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拜会苗王 (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拜会苗王 (散文) ——西江千户苗寨游记之三


作者:精纯惟一 白丁,2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47发表时间:2021-12-25 13:10:28
摘要:如今,鼓藏头仍有三大功能,一是平时珍藏和保管铜鼓,也就是管理鼓藏堂;二是在鼓藏节中主持仪式;三是宣布苗族过苗年、节日时间以及主持鼓社重大社会活动。看来,这个鼓藏头威望很高,权力很大,管理的事务也很多,应该说,是苗寨的领导核心,也是当之无愧的苗王。

【山河】拜会苗王   (散文)
   听说苗王住在苗寨最高处的山顶,于是萌生了要去拜会苗王的念头。对于苗王,我是一无所知。是不是象电视电影中描写的那样?是不是很威严难以接近的人?他的周围是不是有保镖护卫?他住的地方是不是象森严壁垒的宫殿?他能够和我们这普通的游客说话吗?带着这些疑问,在问明苗王就住在羊排寨顶后,我和宝宝选择了也东寨旁边的一条小路上山。经过七弯八拐,途经大门紧锁的“也东寨歌舞长桌宴”大厅和一处标明“米酒坊”的作坊,在询问过多人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一处标明“鼓藏堂”的大院。
  
   二
   走进大院,见有一中年男子,我忙上前问道:“请问,这里是苗王居住的地方吗?”中年男子和蔼地回答我:“这里是鼓藏堂,想参观吗?我来开门吧。”面对这样一个与平常人没什么区别而又很面善的中年男子,让我觉得很亲切。趁他去拿钥匙的间隙,我四下观察,这是个比较大的四合院,前后左右都是吊脚楼,跟外面的吊脚楼没什么区别,在右边的吊脚楼上方挂有“鼓藏堂”的匾牌,匾牌下左右是楹联“鼓声响起道贯古今溯根源,藏堂苗族列祖先贤佑子民”。
   他拿来钥匙,开了“鼓藏堂”的大门。我们进到里面,见正堂中间上方,供奉着一面直径80公分左右的巨大铜鼓,左右两侧也立供着同样大小的铜鼓。紧挨着正面上方的铜鼓两边,摆着两只角长约50公分的牛头,正下方的长条桌上也供放着一只角长约80公分的牛头。堂屋正中,有一只直径约40公分的香炉,里面香灰堆积与香炉一起差不多有一米高,看来这些香灰是有些年数了。香炉旁边有一只铜斗,里面散乱放着一些纸币和硬币,这应该是有人参观时放下的。怀着敬虔的心情,我站在堂屋下方注目看了好一会,才慢慢退出来。
   我们来到“鼓藏堂”旁边一间屋子,进门上方有“苗草堂”三个金色大字,这应该是中年男子的工作间。进门一看,在左边的柜台上,摆放着一个像框,里面是这个中年男子身穿苗族黑袍头戴苗围族巾的肖像。于是,我充满敬意而又有些小心翼翼地问中年男子:“请问,您就是鼓藏头,也就是苗王?”他面露笑容,温和地回答我:“嗯,是的,我就是。”“请问,苗王贵姓?”“我姓唐。”“哦,唐苗王,失敬!失敬!冒昧打搅了!”“没事,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吧。”“苗王好年轻啊,与我心目中的苗王形象年轻多了。”我掩饰不住兴奋,也似乎好奇而又疑惑地恭维了一番。苗王似乎也看出我的心中所想,轻松地笑了笑:“不年轻啰,五十有六了,做这个鼓藏头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鼓藏头,也称鼓社头或祭鼓头,是苗族自理时期的氏族领袖。西江苗族鼓藏头统领范围包括西江千户苗寨,以及周边的干荣、掌赶、乌仰、银赶、白壁、赶雷、南所等苗族村寨,由最早到达或定寨的氏族首领世袭或其氏族选举产生。现居住在西江的苗族人,最早进入的是唐姓家族,威信较高,所以唐姓家族被推选为鼓藏头,并世袭至今。鼓藏头总领区域范围内的事务,诸如社会道德、治安保卫和生活福利等等,执掌本区域的社会公共事务。如今,鼓藏头仍有三大功能,一是平时珍藏和保管铜鼓,也就是管理鼓藏堂;二是在鼓藏节中主持仪式;三是宣布苗族过苗年、节日时间以及主持鼓社重大社会活动。看来,这个鼓藏头威望很高,权力很大,管理的事务也很多,应该说,是苗寨的领导核心,也是当之无愧的苗王了。
   在苗王的工作间,满屋子气味很浓,几个柜台的上下左右里外都是苗药,有瓶装,有盒装,有袋装,有细粉,有块根茎,有鲜草,有干枝叶,千姿百态。我好奇地再问苗王:“这些苗医苗药,是您自学的,还是祖传的,还是……?”苗王又笑了笑,告诉我说:“这些都是前任鼓藏头,也就是我的父亲,一代代接续下来传给我的,我也去中医学院深造过。我儿子也在上中医学院,到时候我也会传承给他。”渐渐的在不知不觉中,我感觉与苗王的距离拉近了许多,谈话比较融洽了。毕竟,我只长苗王几岁,也曾经是有地位的人,如今退休赋闲,能与一个有如此身份的人聊聊,没有那种陌生感,谈话比较投机,也觉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自成体系、独到功效的苗医妙方。苗族民间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族医药是苗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了。它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苗医用药的方法,与其他中医有许多的不同。在西江苗寨这里,所用药物多为就地采集,多用生鲜品,不经炮制,不用开处方,凭经验用药,配药时不用计量器具,以手抓计算药量,剂型有煎剂、酒剂,方剂有单味药的,也有3-5味药的,剂型简单,容易制取。完全体现了“简、便、验、廉”的制药用药特点,由于其显著的疗效被民众所认可和信赖,并在千百年优胜劣汰的历史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我有意把与苗王的交谈引到苗医上,希望能得到苗王的帮助。因为,我宝宝一直以来因为颈椎疼痛,后背肩胛和右腕长期不能负重,出不了力,更是因为宝宝在去年长期照顾受伤住院的我,而造成这些疼痛久久不能康复,这次我想借助苗王帮忙治疗一下,我相信苗药是有很好功效的,更相信只要苗王出手,肯定会有满意收获。宝宝的身体健康,一直是我的心事,每次出游,我很在乎宝宝的身体。于是,我向苗王提出了帮助治疗的要求。唐苗王一听,又露出了笑容,说:“这个毛病,说大也不算大病,说小也不是小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这里有一种药剂是专治这种病痛的,我现在为她揉揉,看看感觉吧。”说着就拿出来一小瓶药剂,站在我宝宝的背后,一边喷雾,一边用戴了乳胶手套的右手在背部揉搓,一边向我作示范动作并解释注意事项。苗王全神贯注为我家宝宝涂抹药剂并揉搓肩胛,我在旁边进行全程录像。大约10分钟左右,宝宝说,感觉好多了。问过价格,不贵,3瓶药剂才100元钱,在家可使用一个多月。钱是小事,宝宝的身体是大事!到今天,我还在为宝宝用这药剂揉搓背部,效果还不错。
   见到苗王,宝宝得到苗王诊治,真的是缘分。我们要求与苗王来一张合影照片,苗王爽快的答应了。随后,我和唐苗王互加了微信,并留了电话号码,才依依不舍与苗王道别。
  
   三
   在拜会苗王前,看到景区内一则告示,下午2点半在芦笙场里会有大型节目演出。与苗王分别时,才11点多,离节目开演时间还有空余。于是,我和宝宝顺羊排寨向南,沿山寨小路,径直向东引寨方向前行,很想细看苗寨内的细微。
   在一处吊脚楼前,见一老者两眼一动不动盯着两只公鸡看,我问老者在干什么?老者说,它们刚才在打架,好凶,好玩!这也勾起了宝宝的兴致,调皮的女子又发童心了,在那儿等了好半天要看鸡斗。可是,这两只公鸡好象感觉到在公众面前打架有失体面的事情,明明还在咕咕直叫,就是不再打斗了,它们也在注意影响呢。
   进入东引寨,一条寨顶公路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摩托车,甚至还有小轿车,我想这应该是住在山顶上的苗民“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受到的。看来,道路肯定是决定富裕的先决条件,这是一条真理。在这条山顶公路的入口处,我们看见了山体边缘的石壁上有一大片浮雕,旁边的空地里还有几处高大于真人的雕塑,表述的内容都是关于苗寨男女青年对歌、恋爱、婚姻和家族生活的。这些浮雕和雕塑,美丽而立体,系统地以现实主义方式,再现了苗族男女青年那种勤劳、朴实、奔放和自由的生活,幸福指数是很高的。凡是上到寨顶处的游客,都可以直观地了解苗族风俗。
   当我们问及下山到芦笙场该如何走时,一位正准备去田地劳作的苗族妇女对我们说,来,跟着我走,顺便看看我们苗寨的梯田,你们还没见过吧。这位苗寨年轻阿嫂,穿着苗族妇女劳作时的蓝色便装,头插一朵粉红色大花,在前面步履轻盈的快步走着,我和宝宝在后面跟随着走,有些吃力了。宝宝气喘吁吁地说,你们苗族女子勤劳惯了,天天走这样的山路,一点不花气力似的。苗嫂笑着说,是的,习惯了。当问到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工作时,女子回答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靠种田生活,少数人在寨中开客栈、做生意,少数人参加寨中的旅游活动,包括导游和演出,还有少数人做苗族风俗允许的其他行当。
   不过,她只是猜想来这里旅游的客人没有见过梯田。她不知道,我的家乡也能见到许多这样的梯田,有很多梯田我还亲自参与过好几年的建设呢,那是多年前我们老家搞“农业学大寨”的产物,西江苗寨的这些梯田,是否也是那时候留下的杰作呢?如今,这些梯田也是来此观光的人照相的美丽背景。我没有再往下问她,看起来这苗族嫂子年纪还很年轻,她应该还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走着,走着,苗族女子已经拉下我们有点远了。我们对她说,你先去忙吧,我们还要慢慢在这山上看看,这里能看见全苗寨的风景。女子回头看了我们一下,莞尔一笑,一转眼就没看见她的踪影了。
   在东引寨以南,有一大片空旷山地,从上到下,是整齐美观的梯田,远看就如同堆砌着无数的半圆大饼,从山脚沿山坡一直堆砌到山顶,煞是壮观,田里还有人在泥水里劳动。梯田的山脚下,是白水河,河边也整齐地排列有一些苗家吊脚楼。
   东引寨南边有一条大道,可以从山顶经过也通寨通到白水河边,我们在大道上走下来后,没有再继续走大道,而是在也通寨口转了弯右行,进入了也通寨的一条小路上。寨中这条小路比较陡窄且崎岖不平,很难走,但可以看到沿途寨中的细密风景。寨中有许多的枫树,有的很高大,也有些年岁了,也有的好象也没栽种几年。这些枫树的树干上,系有许多裁成形状的白色布条,这应该是苗民祭拜枫树的记号,很多,很密。
   走上也通寨中窄小的石板台阶路,我们看见有两匹马驭着物品,艰难地在窄而陡的小石板路上一步步踏行,甚是吃力的样子。我问牵马的苗民,这里的运输就靠马吗?他回答说,原来都是靠人力的,近些年才有人买来了马,专门为他人驭东西,人力少了,现在大部分的事情基本靠马来做。
   其实,如果不深入到苗寨里面,是很难发现苗寨很辛苦的一面的。是的,苗民的确很勤劳,但也很辛苦,生活其实都还是比较艰难的,特别是住房和走路,外面的人在这里是不会习惯的。小石板路又窄又陡,房子密密麻麻,出入都是很不方便的,即使是买点米和菜,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行走间,我突然想起,这么紧密的吊脚楼,如果有火灾,那可怎么办呢?在参观博物馆时,我曾经看到过苗寨中有一种管理方式,叫“鸣锣喊寨”,说的是西江苗寨在自理时期的一种防火安全提醒,一直沿用至今。喊寨是由专人一天三次巡寨鸣锣,提醒村民。第一次是上午9点,提醒把自家的灶火灭净;第二次是中午12点,提醒注意自家做饭火源,谨慎火种;第三次是晚上10点左右,提醒睡前要把一切火源灭掉,才能放心入睡。可是,如今我们一直没有听到喊寨的鸣锣声呀!是科技发达了,通过其他方式而不需要再用人工“鸣锣喊寨”了吗?或者是,大家都不再用灶火和明火了,防火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很多吧。如果西江苗寨再把“鸣锣喊寨”这个土方法捡起来用于日常,是否还增加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呢?
  
   四
   在也通寨里外,我们看到有许多新建的吊脚楼,飞檐翘角,大多新建楼在“立架”并且“上梁”后还没有盖瓦,看起来很宽大敞亮,这又是苗寨富裕新生活的另一标志吧。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苗家建房的“上梁”。
   苗家建房在经过“选基”“发墨”和“立架”后,要“上大梁”,这中间的每个程序,都是要选择吉日举行仪式才能进行的。“上梁”,即是在最中间两排粗木立架的最顶处,安装一根与立架相距宽度相等的粗大的直木头,以连接两排立架。所安装的梁木,是不允许有一根铁钉的,只能是通过榫眼紧紧的牢固套合在两排立架的顶上。在整个新房建造过程中,“上梁”一件最隆重的大事。梁木选择很讲究,一般选用杉木、椿木、梓木等,这类树木的再生性很强,主树被砍伐后,来年又从根部发出很多新枝,表示兴旺发达。西江苗寨的习俗,是梁木由郎舅赠送。郎舅家事先将梁木砍好,制成毛坏,用红布包裹,上梁这一天请人抬到建新房的主人家,主人要备鞭炮到寨边迎接梁木。梁木抬到主人家后,木匠师傅再按尺寸再进行细加工。主人家请寨老定好时辰,人们帮忙架好上梁楼梯,准备上梁。上梁开始,木匠师傅要唱《上梁歌》,他在新房堂屋里唱道:“一进堂屋四四方,主家请我来上梁,脚踏云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挂,主家富贵万年长。一上一步人气吐,二上二步子孙强,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状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兴旺。”随着唱歌,木匠师傅一步步上到房顶安梁之处,然后大声吆喝:“上梁啰!”上梁后,主人家将几筐用糯米做成的彩色米粑粑,俗称“梁粑”,从梁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踊而进哄抢梁粑,欢声一片,满堂喜庆。
   我对宝宝说,其实,这种建房上梁习俗,也不是苗族独有,在我的老家,过去建新房时也有这种习俗,小时候我看的很多,也抢过不少的“梁粑”。
   沿途我们经过的东引寨和也通寨,都有不少这样的新吊脚楼房子,上梁后没有盖瓦也没有任何装修,更没有人进入居住。他们是在等待吉日,再举行仪式“盖瓦”和“入住”。
   好不容易走出了也通寨,出口就到了芦笙场,户外大型演出快要开始了,我们在看台上找了个正面位置,坐下来静静地等待着。
  

共 52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拜会苗王》是精纯惟一老师在西江千户苗寨写的第三篇游记。他在去拜会苗王之前,发出了种种疑问,成功地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苗王到底什么样子?又经过他进大院,一番描写之后,在“苗草堂”经过询问,才知道中年汉子就是苗王。苗王已经五十六岁了,做苗王都二十年了。最早在西江居住的唐姓苗族人,威信较高,所以唐姓家族被推选为鼓藏头,并世袭至今。鼓藏头总领区域范围内的事务,诸如社会道德、治安保卫和生活福利等等,执掌本区域的社会公共事务。在苗王的工作间,满屋子气味很浓,几个柜台的上下左右里外都是苗药,有瓶装,有盒装,有袋装,有细粉,有块根茎,有鲜草,有干枝叶,千姿百态。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自成体系、独到功效的苗医妙方。苗族民间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苗族医药是苗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了。苗王还为他妻子宝宝治疗颈椎疼痛,已经后背肩胛疼痛,抹药剂并揉搓,十分钟后,宝宝感觉好多了。拜会苗王后,看到芦笙场里会有大型节目演出计划。前去途中,在一处吊脚楼前,宝宝有兴趣加入观看斗鸡,两公鸡注意形象地不斗了。在去往芦笙场的途中,偶遇苗族大嫂,建议“我们”观看梯田,在东引寨以南,有一大片空旷山地,从上到下,是整齐美观的梯田,远看就如同堆砌着无数的半圆大饼,从山脚沿山坡一直堆砌到山顶,煞是壮观,田里还有人在泥水里劳动。在也通寨里外,我们看到有许多新建的吊脚楼,飞檐翘角,大多新建楼在“立架”并且已“上梁”。在这里简介了苗族的“上梁”。就到了芦笙场。描写兴趣盎然,笔酣墨饱,语言朴实,却很生动有趣。如同亲临。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1-12-25 13:15:08
  感谢精纯惟一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您在此篇重点介绍了苗王,苗药,以及苗族的生活场景。新奇而富有诱惑力。描写细腻生动,如同亲临!为您点赞!(●?∀?●)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极冰
回复1 楼        文友:精纯惟一        2021-12-25 22:02:52
  谢谢极冰老师的辛劳!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