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笑口常开 远离焦虑(随笔)
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信息社会里,大家有时会质疑:为什么人非但没有更充实、更智慧、更安详,反而更空虚、更愚蠢、更浮躁?
据WHO统计,全球5亿精神心理障碍者,抑郁症达2亿多,成人高达5-10%。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之所以烦躁、焦虑、忧郁,最根本的原因是欲望作祟。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是欲望的多重性。权势愈盛,欲望愈强。“天大没有人心大,欲望之大,无边无沿,千奇百怪,波涛汹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来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条件、环境、克制力和操守。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想,不知不觉就已经资产过剩了,而相当一部分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
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人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于是人心便有了高低起伏。人是个浊物,天性是要沉降,只有落地才觉有根。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欲望持续久了,一时无法满足,便会生成焦虑,坐卧不安、食色无味、神经错乱。于是有些人产生了自闭、忧郁、愤怒、狂躁、仇恨的情绪。隐性表现则更多罹患各种癌、瘤、综合症。
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内心有着辩善恶、分美丑的机制,能决定欲望的去留,一切尚可调整。因为长期的焦虑,可使人身心交瘁,人生观扭曲,进而人格变异。一旦调节机制出了问题,人就会生病。人的灵魂世界也是一样,这就需要建立知足的健康心境,及时排除那些邪恶的欲念,乐天知命,使自己始终朝着向上向善的美好目标前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笑口常开,远离焦虑,在安详的心境中成就事业。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本叫做《钝感力》的书,有感于社会对人生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和尊严的挤压。渡边淳一提出要与高速运转的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迟钝”一点,慢半拍,多一些“钝感力”。其意是让人们远离浮华的世相,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始终清醒把握自己能做什么、想要什么、怎么要的实现能力。
狂奔的时代列车,装载了多少徒有虚名的过客。眼花缭乱的诱惑,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人们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适应性,但仍难免被搞得心浮气躁。
毛泽东,堪称一个时代。那时,同志的信任,国民的良心,都是足斤保两的。物质虽然匮乏,而精神世界却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抚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亲近到了极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确国泰民安。那段光景,人民是怀念的。
《最愚蠢的一代》作者马克鲍尔莱因教授痛心于如今的美国青年“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成为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代,却没有善加利用”。他奉劝他的学生“适当远离电视机、远离电脑网络,不要成为数学和信息的奴隶”。他要求自己的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歌、积累词汇、锻炼记忆、丰富想象、提升境界。在没有图像、音频等电磁干扰的安静世界里 ,思接千载,智通万里。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静心思考问题,在丰富的想象中“创作”自己、找到自己、解脱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清净的心境,用智慧网点人生优美的追求。
什么车子、房子、战争、灾祸——其实,在人漫长的旅程中,最沉重的不是某种外物,而是那颗无法安定的心,惊怒忧思,悲喜无常,患得患失。心理负担过重,到了一定极限,心灵扭曲,魂魄凋零,最终压垮自己。
有个人什么都想做,累成一身病,成天烧香礼佛拜观音,但不很奏效。有一天,他看见一个人也在拜观音,这个人很像观音。他问:“你是观音吗?”“在下就是。”“你怎么还拜观音呢?”观音说:“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回头拜拜自己,起身做吧!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积极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与人民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