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饱含深情说盐豆(散文)
故乡有一道颇负盛名的菜肴,名字叫做“盐豆子”。它既可以作为隆冬季节餐桌上的主菜,也可以作为辅菜或调味品。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年的入冬时节,母亲都要将一二升(每升约四市斤)挑拣、漂洗干净的黄豆倒入水中浸泡。七八个小时后,当黄豆在水中由亮闪闪的小圆豆,逐渐变作长满皱纹的小麻豆,再逐渐地变作胖嘟嘟的、白里泛黄的、像刚从豆荚中剥落出来的鲜豆粒般大小时,便从水中捞起,倒入地锅里,然后添加清水蒸煮。蒸煮过程,先是用干树枝一类的大火烧,然后用麦糠一类的文火慢慢地煨。五六个小时以后,一锅黄豆就慢慢地煮熟了。煮熟了的黄豆,那古铜色的、舒展展的容颜,煞是可爱;那入唇即化的、香喷喷的味道沁人心脾。
此时,母亲会私下里用烀烂了的黄豆,与细盐末、细姜丝、辣椒油、及不知名的其他香料,调制出一小碗香盐豆,让我独自解解馋。那香、那过瘾,那是无法用言语来比拟的。
煮熟了的黄豆,要趁热置于透气性能良好的蒲包内,并同时埋于厚实的麦草里,经历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的发酵。发酵好的黄豆,用筷子划拉一下,便产生相拥于一起的、蚕宝宝般优雅的动感。轻轻挑起,则会出现长长的、晶莹剔透的粘丝。
将红萝卜片、食盐、辣椒面及花椒、葱姜等调料,与发酵好的黄豆放在大瓦盆里搅拌均均时,就成了红彤彤、亮晶晶的鲜盐豆。
辣椒面的制作最麻烦,也最辛苦。干红辣椒先要放在锅里用小火炒制,以增加辣椒的香味。然后再把炒制好的辣椒放入石碓窝子里踹(杵,舂),直至踹成粉末状。
炒制辣椒及踹辣椒都要用毛巾,从前到后地系在后脑勺上,把口鼻紧紧地捂住。不然的话,辣椒刺鼻的味道会呛得人泪流满面,甚至喘不过气来。
新放入的萝卜片,在盐的作用下,要一个星期才能融化得柔软可口。刚拌好的盐豆,也要一个星期,豆子上的粘丝才会被食盐“咬断”。到了开春季节,天气变暖,为防止变酸、变质,要把鲜盐豆放在柔和的太阳光下晒干。
贫困的年代,盐豆子是一家人的主菜。除非来了亲戚或逢年过节,平常很少烧菜,大部分下饭的菜都是盐豆子或咸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后,我去县城补习班复习功课,虽已吃上了小麦煎饼,可吃的菜肴还多以盐豆子为主。每餐吃熟菜,是一件很奢望的事。
在县城补习班学习,几乎每个星期六的下午,都要骑着自行车回家带饭菜。有一次,因走得急,我只带了煎饼,而忘记了盐豆子。当骑行到村口下车与邻居打招呼时,我隐约听见后面的呼唤声。原来,是母亲手里拎着一包菜,正挪着一双小脚,急切地一边呼唤,一边向我跑来。
当我接过母亲手里的盐豆子时,她却像是犯了错误似的,泪眼汪汪地望着我说:“咱家里穷,没能给你多少零花钱买菜吃,你连盐豆子都不带怎么行呢?”
“娘,俺不是故意的,是忘记了。看您大老远的,还来喊俺。”说着说着,我就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干盐豆子炒鸡蛋是家乡响当当的名菜。说它出名,是因了它红白分明的颜色,顺风两里路能闻得到的香气和令人馋涎欲滴的味道。盐豆子炖粉条,盐豆子烧豆腐白菜,盐豆子蘸大葱,吃水饺蘸盐豆,都会使人食欲大开。
说来也怪,盐豆子闻起来臭烘烘的,吃起来香。按理说,它独特的刺激人们味蕾的功能及特殊的制作流程,它的本性应是刚烈的,也应是与众菜肴格格不入的。可它的性格表现却是包容而又温和的。不是吗?把盐豆子与不同的食材放在一起,做出的菜肴,都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与风味!
想必大家对豆腐渣都很清楚——喂猪,上地。但豆腐渣和盐豆子,再加一点食用油和辣椒酱,在锅里炒熟,那诱人的馨香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集体年代,我盼望着过年,也奢望饱餐一顿盐豆子炒豆腐渣。
老婆是个盐豆子迷,前些年的初冬季节,她都会小试身手,做一些盐豆子,让家人尝鲜。可近几年,因购买她的农用物资而喜获丰收的人,为答谢她的货真价实,而常常送一些盐豆子给她。我和儿子们远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吃不了,每每我们探家,就会喜不自胜地带回去一部分盐豆子,分享给外地的老乡们吃。因吃得爽口,我的一个“红颜知己”竟吃得上了瘾。在我拙劣的技艺传授下,她竟像模像样地学会了做盐豆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盐豆子已从餐桌上作为主菜的位置逐渐退了下来。然而,作为知名的调味品,和用盐豆子为辅料制作的佳肴,却不断地传扬开来。
寒冷的“三九”那天,我在外地的朋友家做客,温馨的餐桌上竟出现了盐豆子炒鸡蛋和盐豆子炖豆腐亮眼的两道菜。因为这两道菜,像是记起了乡愁。我激动的心怦怦直跳,连眼睛也都看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