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感动】酸菜的味道(散文)
漂泊在古城的日子,思乡情越来越浓,终于忍不住分离之苦,决定回家一次。在家三天的日子,是那样的短暂,匆匆而别又要离开母亲。只有在家的日子,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母亲的孩子。离家的时候,母亲将馒头,大葱,核桃,苹果,辣椒……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给我带上。其中还有一大桶酸菜,母亲看到我烂了的嘴唇,知道我吃不惯城里的饭菜,早早酿好了,只等我回家带上。
一桶酸菜,随着我翻沟越岭跨过江河。一路上别人都在问我桶里提的什么,我知道他们羡慕我的“无公害”,就自豪地告诉他们:“酸菜!”回到“家”我就急不可待来上一盘。这酸菜的味道,淡淡的香味,触动着我的味蕾,把我带回遥远的过去……
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也不知道生产队那一年邻村从外地回来一个“公家”人,告诫村民要在地里种油菜。而那一年真的闹起饥荒,干旱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冬天人们粮食接济不上,秋粮更是颗粒无收,而家乡一带只有邻村的油菜长势喜人,也就成了宝贝疙瘩。村民总会在晚上相约一起到邻村偷救命的菜,邻村也有人看守,等人们拔的差不多了,看守人吵着喊着,故作追赶的样子,村民撒腿就跑,要不是因为饥饿,谁愿意做贼呢!人们把油菜苗酿制成酸菜,最起码能填个半饱肚子。爷爷说起当年,无限感慨,要不是油菜酸菜,那年不知道饿死多少人,这是我最早听说的酸菜的故事。
记得每一年在入冬的季节,在农村是大白菜丰收的季节,集市上的大白菜一家挨着一家。那时候的白菜很便宜,母亲两元钱就买来一化肥袋子。然后母亲又从地里挖些荠菜,摘些油菜叶,从后院墙根挖出十几个萝卜,将它们洗净切碎,萝卜切成条状,切后再淘洗,然后把这些原料在滚烫的热水中搅拌二分钟,盛在家里那个最大的老瓷盆里。母亲从邻居家借来一碗酸菜水当做引子,再加上热水倒上一碗面汤,盖上盖子,瓷盆放在土炕上,再盖两层被子。母亲用玉米杆将土炕烧热,火道再加上煤泥,这样整整一个晚上炕头都是温热的。直至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大盆酸菜就酿制好了。还没有吃饭,就闻到香气四溢的酸味,不由地让我垂涎欲滴。大盆酸菜,就是一冬天的美味佳肴!
记得那时候上小学天气特别寒冷,上学的时候都提着火旺,即使有火旺回来的时候也冷得瑟瑟发抖。那一天,父亲也从县城归来,我和妹妹一起坐在热炕头上。母亲就会端上蒸馍小米稀饭,还有那浇上菜油的酸菜,放在炕桌上,那时候酸菜里除过盐巴和辣椒面外,并没有什么佐料。但那美味的酸菜,我们吃得狼吞虎咽,父亲总在嚷嚷让我们慢些吃。酸菜吃光了,酸菜水我也和妹妹抢着倒进各自的稀饭碗里,还觉得意犹未尽。硬是缠着母亲再盛来半碗,才肯罢休,接着又是一扫而光。母亲总会笑着说:“娃,要是过去,你姥姥非打你手不可。”美味的酸菜伴我度过儿时漫长而快乐的冬季。
等我要在镇子里上中学的时候,那时都是背馍,三天回家一次。每个星期天、星期三下午,母亲总会提前把酸菜切碎,放上葱花,浇上菜油,装进罐头瓶中,让我带上去学校。别小看这小小的罐头瓶,那可是一大碗酸菜,够我三天食用。学生灶只是负责给学生烧开水,开水泡馍混点酸菜,就是我每天的生活。那时并不感觉艰苦,就觉得有酸菜就是特别香的美味。班级里男孩子多,我同桌是个帅气的男孩子,他家里条件好,上学时带着炒好的土豆丝,结果两天后土豆发霉变味了,只好倒了。看着他无味的吃着馒头,我把酸菜放在课桌中央,还担心他看不上我这“土菜”,结果他吃后赞赏有加。从此他似乎离不开我了,我们一个锅里“搅稀稠”,先解决他的土豆,后解决我的酸菜。就因为妈妈的酸菜增加了我们的情谊,每半周放学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我一半路程不用步行了,这都是酸菜的功劳。直至多年以后,我们同学聚会都是他慷慨解囊,酸菜让中学的同学变成永恒的朋友。
岁月匆匆,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农民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鸡鸭鱼肉都很普通了,酸菜也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以前我在临市打工,偶尔也会到市场上买到酸菜,只是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或许城市生活缺少烟火气,缺少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吧,多么想回到那遥远的过去,重温过去酸菜的味道啊!
今年我去了省城,远离了母亲,住在这个城中村,巷道只能看到一线天,房间只有八九平方的“火柴盒”。我经常会到美食城去就餐,快餐柜台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各种菜肴应有尽有。我常常变着花样去尝鲜,时间久了胃里莫名的难受,有时候还会“咕咕”直响。嘴唇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起燎泡,洗脸的时候不小心就会碰破流血,吃饭说话嘴边生庝。我知道这是饭菜调料太重上火了,在老家我习惯于清淡的饮食。赶忙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儿子呀,你回家吧!妈妈给你酿酸菜哦!”从我提着这桶酸菜回到省城,早上吃晚上品,奇迹出现了,三天后嘴唇好了。只有母亲的酸菜才是最美的味道,知子莫如母呀!
酸菜很普通,在过去的岁月填饱了我们的肚子。酸菜很清淡,像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一样朴实憨厚!酸菜,我离不开的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