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创业难,守业更难(随笔)
日前,卫辉传来喜讯,河南省政府颁布:民国时期的华新纱厂办公楼院、豫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遗址成功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卫辉是笔者故乡,一代名企华新纱厂陪伴我长大,灰飞烟灭之后,近来,华新旧区大规模拆迁重建又让人喜忧参半,历史文化和楼盘效益博弈,前者落荒而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华新遗址成了我的牵挂,前途未卜令人忧心忡忡。欣闻喜讯,可喜可贺,如释重负。继而莫名地掠过心头一句俗语:“创业难,守业更难”,又让人五味杂陈。
100年前,民族企业家王锡彤艰辛创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夹缝里,在卫辉一块荒瘠的土地上,创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企业华新纱厂,在血与火,苦与难的岁月里,华新工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星星之火,燎原燃烧,终于迎来汲县(卫辉)解放,从此,华新纱厂滋养汲县人民整整半个世纪,直到2000年,在时代潮流中落伍淘汰,祖业失守,华新演绎出了一首“守业更难”没有守住的时代悲歌。
也许有人会说,华新之路是中国国企的宿命,许多国企不都殊途同归吗?并不尽然。当年河南省与华新纱厂具有同样国企体制机制的郑州煤矿机械厂、许昌继电器厂等国有企业,今天不仍然傲立潮头?究其原因,与掌门人与时俱进的经营观念和远见卓识的智慧密不可分。可惜这样的国企寥若晨星,可惜这样的掌门人凤毛麟角,不过由此说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领导人对一个企业、一个城市至关重要。
可以预见,不久华新老区的旧址上,一片现代化的楼宇将鳞次栉比,巍然耸立,而深藏其中的华新遗址是迥然不同的风景一隅。那么,已和时代渐行渐远的“华新”,遗址保护仅作为老工人凭吊乡愁,年轻人参观民国建筑实体的地方?我认为这不全是文物“保护、修缮、管理、利用”的初衷。华新走进历史,遗址保护新的一页刚刚翻开,“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何保护文物、利用文物,不容回避的命题摆在人们面前,我感觉政府责任重于泰山。
笔者生活在郑州,不揣冒昧,以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浅议所悟,见笑。
其一,二七大罢工曾使郑州名震中外,光荣的革命斗争精神薪火相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上世纪50、60年代老城区中心二七烈士就义处,立着一个简陋的塔状木架,俗称“二七塔”,其实是50年代初,为郑州一次物资交易会搭制的,交易会结束没有拆除,人们误传而已。70年代,郑州市新领导高瞻远瞩地把这里改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拓为二七广场,修建起一座庄严雄伟的真正二七纪念塔,以后便名正言顺地跻身省文保单位,成为举世瞩目的郑州标识。郑州围绕二七塔建起当时最大的宾馆、商场、楼宇;藉此打通周边郑州东西南北的通道,借助“二七”的名气品牌,形成了郑州至今长盛不衰的经济文化中心,一处文保发挥了革命传统教育和助推经济发展的两项功能。
其二,位于陕西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名闻遐迩,但是黄帝故里在新郑,鲜为人知。2000年世纪之处,省政府敏锐地捕捉这一潜在优势,把新郑黄帝故里的那座岌岌可危的先祖庵,保护、抢救、修缮一新,推出了每年一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海内外的关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其三,嵩山少林寺和中岳庙都是50年代颁布的国保单位,若论历史厚重道宫中岳庙,远远早于禅庭少林寺,若讲古迹遗存,少林寺多次遭遇战火,与中岳庙相形见绌。但是少林寺借助一部武打功夫电影《少林寺》名扬天下,于是努力开发少林武术,赋予“禅宗祖庭”新的内涵,之后,少林寺车水马龙,旅游业成为登封市的产业支柱,老百姓坐享红利,不亦乐乎。中岳庙门可罗雀,竟和途经门外,直奔少林寺的蜂拥游客车辆,失之交臂。真的留步游览者,也只是途中小憩点个卯而已。两处国保寺庙,同一名山,毗邻而居,两种境遇,发人深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言它山之石,虽乃个案,有其自身的区位、内涵、机遇等因素,不过,从中品味出道理,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华新文保,乃是考验着卫辉政府的智慧和远见。一个树根疙瘩,有人利用制成根雕,价值连城;有人劈柴烧锅,一把火罢了,这就是卓识与平庸的高下。
让华新遗址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永葆价值,窃以为,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里,文保应当与经济结缘,不能井水不犯河水,封闭清高,拒绝市场烟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管理文物,经营搞活,人气财气双旺,文保单位才能充满活力,便于遗址的保护管理修缮,才能呈现“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优美,否则,一纸空文。河南列入文保的单位多矣,虽然法规确定了,但保护资金捉襟见肘,杯水车薪,有的无人问津门前冷落,坍塌损坏的文物建筑不乏其例。
卫辉市与华新纱厂遗址,500米之遥的名胜古迹望京楼就是一例。望京楼是明代藩王府的遗存,保存完好,上世纪的国家文保建筑,可惜没有规划利用开发,至今孑然一身,寂寞地兀立在老城一片民居之中,铁将军镇守,除了无言地在那里见证城市的历史厚重之外,再无他用。一座高28米,青石砌筑的全国唯一的无樑殿楼阁,据说,因养活不了一个看门的工资而锁门,哀哉。
望京楼现状之辙,华新遗址省保之鉴。在华新老区改造之先,我认为,政府应该和开发商联手规划,设计出将来遗址利用的预案,确保遗址革命传统教育和文化遗存保护功能之余,谋划和经济发展,楼盘效益的双赢举措,从而让改造后的老城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沧桑古朴的文保建筑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互为依托,让城市富有特色,富有韵味。否则,生米做成饭,悔之晚矣。
计划经济,俱往矣;风流人物,看今朝。今天的市场社会中,把经济和文化兼顾融合,并不容易,守住祖辈留下的珍贵遗存,需要远见卓识,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帷幄韬谋集众多素质于一身,历史在考验着一届届的地方领导人。我想,如果守业轻而易举,谁都可以为之,那么还需要万人、10万人,甚至更多的人中,才可以选一的公务员佼佼者承担吗?
创业难,守业更难。
更正:本文中华新纱厂遗址应为:中共在豫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纱厂劳工支部旧址。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