿着一条白色的藏式半身裙,外面穿着一件褐色的长款背心,头上戴着一顶红色的藏式帽子。素朴大方,不失艳丽。仁姆上身穿一件对襟的红黄相间的藏式上衣,下身是一条紫色的长裙,光彩夺目,额前的一串蓝色念珠更显俏丽。她们的打扮融合着汉族风格和藏族风格,让我感受到藏族女人的可爱和聪慧、对美的热爱和深情。
我披着哈达,双手合十,和卓玛母女在门口合了影。我记住了这个美好的时刻。
晚餐令我印象深刻,牦牛肉火锅,马奶酒,青稞面,酥油茶,烤藏香猪肉,各具滋味。酥油茶略带酸味,很开胃。烤藏香猪肉有清香,有嚼劲,蘸上辣椒粉吃可去油腻。唯有青稞面我吃不太习惯,但我尊重青稞。青稞是藏民的主要农作物,曾在电视里看到藏民收青稞的场景:他们边收青稞,边念颂词,凝望着满地的青稞,眼神饱含虔诚和敬畏,不像是在收获一种农作物,更像是进行一种神圣的仪式,仿佛青稞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对青稞如此,更何况对人。藏民与生俱来的那种纯真和执着,让我感动。
晚餐吃完,卓玛和仁姆带领我们到门口跳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藏民从会走路就会跳舞。
户外夜色沉沉,一片寂静,天边月如钩,一口大锅架在门口,锅里柴火烧得烈烈,红红的火光点亮了夜色。我们围在锅的四周,随着欢快的音乐,跟着卓玛和仁姆摆手、踢腿、扭腰,跳得很开心,脸上漾起满满的笑意。卓玛的舞姿很优美,赏心悦目,把藏族舞的味道彰显得淋漓尽致。卓玛这样的女人,就像一缕光,不管到哪里,都能温暖人心。
跳到柴火将要燃尽我们才停下。与卓玛告别,她送了我们每人一小包牦牛干,物虽轻,情却重。走了十几步,我回头看了一眼卓玛,她还在门口向我们挥手,她红色的帽子如一盏灯笼,在夜色里明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