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喝咖啡也需要一种仪式感 (随笔)
一直不怎么喜欢喝茶,只因骨子里有着一种执念,以为喝茶是需要有一份雅致闲情,不能太流于俗气的。
平时,单位里同事有喜欢喝茶者,因为工作环境不允许,是不可能慢慢地烹煮,也不可能有那个闲情逸致坐下来慢慢品茗的。不过,似乎也并不妨碍其喝茶之乐。玉子偶尔也试着冲泡了,以作解渴之饮,然则并无什么感觉。记忆中父亲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喝茶,不过那时却是没有咖啡可以替代。父亲是有一个中号搪瓷茶缸的,平时会自己冲泡了喝,家里也会备一点茶叶,更多的是主要招待客人用。
最早,家里冬天用的是烧煤的北京炉。那时是没有回风炉的,也不会如现在这么方便,几乎家家都有电暖炉。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安装上空调了。烧煤炉的好处,随时有热水准备着。想泡茶,或是要点热水什么的,几乎能够保证随时提供。与现在的饮水机不同,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搪瓷茶缸放在火炉子上,水温一直有保证。当然,烧煤取暖即便有诸多好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大气和环境污染这一大弊端,是国家政府再三强调取消煤炉取暖的关键。
下班回到家的父亲,会将昨晚泡茶剩下的茶渣倒在窗台上的花盆中,再用清水将茶缸清洗干净。放入一小撮茶叶,看看保温瓶中是否还有开水,冲泡了,便将茶缸放置于火炉子面板上。即可以保证温度,其实也有继续烹煮的功效。不过,那时似乎其实并无什么好茶,也是完全谈不上什么闲情雅致的。喝茶,之于父亲,似乎并没有酒更有吸引力吧。
国人往往喜欢喝茶,而彼此以作招待。每每,拜访亲友,主人家便会先泡上一杯茶奉上。有性格粗糙的,便会用一大号的茶缸泡茶。几个人围坐在那,一边闲聊着。谁渴了想喝茶时,用一小杯倒出一点来,端起来喝一小口,继续之前的话题。也有的干脆不用小杯子,直接地端了茶缸来灌,茶缸尚未放下,早已唾沫横飞,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了。这种场景,一般是主人随和,客人也不见外,没有几十年交情的,不管是主人也好,客人也罢,都会被人误会嫌弃的。
也有讲究点的主人,便会分了人头,事先一个一个地将杯子编了号,依次地递到客人手上。这样的好处,客人觉得受到尊重,也不会浪费,相对地显得卫生几分,无形中又增添些许氛围来。麻烦的是客人走后,主人家得收拾半天。
如此种种,只能算是待客之道,一般礼仪,却是未显出茶道魅力来。其实说到茶之起源,网上稍微一查就能知晓,竟是可追溯神龙尝百草之上古年代,着实令人惊讶感叹不已。可见,饮茶文化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并在很早的时候,便是作为一种高贵之待客礼仪而存在。而随着茶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不可或缺的伴侣,饮茶的境界也进一步升华,进而形成了茶文化。当茶与高深莫测的「道」连在了一起,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也给茶文化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茶道」这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茶道」的创始者,正是《茶经》著书之人——陆羽,后人尊称其为茶圣。与此同时茶道也传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盛行饮茶之风,并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将茶道发扬传承,以至极致。茶道进一步提纯为一门「和、敬、清、寂」的禅门艺术,禅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或许正因如此,玉子便不十分喜饮茶了。想着既无禅茶一味之静心雅致,则不如喝一杯平淡无味之白开水或许更好些。其实想想,似乎有些过于执念了吧。
偶然地,从朋友那喝到一杯雀巢咖啡,更因那一句滴滴香浓,回味悠长的广告词,还有更早的电影中男女主优雅地端着咖啡杯子的画面吸引,也或是冲泡一杯咖啡太过的简单方便,反正是从此便爱上了咖啡,似乎一发不可收拾。
最开始,是在超市购买。那种调配好的三合一速溶咖啡,小袋分装好的,冲泡时取一小包,直接加入开水,搅拌几下,便得到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这样喝了也有一段时间,感觉比喝茶随意多了。
咖啡的品牌众多,超市里常卖的主要是雀巢、麦斯威尔等,也算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了。国产的也有。咖啡自1898年引进中国海南文昌迈号镇种植,而云南咖啡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更早的189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从境外将咖啡种带进云南,并在云南省宾川县的一个山谷里种植成功。这批咖啡种子繁衍的咖啡植株至今在宾川县仍然有三十多株在开花结果。云南的小粒咖啡,由于其品味的特殊性——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早在五十年代,就在国际咖啡市场上大受欢迎,被评定为咖啡中的上品。
当然,这些咖啡方面的有关知识,是一开始只知道喝速溶咖啡的玉子不能知晓的。说到底,作为世界三大饮料,咖啡与可可似乎都是外来物种,对其不了解也算正常吧。而就算源自中国的茶叶,其实一般人也是了解不多。一个是太过熟悉了,一个则是太陌生。只是简单地买了来喝,其他的还真很少有人去具体了解吧。
慢慢地,流行起网上购物,接触到的咖啡品牌也多了起来,依然以速溶咖啡为主。不过,也是良莠不齐,似乎难有很好的口感。偶尔,也会买到那种挂耳咖啡,或是需要用到过滤纸的,会觉得麻烦,顶多好奇尝试一下,似乎并未得其味。
曾经一段时间,偏爱麦斯威尔醇味无添加的那款黑咖啡。虽然也是速溶咖啡,因为不加糖和咖啡伴侣,更多咖啡的本真。个人喜欢加一点点牛奶,稍一搅拌,混合牛奶与咖啡的馥郁香味,充溢唇齿,倒也不失一番享受其中。似乎,依然差了点什么,譬如喝茶者那种自得其饮之乐。
终是,已过知命,知晓人生其实更需要一份淡然与从容,也会买点茶叶上班时冲泡了,以作解渴之需。对于咖啡,绝不会再买那种三合一的了。毕竟,其添加的东西太多,觉得早已失了咖啡的本真味道。不说对身体是否有伤害,同样少了一份亲自研磨加工之乐趣,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吧。
于是,开始试着购买需现磨冲泡的咖啡豆,也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来。因为一开始并未看清楚,糊里糊涂地便买了一袋未研磨的咖啡豆回来,而其实手头并未有合适的加工研磨工具的,一时犯了难,不知如何是好。
想着也许可以和煮茶一般,也许不用研磨捣碎吧。好在现成的有一个冲泡用的玻璃壶,那就试试呗。于是放了水,加入一些咖啡豆,置于火上烹煮起来。稍倾水开,慢慢变色,成淡淡的金黄,似乎有淡淡的香气飘逸而出来。倒出一杯来,加一点牛奶进去,虽然味道淡淡的,倒也不算难喝。这样地,不知不觉中一包咖啡豆给煮完,虽然一直觉得怪怪的,总算不曾浪费了。现在想想其实也不算是笑话吧,毕竟,最早古人或许就是这般饮用咖啡,要把咖啡豆捣碎了再冲泡烹煮,似乎已是咖啡开始被欧洲人青睐,并逐渐推广流行以后的事了。
决定了要自己研磨加工,怎能少了一件研磨工具?网上一搜,呵,种类还不少。细细查询,原来一杯咖啡的冲泡,其中名堂也不少。什么意式、摩卡、法式、卡布奇诺、玛其雅朵、冰式……等等等等,一时数不过来。
网上买了滤纸,最后选择的是和挂耳咖啡那般通过滴滤的U型咖啡滤纸。这样的好处,不必再另外购买一个摩卡壶,相对方便许多。而那种法压壶,听说似乎过滤不是十分细致,相对的咖啡的研磨需要较粗些,想了想还是算了。至于研磨工具,玉子图省事,直接在购买咖啡豆时,便选了一款附赠研磨机的。一个木质四方底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咖啡研磨机,让人第一眼看上去便心生喜悦。虽然做工不算精致耐用,拿到手时依然被其朴实外观打动。试着用之研磨咖啡豆,将买来的云南小粒咖啡豆倒入仿铜漏斗中,慢慢地摇动手柄,现代工艺的陶瓷刀头十分锋利好用,很快,底座上一个小小的木质抽屉便装满了磨碎的咖啡粉,伴随而来的是咖啡特有的那份诱人的焦香。
这个时候,热水壶中的水已经烧开了。取出抽屉,将其中的咖啡粉倒入U型滤纸中,置于专门有一个过滤隔层的玻璃壶上,慢慢地倒入开水,等着热水与咖啡粉的冲撞、浸溶。顿时,一股特属于现磨咖啡的特有香气,扑面而来,令人沉醉。
待滤纸中水滴落壶中,反复倒入热水,让咖啡粉中精华随着热水进入壶里,感觉差不多了,将盛装咖啡粉滤纸取出扔掉。再取一咖啡杯,倒入大半杯本色咖啡,慢慢饮品。你可以不添加糖和牛奶,直接饮用最原始本味咖啡。也可以只加牛奶,或是牛奶与糖都要。而出于健康考虑,个人建议不要加糖为好。牛奶的添加,也因个人的喜好而定,喜欢突出咖啡的苦味的,牛奶则添加少些。喜欢奶香味浓的,牛奶可以多加。一杯浓郁香馥的咖啡,完全出自亲手的加工冲泡,似乎在无形中,便多了几分的仪式感来。
而这样的一份乐趣,是那些喝速溶咖啡者无法想象的吧。喝咖啡之乐,与喝茶者之乐,各有不同,各为其乐,当喝到一定的境界程度,似乎便少不了一种仪式的感觉,却是十分的惊人相似。
玉子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把烹煮咖啡当做一份乐趣的事情,全然忘了当初因嫌烹煮茶叶的麻烦,而不喜喝茶。只为喝到一杯自己认可喜欢的咖啡,些许的麻烦,其实也不算什么了吧?
咖啡之乐,在于研磨乎?非也!咖啡之乐,由心而已,其乐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