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初见】《锁麟囊》与《弟子规》(随笔)
我最早对京剧产生兴趣是从程派开始。程派是由京剧大师程砚秋创立的旦角派别。程派唱腔刚柔相济,柔中有刚,优美动听,感染力强,许多唱腔幽咽婉转,曲折低回,善于表现人物的痛苦、悲哀、幽怨的心境。而对程派的认识又是由京剧《锁麟囊》入门的。
1989年春晚,程派名角迟小秋演唱的《锁麟囊》中的一段《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将我带入对《锁麟囊》这一名剧的探索与研究。
《锁麟囊》是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根据《剧说》中一则引自《只尘谭》的故事创作剧本,程砚秋大师设计唱腔、排演的京剧剧目。
该剧剧情是:清代登州富商之女薛湘灵,许配表兄周庭训。出阁之日,除却丰饶妆奁之外,其母又特赠一装满珠宝的锁麟囊,寓意“锁住儿”,祈愿女儿早生贵子,母子平安。轿行中途,突遇风雨,赶至路旁春秋亭暂避。转瞬又来一轿,刚刚停下,便闻轿中传出啼泣之声,湘灵遣侍女询问,得知新娘名唤赵守贞,母亲早亡,全靠父亲抚养成人,如今远嫁,家中只留老父一人,风雨之际,想起老父孤贫无人奉养,是以悲哀难禁。湘灵听了,甚为怜悯,遂以锁麟囊相赠。少时雨过天晴,赵守贞未及问明湘灵姓氏乡里,两轿便匆匆分道而去。六年之后,登州突发大水,乡人四散逃生,周庭训一家也皆失散,湘灵辗转流落到了莱州地界,偶遇儿时奶母胡婆,备述流离之苦,胡婆至为相怜,适值当地富户卢家要招保姆,胡婆便将湘灵推荐应招。湘灵至卢家,甚得卢子天麟欢心。一日,湘灵伴天麟在后园嬉戏,天麟将球抛入园角小楼之中,湘灵登楼寻球,瞥见楼中高悬绣囊,却是当年出阁时在春秋亭所赠贫女之锁麟囊,睹物伤怀,悲从中来,不禁痛哭失声。天麟见状,急告其母,原来其母便是赵守贞。结婚之后,因得锁麟囊中珠宝,作本经营商贸,遂致家室殷富,故时刻感念赠囊之人,惜乎不知乡里姓名,乃于后园特筑小楼,悬囊其中,以志永不忘德。赵守贞闻听儿子禀报,急唤湘灵询问,原来果是赠囊之人,立为更衣换装,待以上宾之礼。此时,湘灵之夫周庭训携母、子避难,适也至此,离散的一家重又团圆,守贞与湘灵相敬相亲,结为姊妹之好。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买过一套《锁麟囊》光盘,是由老一代程派演员王吟秋、李蔷华、赵荣琛、新艳秋和李世济五位合演的,我常通过VCD播放、学唱,记住了全本的唱词和曲调。电视11频道只要播出《锁麟囊》,我必看完。后来又通过网上搜索程派各种版本的《锁麟囊》,如五小程旦:迟小秋、张火丁、李海燕、刘桂娟、李佩泓,进行比对欣赏,再后来又有更年轻的程派演员,如吕洋、江汁、郭玮、周靖、隋晓庆等,都一一欣赏研究,可谓达到酷爱和痴迷的程度。
人们之所以对这部戏情有独钟,不只是受程派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更是由于这部戏在当今仍有它深刻的德育内涵。它歌颂了人间大爱、善良仁慈以及知恩报恩的朴素情感,讽刺了那些谄富骄贫、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
去年,我从工作一线退居二线。工作轻松了,时间充裕了。我开始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并在巨达豪峰贸易有限公司开办的厚宁国学讲堂中为小学生和家长朋友们讲了两期《弟子规》研习公益课程,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学文则属于智育修养。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之所以将《锁麟囊》与《弟子规》联系在一起,是由于两者的教育意义不谋而合。有一次看完京剧《锁麟囊》后,我有感而发,写下“一部《锁麟囊》,一本教科书。”的句子。《弟子规》中有很多方面在《锁麟囊》中得以充分体现。仅从以下三个句子中予以说明。
第一句:“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是《弟子规·泛爱众》中的第一句。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是天地所生,万物滋养,应该不分族群、人种、性别、宗教信仰,皆应相亲相爱,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倡导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行义举和仁爱之心。
在《锁麟囊》剧情中,有这样两个场景最能体现主人公薛湘灵的善良与仁爱之心。
场景一:遇贫穷,慷慨赠囊相助。薛湘灵出嫁途中,在春秋亭避雨,巧遇另一乘婚轿。婚轿寒酸残破,并从中传出哭声,经耐心询问,方知轿内乃贫寒之女赵守贞,因自怜贫贱,悲哭不止。湘灵遂将锁麟囊隔帘相赠,并嘱咐丫鬟仆人不要透露自家姓名,行善不图回报。
场景二:遭落魄,依然选择善良。遭遇洪水后,薛湘灵随胡婆打粥。由于难民太多,胡婆好不容易打来一碗粥,湘灵刚要喝,这时候看到一个老婆婆走路踉跄,饿得直哭,她端起自己的粥毫不犹豫地送给了老人。
主人公薛湘灵无论是条件优越还是身处逆境,始终不忘关爱他人,帮助别人,积德行善,乐于布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善良慈爱的典范。
第二句:“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语出《弟子规·泛爱众》。意思是,受人恩惠要记得报答,别人有愧于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总是记在心中,别人对我们的恩德,则要铭记在心,感恩不忘,常思报答。倡导的是“不忘人恩,不思人非,不计人怨”的良好品德。
在《锁麟囊》剧情中,落魄的薛湘灵来到卢府佣工,在帮府上幼子天麟寻球时,猛然发现供在朱楼里的当年赠与他人的锁麟囊,经与卢夫人反复对证,方知卢夫人即是当年的赵守贞。赵守贞自当年受赠锁麟囊后,家境愈来愈好,将锁麟囊专门供于东角朱楼,始终不忘报答赠囊之恩。二人相认,遂结为金兰之好。赵守贞不忘人恩,知恩图报,薛湘灵一心向善,终得团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福田心耕”“善有善报”的最好诠释。
第三句:“勿谄富,勿骄贫。”
语出《弟子规·泛爱众》。意思是,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提倡对待贫富应一视同仁,切勿嫌贫爱富。
在《锁麟囊》剧情中,有三个场景对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进行了讽刺。
场景一:傧相父子为谁去薛家谁去赵家争吵,二人都不愿意去赵家,因为赵家贫穷,他们看不起赵家,都愿去薛家,因为薛家富有。结果,最后父子二人都去了薛家。
场景二:出嫁之日,赵家的仪仗队员敲锣不用力,还说一些难听的话,“敲破了你赔得起吗?”待赵家受赠锁麟囊后,仪仗队员便非常卖力地敲打。
场景三:薛家丫鬟梅香对待赵守贞的父亲赵禄寒直呼“老头儿”,很没礼貌。
剧作中对傧相父子、仪仗队员和丫鬟梅香这些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很多优秀剧目,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对经典文献中相关论述的精彩诠释。同样,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等经典著作时,也要联系优秀剧目作为例证。优秀剧目和经典著作可帮助我们相互印证,相互理解,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放灿烂之花,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