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红旗渠游记(散文)
一
正午的秋阳,万道光芒直泻而下。极目远眺,青山脚下,初出深山的红旗渠水,绵延奔向未知的远方。
澄彻的碧水和金色的土地,缔结了一份浓情蜜意的姻缘,改写了林州大地“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的窘迫状况,让这片热土,重新焕发出盎然的生机和无尽的希望。
在这静美的秋日凌晨,我打起背包,爬上大巴,随团直抵红旗渠。
日上三竿时,旅行车便抵达景区门口。下车后,我很快结识了年龄相仿的云和雪两位美女。她们热情直爽,打开微信,我们即刻化为好友,粉面桃花相视一笑,就步调一致,抬脚上行。
攀爬约二十分钟左右的台阶,我们来到绕山渠堤上,闻名遐迩的红旗渠已然在目。凝神细看,渠水依傍着连绵起伏的山峦,蜿蜒曲折,缓缓流动,似有若无的水声,好像在演奏一曲低沉曼妙的乐章。水面漂浮着片片黄灿灿的落叶,如同一只只悠闲的小船,顺着水声前行,静静享受着这山环水抱的脉脉温情。
抬头仰视,山峦起伏。群山之上,草木褪去了枝头的青葱,留下片片斑斓,随着阵阵山风,与蓝天共舞,与流水梳妆。层峦叠嶂间,红旗渠俨然一位“已是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圣贤,轻言细语之中,让落叶回归自然的怀抱,为游客洗去奔波的疲惫。
这舒缓的清音,唯美的画面,让我们的思绪一点点安静沉凝。那一刻,只想停下双脚,用心去聆听这山,这水,这飒飒秋风拨动着的无边山林的奏鸣曲。可惜受时空所限,我们只能利用打开相机的空隙,略喘上几口粗气,拍几帧中意的画面,然后迈开脚步,继续在山水之间临摹着红旗渠潜在内心深处的模样。
从创业洞到团结洞,我们在一米多宽的石板小路上,沿渠徐徐而行。每隔一段路,脚下就出现一块一米见方的铁板,铁板中间镶有一尺见方的玻璃。朦朦胧胧的玻璃下面,挺立着当年立下的责任界碑。每一块界碑上,都留有渠道的修建单位、责任人等字样。这界碑,不是为修建红旗渠的人树碑立传,而是一块块的责任碑,这意味着修建了这个工程,就必须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
殊为世人惊,当为这样的界碑点赞!
二
跟随着历史的车轮,重新审视这片炙热的土地。从明朝正统元年,那个名曰林县的节点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更名为林州的五百年间,旱灾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无收。苦难岁月,已经残酷到“人相食”的地步。1959年的严重旱灾,让翻身做了主人的林州人民,又一次跌入困苦交加的深渊。在技术人员奇缺,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豫晋两省协商同意,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引漳入林”工程于1960年2月破土动工。历经近十个春秋,红旗渠于1969年盛夏7月,宣布全面竣工。
这十年间,三十万林州人民,如同一只只辛勤的小蚂蚁,日夜奋战在这荒山绝壁之上,多少人有家不归,多少忠魂埋骨山梁。工程的质量,人民的安康,舍小家为大家的殷切希望,都凝聚在这一块块责任界碑之上。
“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又坚如磐石。
我们一行三人走走拍拍,时而惊叹,时而静默深思,感慨万千。渠水不疾不徐,始终如影随形,一路相伴;亦或渠堤本是绕水修建,这才让众多游人的眼睛得以明亮,内心洒满阳光。
当太阳把最大的热情撒遍群山时,我们终于顺利抵达青年洞。一面鲜艳的红旗猎猎招展洞口上方,而镌刻在洞口周围崖壁之上的,有江泽民主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的题词,李先念主席的“山碑”,作家郭沫若题名的“青年洞”三个大字,皆以青山为纸,白色字体苍劲挥洒,似游龙飞风。
依着山间崖壁,一渠碧水如同一个刚刚走出闺房的新嫁娘,从拱形的洞中潺潺而出。她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抹着幸福的阳光,绽放着喜悦的笑容,从遥远的浊漳河,穿山越岭,来到了林州大地,开启着历史性的新里程。这一层又一层的山峦,一片又一片的草木,一阵又一阵的山风,瞬间幻化成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伸开双臂,拥抱着新人的到来。
洞口拍照录像者泱泱,云和雪拍发良久,要将这宏伟壮观的人间奇迹,昭告天下。我拍下纪念碑上的简介,寻得一处人迹稀少地,斜倚栏干,图文实地适时结合,边读边叹。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主要工程之一,地理位置在安阳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的牛岭山村下方,洞穿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山峰。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三百名优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
感慨之中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高举着“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的红旗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载,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道,架设152座渡槽,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穿山渡水,建成了全长约一千五百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黄土地上十年九旱的历史,更铸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建成后的红旗渠,吸引了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友人前来参观,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举世闻名。
掩卷思之,二百多个隧道,我们仅参观了三个;一千五百公里,我们走了不过区区几公里。如果仅以此来概括红旗渠印象,无疑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定能铸造人间奇迹。
红旗渠即是!
三
完成拍发的云和雪,随即拉起我的手,买票登舟。伴着隆隆的马达声,迎着流水热情的召唤,带着万千敬仰,我们进洞游览。
洞外白光炫目,洞内却一片黑暗,看不清周身的岩壁,只有冲锋舟轰轰隆隆的马达声,还有撕开水面波浪的翻滚声,交相混响,似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片刻,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明亮,崖壁彩灯如同颗颗夜明珠般璀璨夺目,那种昏暗带来的逼仄感刹时消失。五米多高的洞顶,六米多宽的水面,满载着游客的冲锋舟,来往穿梭于洞内,丝毫感觉不到狭窄。
人们顿时大声欢呼起来——好美啊!
是呀,突兀森郁的洞壁,黑魆魆的水,在霓虹般灯光的照耀之下,每一块石头,每一处流水,都眉目如画,生动传神,如同传说中的七仙女莅临人间。这时,人们不由地停止了欢呼,屏息凝视,悄悄举起手机,拍下一段段流光溢彩的奇景,珍藏在心底。
一段斑斓过后,灯光旋即切换成单调的白炽灯。仔细看去,那白炽灯居然是仿古的马灯。恍惚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三百名青年突击队员,借着昏暗的煤油马灯的亮光,有的双手握紧钢钎,死死地抵着石头;有的抡起大锤,重重地敲击;有的弓腰推车搬运石块……那钢钎溅起的蓝光,与马灯昏暗的亮光交相辉映;那咔嚓咔嚓的石头巨响,惊天地泣鬼神;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庞,洋溢着改造山河、不怕苦累的大无畏气概!
遥想这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山南是干旱龟裂的黄土地,山北是滚滚滔滔的浊漳河。让人望眼欲穿的浊漳河水呀,何时才能嫁到林州大地?也许,这三百名青年,不,应该是成千上万个奋战在近一千五百公里长红旗渠上的林县人民,每一个参加红旗渠建设的人,都把自己看做是迎亲队伍中的一员,不把漳河水这位新娘子娶回林州婆家,誓不罢休!
我们随着冲锋舟掠起的滚滚波涛,穿梭在青年洞中。时而黑暗,时而微明,时而灿烂的灯光,也如当年开山凿洞的那些青年们,他们像一只只穿山甲,在黑暗中穿行;在昏暗的马灯光亮中,坚信希望的抵达;也终于在凿穿山体的爆破声中,迎来了灿烂的阳光。然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投入到下一场与石头的战斗之中……
时光远去,洞壁观而不语。
洞中的流水,波涛滚滚,亲吻着每一处洞壁,拥抱着每一块石头。
六百多米长的青年洞,我们好像穿越了半个多世纪,太多的慨叹堆积心头。回程出洞的那一刻,太阳把金光镀上每个人的脸庞。大家仰起头,心潮澎湃,以虔诚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伟大的奇迹,伟大的民族!
返程路上,我们选择了渠水依傍的山路,想要顺路领略红旗渠的另番风韵。我们手拉着手,爬上了几段仅一人容身的陡坡,又紧抓着铁索坠下一段又一段近乎垂直的石崖缝隙,双腿还是止不住地颤抖。我和云几次想掉头,但看到雪还在咬牙坚持,我俩只得拿出拼命三郎的勇气,紧追不舍。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终于到达了来路的汇合点。那一刻,汗涔涔的我们跌坐在石头上,三魂六魄却仿佛被带到那支臂挽钢钎、身背铁锤、手推小车,翻山越岭的队伍中去……
日薄西山,坐上返程大巴,再次深情凝望红旗渠。朦胧之中,八百里太行山上,红旗渠犹如一条长长的红丝带,飘荡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之间,魂牵梦绕着这片黄土地,也永远飘荡在我的心坎上。
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处处留下和大自然共处抗争的足迹。红旗渠就是有目共睹的一例,欢迎大家来河南参观,感受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
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墨社和小小莲儿的大力斧正,感动!写作路上,感谢我们八一社团的良师益友,一路有您,今生有幸。
多次拜读老师美文,文美心更美!祝您创作愉快!

莲儿的文字纯净如山泉水,我需好好学习!

红旗渠不负人间奇迹之盛名。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是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欢迎有空来河南,红旗渠欢迎您!
不到长城非好汉,做为华夏儿女,我认为我们见证的人间奇迹还有很多很多,红旗渠就是其中之一。而奇迹的背后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致敬英雄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