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梦想烙在时光深处(散文)
一
那年春节,十二岁的娟子从长辈那里得了两元压岁钱。在一颗奶油冰块五分钱的年代,两元钱对于她来讲,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她仔细地将四张五角纸币卷好,藏进花棉袄口袋里,兴奋地跑去和同学淑乾炫一番,并约好去城里的书店买书。
出村走上十几里路,准备搭乘矿山的通勤车进城。上车后,娟子总觉得不踏实,好像每个人都在惦记自己口袋里的钱。春节期间,由于职工放假的缘故,车厢里的人并不多,这才让她略感放心,紧紧捂着口袋的手终于放下来,两只眼睛不再紧盯着经过身边的人。随着一声长鸣,小火车开动驶向城里。
在村里,娟子是个野丫头。上房爬树,动作灵活矫捷;去菜园偷摘茄子,不比男孩子跑得慢。可对于进城,她心里有点发怵,更别说进书店买书,心里更没底。城里的书店可不比村里的小卖店,报上父母的名字就可以赊欠,拿上东西走人。不过,有淑乾,情况就不一样了。单从名字看,就知道淑乾与她的不同。村里女孩子的名字多是小琴、小梅呀。淑乾,名字虽有些拗口,但雅气不俗。她人又长得瘦弱白净,是班里唯一一个戴近视眼镜的女孩子,处处显示出她的与众不同。淑乾的父母在城里工作,她住在村里的奶奶家,对城里很是熟悉。有淑乾带着去书店买书,娟子的心里踏实许多。
下了小火车,两个人手拉着手走下站台。她们要穿过几条小巷,才能找到书店。一路上,娟子的两只眼睛不够用,看着周围的一切都好奇。小巷里的房子整齐划一,从外表看都是一个样子——白墙灰瓦,尖尖的房顶,窄窄的院门大多关闭着。小巷里的路狭窄悠长,似乎看不到尽头。走着走着,忽然间,前面豁然开朗,一条宽阔的马路出现在眼前。这让娟子既新奇又紧张,她紧紧跟在淑乾身后,生怕自己在小巷里迷路。
她们出了小巷,在一条热闹的街道上找到了书店。书店的大门上方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新华书店”几个字。这条街是城里最繁华的地方,街道两边有商店、粮店。不时有人从商店、粮店里进进出出,书店门口则显得冷清多了。
推开书店的木门走进去,娟子不忘又一次把手揣进棉袄口袋,摸摸那温热的纸币。书店东侧书架上摆放着小人书,西面和正面摆放着许多看起来很是厚重的书籍。在来书店前,她就已经想好要买一本厚度像语文课本那样的书,至于什么类型和书名她没想好,也想不到。长这么大,除了课本和几本小人书,她只读过一本有厚度的书。那是一本小说,比她的语文书还要厚一些,小说描写的是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书名不记得了,内容自是不懂,而且里面的字还认不完整呢!可这已经激发出她读书的兴趣了。
她的目光在正面一排书架上停留下来。她发现有一本书的封面,与她读过的那本小说有些相似,厚度与语文书差不多。根据那本小说的价格估算,口袋里的钱应该能买下这本书。她和淑乾交换了一下眼神,从淑乾那里得到鼓励,便伸手指向那本书,小声地对女售货员问道:“那本书多少钱?”售货员三十几岁的样子,正在与旁边的同事说着话,她回头看了一眼,不耐烦地说了句:“你们看不懂,那是大学生看的书。”
娟子不敢再说话,一开口,别人就能听出她是乡下来的,那种自卑不用别人给你,自己心里一直怯着。她只好看着淑乾,就见淑乾白净的脸气得通红,撅着嘴巴想说话却又说不出来的样子。为此,她们坚定认为售货员故意刁难,不卖书给她们,有点瞧不起人。
走出书店后,她们愤愤不平,这事也让娟子郁闷了好长时间……
二
中学毕业后,娟子去了镇上的粗瓷厂打工。
小镇不大,很是热闹。街道两边,相隔不远就有一个报刊亭。摆放在报亭外面显眼的地方,多是些花花绿绿的报刊杂志,而最流行的金庸、古龙的武打小说则放在报刊亭里面。如此摆放,一则吸引人的眼球,二则武打小说书价格贵,怕人顺手牵羊。
每天骑车经过报刊亭,娟子会不由自主放慢速度,盯着那些杂志看上几眼。杂志什么时候更新了,她能很快发现。那本《青春岁月》杂志,上学时就读过,喜欢的不行。如今,它摆放在那里,只要她停下车,走几步过去就能拿到,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闻闻它的书香,读读它的文字。那是一种怎样幸福和美妙的感觉啊?!看着报刊亭的主人坐在亭子里,随意地翻着书,她羡慕的不行。那时,她最大的梦想是有一个自己的报刊亭,有好多的书可以读。
但是,做学徒工的工资少得可怜,一部分还要交给母亲,买书的渴望只能藏在心里。学徒期结束,她拿到了第一份全额工资,下班后兴奋地冲向报刊亭。她不再是那个怯怯的乡下孩子,她的工资可以买下她喜欢的书。
回到家里,她没同往日一样帮母亲做家务,躲进屋里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母亲从外面回来,一把夺过她的书,狠狠地扔在地上,“这么用功,上学时干嘛去了?”她无言以对,又不敢去拾起地上的书,只能绕过母亲身边去做家务。后来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溜回屋里,拿起地上的书准备偷偷藏起来。在掸去书上灰尘时,她的心疼了一下,好像被扔出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她的梦想被无情地抛弃。
事隔不久,娟子被母亲安排去相亲。男青年是镇上的人,和她在一个工厂里上班。瘦瘦高高的样子,有些腼腆。俩人彼此问过年龄家庭住址,再也没话说了。留也不是,走也不是!她想打破这尴尬的气氛,问出一句:“你喜欢读书吗?”对方抬头看着她,一脸的惊讶和茫然。她脸上有些发烧,心里发虚,没想到自己的问话,让气氛更尴尬了。
“你喜欢读书吗?”一时间,这句话成了厂里一些人的笑谈。相亲的事自然没了结果。不久后,娟子离开那家工厂,去了城里工作。从此,再也不与人提读书的事……
三
多年以后,娟子在城里扎下根。作为一个行走在烟火日子里的平凡女人,她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
街角边一个书摊引起了娟子的注意。书摊主人是个中年男人,他面色沉静,穿着干净朴素。他习惯地坐在书摊后面,目光时而在书摊上巡回,时而投向经过书摊的行人。书摊不同于其他商品,需要吆喝叫卖,可他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有人来买书。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极少有人在书摊前停留,哪怕是弯下身随意拿起一本书或报纸,翻看一眼再把书放回去,与书摊主人聊上几句,这对书摊主人也是一种安慰。
每次经过那里,娟子都为书摊主人担忧。如此,能挣到钱吗?如何维持生计?同时又为书摊主人的坚持从心底佩服。曾经,她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个自己的书亭,里里面外外摆满书;来买书的人络绎不绝,她坐在书亭里读书,既能挣钱养活自己,又有书可读。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幸福时光啊!
书摊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她的心里有些失落和遗憾。也许,书摊主人和她一样不得不为生计而放弃自己的坚持与梦想。也许,他找到了更好的地方来摆书摊,或是遇到了喜欢读书的人。但书摊的消失,好像使她失去了一个心仪已久的朋友。这是她没想到的,当她鼓起勇气决心不再理会周围人的目光,不再纠结钱是用在生计上还是用来买书时,书摊却不见了。街角书摊的位置空了,她的心里也一样空落落的。
重重的失落感,娟子很想找人倾诉一下。她想到了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同学淑乾。这对打小的好朋友,来自同一个村子,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娟子是每日为生计奔波的烟火女人,而淑乾是深受学生尊重的教师。不过,两人的友谊从没有因为境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每每遇到烦心事,娟子都会第一时间找淑乾倾诉。淑乾给她开解的,多是让她多读书,也时常绕半个城市来给她送书。不少生活中的难题,书中自有答案。这些年,娟子断断续续读了一些书,也大多是淑乾送给她的。谈到读书,两人第一次去书店的情景,她依然记忆犹新。不过,当年的新华书店早已不见,在它的旧址上建起一家大型超市,生意十分红火。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娟子偶尔经过那里,会站在路边出神。她也会轻轻叹息,似乎唯恐别人听到了这叹息声。
淑乾告诉她,如今能静心读书的人不多,喜欢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多选择网上阅读。说她能坚持读书,值得点赞!淑乾的话,让她又高兴又羞愧。她知道,人生没有重来,时光一去不复返,而她用来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没能坚持最初的梦想,留给她的还是深深的遗憾。
曾经的小姑娘,如今已是鬓生白发。她最初的梦想是有一个自己的书亭,安静地坐在书亭里读书。如今,在这座城市里还能安放下她的梦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