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丁香】一轮明月照古今 诗意情深月华浓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明月是泪湿春衫袖,元宵夜的淡淡忧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明月是念弟之情,人生的旷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明月是游子浓浓的乡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的明月是诚挚不渝的思友之情。“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照彻思妇的寂寞。“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的月夜无垠,折射宇宙之广阔,人之渺小。月光,自古为文人词客钟情,是古诗词中唯美的意象;月光,是一束宁静之光,生命之光,照亮诗坛,照亮人生。
张若虚的一轮明月辉耀古今,富含浓情诗意,一首《春江花月夜》横篇冠绝,“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景物入手,融景、情、理浑然一体,又以“月”贯穿全篇。全诗三十六句,二百五十二字,其中“月”字出现达十五次之多,几乎每句都有“月”,有时上下句都出现“月”字,令人不觉冗赘,“月”在诗句中皆有其意义和妙用,营造出一个独特唯美的意境。《春江花月夜》无论从诗之意境美、韵律美、节奏美还是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佳作,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喜爱,效仿化用,广为流传,全诗更给世人展现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春江花月夜》水墨画,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意境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起首句以江水为场景,便营造出“明月”与“潮水”共生的意境。春天的江潮水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皓月当空,春江水流,既有月夜江景的唯美,同时富含人生哲理。月与潮共生,江潮连海,天地宏阔,宇宙浩渺,万物之间实则皆有联系。“月照花林皆似霰”此中的“月”清辉洒照在花草树林之间,如同晶莹洁白的雪粒轻抚花草树木,月亮是景,又因景造情,既承前句“江流宛转绕芳甸”,又为下面铺陈,曲折蜿蜒的江水流过花香芬芳的原野,江水与月光构成月夜江景图。月光如白霜,无从察觉,与沙洲上的白沙融为一体。“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月”看似写月亮,实则以月亮为意象依托,“月”前的“孤”字突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一轮“孤月”夜空高悬,而此刻的诗人如同孤月一般,前句“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澄澈明净,在这样静谧的月夜,皎洁的一轮“孤月”,愈发衬托出诗人最清晰的孤独,意境悠远。
“月”既有景物的实写,也有诗人以月寄情,抒情的虚写。“月”在张若虚的笔下,仿佛有了灵魂,灵动,鲜活起来。如“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月亮如同一位等待游人归来的妇女,在楼上徘徊张望,轻轻拂过化妆镜台,对镜理云妆,表达诗人思归念妇的离愁别绪。
《春江花月夜》中“月”如一主线,将全诗珠玉相连,可视为全诗的诗眼,“月”的意境之美,通过诗的韵律节奏流动,注入诗人热烈、深沉的情感。《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久负盛名。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一共换九韵。以平声 “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等,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格律韵脚高低相间,往复回环。初时如细流轻柔而出,继而如溪水潺潺,渐有江河涛涛之感,收尾处又复归平缓。“月”之意境融于变化的韵律节奏之中,贯穿全篇,像一支小夜曲一样,宛转隽永,伴随诗的情感流淌,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巧妙地蕴含于诗篇。
二、思念之月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明月千里寄相思,远隔千里,明月照亮伊人相思楼。据有关资料表明,张若虚为唐代诗人,今江苏扬州人,尽管张若虚生卒年、字号等不详,甚至对《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地点学界今仍无定论,有三说,一说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赏月观潮时有感而作;一说此诗作于瓜洲(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之美;一说作于今扬州市扬子江畔。笔者认为,这些都不足以影响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妇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里“青枫浦”的地名,在今天的湖南浏阳县境内。诗人暗用《楚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流露出诗人游子的处境,紧接着诗人表露思人的愁绪“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相思明月映照离人,游人在思妇,思妇念游人,含有相互思念的隐喻。月光如影随行,寄托一缕离思,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月光卷不走,卷不走的是相思。月光如水,流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的月光,拂不去的思念。通过对思妇的一些卷门帘、洗衣服生活场景的描述,一步一步将思念的浓情加深,从节奏上,情感上将思念之情推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与离人遥遥相望,共享明月,遥寄相思之情。“相望”与“相闻”语道出空间的阻隔,同时又表达出诗人期待相聚的“闻”听之声,希望月光带去思念,一轮明月映照下,虽两地相隔,但皎洁的月光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带去祝福。思念的波澜荡漾,在诗作中涟漪般散开,掀起层层波,之后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句,将思念的浓情加剧,“昨夜”一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相思一直萦绕心头,不管是昨夜还是今夜,思念之情未减,“梦落花”“春半”二语又从时间上映衬思念,梦见花落,春已过半,至今还不能回到家。在这江边静谧的春夜,只能望着月亮慨叹,诗人将内心浓烈的情感,通过诗句一层层体现出来,从空间,从时间的维度上,诗人将思妇之情,游人相思,寓于诗句的微澜之中,汹涌于内心,通过月亮传递着深沉的情感。
三、哲理之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景,有情,更富人生哲理。从初记几句,到通篇熟记于胸,每次泛起于脑海,便有不同的韵味和体会。颇有初读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之感。纵观《春江花月夜》通篇,诗人仿佛彻夜未眠一般,历经从月生、月圆、月斜至落月,如同人一生各阶段的写照,少年、壮年、暮年的人生过程。如同南宋蒋捷《虞美人.听雨》词中,听雨的人生“三境”,经历少年的激情澎湃,壮年的沉稳练达,暮年的孤独寂寞。张若虚通过明月的意象,将人生放在广阔的宇宙之中考量,既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也有对天地恒常的思量。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诗人感悟到人生世代更迭,人的生命虽然会逝去,而明月恒常,变化的只是人。
遥想一千多年前的春夜,张若虚临江而立,见月感怀,心中有离思,有怅惘,有身在大唐时代的境遇,更有对人生的思考。起句“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了月生——“明月共潮生”,如同人生之路的起始,少年激情满怀,为理想为抱负,踌躇满志,浩浩江涛奔流千里,处处“月明”,江水蜿蜒流过原野,月光倾照在花林。“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孤月轮”,则是月亮升起后的月圆,一轮圆月高悬于澄澈的夜空 ,“孤”道出孤独,如同人生经历一番激情的努力拼搏至圆满境,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态势,然而终究难以绕开“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自然规律,一个“孤”字的妙用,便有一些伤怀之感。到诗的结尾处:“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中的“斜月”如同人生的暮年一般,历经少年,壮年的人生阶段,暮年如将落的“斜月”渐隐于海雾之间,结语“落月摇情满江树” 之“落月”蕴含着人生的感喟。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事物,看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景象。《春江花月夜》是诗人眼中的诗,是画家眼里的水墨画,是游子心中的思念。张若虚仅存《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两首收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将写景、抒情、议理有机结合,通过富于变化的韵律节奏,营造出唯美、清幽、深邃、迥绝的意境,语言平素,诗风去靡风绮丽之态,清新秀丽,巧用典故等特点,成为脍炙人口的千载名篇,历久弥新。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历来受到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明月共潮”,“月照花林”,“孤月”,“江月”,“明月”,“月华”,“斜月”,“乘月”,“落月”……十五个“月”贯穿全诗,构成唯美的意境之月,饱含深情的相思之月,富含人生的哲理之月。浓情诗意,哲思浸润于月光之中,如一轮明月,辉映古今。
(原创首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