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老家的“炸丸子”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老家的“炸丸子”往事(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98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96发表时间:2022-01-30 00:19:21
摘要:故乡的习俗,只有炸了“丸子”,这年才算是开始,丸子面很黏,被长长的挂在嘴边,一边是城市,一边是故乡......

【东篱】老家的“炸丸子”往事(散文)
   本想马上启程回来家过年,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人猝不及防,封城了,我被困在了原地。和母亲视频说明情况后,母亲虽有些怅然,但也颇识大体,说了些不用担心,让我们也吃好喝好之类的话。话题一转,说到了本来想等我回去“炸丸子”,这样只能先炸了,回头等我们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带走之类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的乡愁。
   老家所谓炸“丸子”不是“四喜丸子”“汆丸子”之类的肉丸子,而是一种集黏、甜、香混合而成的纯素食,类似于北京的“炸糕”。是用粘米面做皮,烀熟的红小豆泥加糖做馅儿,油炸而成的美食,这种美食都是年前10天左右制作,一次就做出很大的量,成为未来一个月餐桌上的主食,大概能吃到二月二龙抬头。
   滦河入海的冲击平原上,昌黎县、滦县、滦南县、乐亭县、曹妃甸区几个县(区)沿着滦河两岸分布,简称昌滦乐,被外界称之为“老呔(tai)儿”,口音被称为“老呔儿话”。这儿的地形从燕山余脉山地丘陵一直到向南过渡到平原,滩涂,直至渤海。向东距离山海关咫尺之遥,向西通衢大道直达京津,被称为“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关外”。这里自古交通便利,物阜民丰,人口稠密,商贾云集,形成了独特的“老呔儿文化”。“炸丸子”就在这一代形成,成为更大范围的大众化美食。
   “炸丸子”的习俗来源没有文献考证,我妄加揣度猜想,是受了关外东北过年蒸粘豆包的影响,改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自清中后期开始,自昌滦乐走出去到东北闯关东的“老呔人”不计其数,民国初期,当时立市仅200年的长春就有近10万“老呔”人讨生活,他们主要以经商为业。慢慢地逐渐形成了以“刘新亭”子孙为代表的合德堂,合义堂,保合堂等众多商号,到了民国时期,随着现代工业的启蒙,“老呔帮”更是异军突起,在整个东北,乃至京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东北首富也是刘氏后裔,被称为仅次于“晋商”“徽商”的“呔商”。后来刘家子孙逐渐走上官商道路,大家熟知的相声演员,曾任民国大总统冯国璋的后人冯巩的母亲就出自这一脉“京东第一家”的刘氏。
   这么多外出的“老呔人”必然和家乡联系紧密,从民居上看,“昌滦乐”一带的民居也是和东北类似的平顶房,再向西没多远就是完全不同的尖顶瓦房样式了。东北制作粘豆包的习俗自然也会被带回“昌滦乐”一带。昌滦乐地区多是属于滦河,沙河,汀流河等河流冲击而成平原,土地以松软的沙质为主,极为适合花生的生长,有着自己特有的品质,被誉为“东路花生”。这里人称呼花生为“lao生”,小的时候以为这两个字是“老生”,还自作多情地想是因为花生角上都是麻子坑,邹邹巴巴像老人的脸,所以叫“老生”,等学了一篇语文课本《落花生》才明白,极有可能是应该是本名“落花生”的简称“落生”。花生就给这一带带来了充足的油料,于是蒸粘豆包就当地被改良为油炸,可能是叫“炸粘豆包”拗口,或者是它的形状和做法当地原本流行的“丸子”近似,慢慢地就叫做“炸丸子”了。
  
   二
   记得童年岁月里,制作“炸丸子”的黏米面和做馅料的红小豆以及所用的油料都是出自自家一块儿地。沙陀地里,像绿色的地毯一样种植着无垠的花生,各家地与地分界处,总要种上几垄黏高粱,像是一排排的卫士守望者这片田野。黏高粱是我见过的最为高大的农作物,垄宽,长得也快,在垄内再套种几垄红小豆,拔节很快的黏高粱就给红小豆这种喜阴植物腾出了生长空间,勤劳的家乡人民总能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利用极为有限的土地。到了秋天,高高的秸秆上结出红红的黏粱穗子,颗颗饱满,或昂首,或低垂,像是红艳艳的花朵在开放,成群的麻雀总是喜欢落在高粱穗上啄食谷粒,压得高粱杆在风中更加起伏摇摆。此时,地上低矮的红小豆和花生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乡民们开始丰收的忙碌。
   似乎丰收后就为了享受,而且要享受炸丸子的全过程。制作“炸丸子”费时费力,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尝得美味。
   第一天傍晚,母亲先是称出黏高粱米的份量,我家四口人,每年大概都是8斤米左右,然后就是淘米,洗去灰糠,滤除石子,再把米泡上一晚上。等到第二天母亲会带上我早早地出门就去借小石磨。临近年根的几天,村子里有限地几副小石磨就开始“轮官”(“老呔儿”语,就是从东家到西家,闲不住),往往找到的石磨也正在另一家主妇手里旋转着,母亲总是过去帮忙,拉上一会儿家常,说着今年你家炸多少斤米,谁家某某真能吃,一顿能吃多少块儿“丸子”,还要就着一碗大肥肉,然后一起哈哈大笑。小石磨很重,我和母亲一人拿半扇,需要歇好几气才能搬回家。母亲找出家里的大簸萁,二簸萁,刷洗干净,把小石磨放在簸萁中间,一手推动石磨,一手持舀子往里注入泡好的黏米,白里略略透红的米浆就慢慢从石磨的缝隙里欢快的蜿蜒而流。磨完以后,需要沉淀整整一个白天,到了晚上,倒掉浮水,刮下成型的米浆,盛入盆中,揣匀,置于温热的炕头,要醒上一个晚上。第三天一早,我和妹妹还没起来,一股香甜味儿直冲鼻孔,是母亲把攥好的如核桃大小的豆馅泥塞入我和妹妹嘴里,嘴里说着:“两只馋猫,尝尝甜不甜,加了很多红糖哩!还不起来!”
   包“丸子”需要全家上手,我和妹妹的工作就是攥馅,红豆泥温热,抠起来有股黏黏地沙沙地感觉。不管我俩攥成什么形状,父母总能把馅料包进白里透红的黏面里。等到临近中午,家里柜子上就会摆满了大、小簸萁、盖帘菜板等,能用的几乎都用上了,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椭圆的“丸子”。包到最后如果剩下的是面,母亲就会说“来年有被盖,冻不着”,如果剩下的是馅,就会说“明年有钱花,饿不着!”
   劈柴是早就预备下的,红红的火焰此时正在锅底跳动,锅里翻滚的是自己地里出产的花生榨的油。随着滋啦滋啦的“丸子”下锅声,油锅里升起一串串气泡,偶尔由于某个没有被攥结实的丸子里有空气受热膨胀,就会“砰”地发出一声轻响,丸子表面就会钻出一个或者几个小耳朵,更是招人喜爱。那年月刚刚摆脱了饥饿,虽然是家产花生油,但是母亲也舍不得用,她总是只把“丸子”略略炸一个油皮,就赶紧捞出来,“丸子”表面还略显苍白,她说以后熘饭时候多加把柴禾就熟了,不用浪费油。只有最后一锅“丸子”是要炸熟,炸透的,也是最好吃的,红得透亮,捞出来冒着热气,滴着热油,令人垂涎欲滴。
  
   三
   本地人家除了“炸丸子”以外,一般还要炸油饼,炸饹馇夹。油饼自不用多说,要说这“炸饹馇夹”也算是昌滦乐一带特有的美食。饹馇是用尚好的绿豆磨浆过滤得到稠豆浆,再用一种专门的烙子摊出铜钱般厚的薄饼,型如广为流行的煎饼,只不过是淡绿的颜色。炸饹馇夹先是在案板上铺好一张饹馇,放上和好的面糊(面糊是用肉馅,葱花等调制而成的),摊匀,再盖上一张饹馇,直接切成条状或者卷成筒状再切成小块儿,下油锅炸熟,色泽金黄,外酥里嫩,比“炸丸子”味道更加鲜美,就是对庄户人家一年最好的的犒劳。
   炸熟炸透的美食上桌前的第一碗,母亲总是要我送给爷爷奶奶的,抱着热盆,走在寒冷的土路上,我总是忍不住低下头把“丸子”上面的“耳朵”咬下来吃掉,烫烫的,酥酥的,甜甜的。
   后来父亲做起了卖豆腐的小生意,家里有了电磨,每到年关,村民们都会担着泡好的黏米来我家打浆,从早到晚一直排出很长的队伍,我负责去挑水,父亲磨浆,母亲总是亲切的和大家打着招呼。有些村民还会跟母亲讨些豆腐渣,说是和在黏面中会让降低黏性,增加酥脆地口感。那时候的黏面也不局限于黏高粱了,有了糯米,大黄米,黏玉米等各种黏性粮食做黏面了。再后来,除了花生,人们也很少种植这些杂粮了,过年就买来现成的黏面和水成面,电磨打浆也逐渐被淘汰了,人们制作“炸丸子”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现在,物质丰富了,生活里到处充斥着各种美食。油腻的炸丸子对于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已经不再受青睐。但是年根底下“炸丸子”习俗并没有断,只是减少了些分量。家家都遵循着这个传统,都认为只有炸了“丸子”才是年的开始。
   每一个回乡的“老呔人”返程时,父母都会大包小包带上各种美食,其中必不可少的必然有最具年味的“炸丸子”。
   粘粘的“丸子”挂在嘴边,被扯得老长,一头儿是城市,一头儿是故乡。
   红红的豆馅很甜,里面包含家乡父母的深深地恩情和谆谆的叮咛。
  
   首发于江山文学
   2022年01月26日夜于燕郊
  
  

共 33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了。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家乡的年味——“炸丸子”。文章的开篇,作者通过和母亲的通话,引出了文章的主题。“炸丸子”是作者家乡在年底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饮食文化,被称为“老呔儿文化”。作者家乡的“炸丸子”,不同于四喜丸子,类似于东北的油炸糕,是以黏米面和豆沙馅作为食材,再经过油炸而成的一道美食。作者猜想到,家乡“炸丸子”风俗的起源,可能是受到关外东北过年蒸粘豆包的影响,经过改进而形成家乡独特的风俗。作者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做“炸丸子”的整个繁琐的过程,场景描写细致入微,情节生动感人,彰显了母亲勤劳、善良、节俭、孝顺的优良品质。如今,作者的家乡依然延续着这种传统的习俗,和过去相比,人们制作“炸丸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繁琐,变得快捷容易,歌颂了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清新,情感真挚感人,匠心独运,借物抒怀,场景描写生动细腻,蕴含着款款的深情,其中有对亲情的珍爱,有对母亲的感恩,也有母亲对子女的深厚的爱等等,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读来倍觉温馨。 “炸丸子”这道舌尖上的美味,给味蕾以不可抗拒的诱惑,令人口齿留香。文章贴近生活,感人肺腑,让人回味无穷。深度佳作,倾情推荐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1-30 00:41:24
  天方夜谭老师笔下的“炸丸子”,和我们东北人早餐吃的油炸糕极为相似。老师带来的这道舌尖上的美味,让人垂涎欲滴,口齿留香,回味无穷。这篇散文语言质朴清新,情感真挚感人,借物抒情,抒发情愫,场景描写生动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深度佳作,力荐品读!感谢赐稿东篱,期待精彩继续!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祝天方夜谭老师: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2:57:05
  对,就是和你油炸糕跟相近,只不过除了第一锅炸熟其余都要再溜一遍才能熟,为了解油腻,一般和酸菜一起搭配着吃,相信李大钊和赵立坚小时候也盼着吃“丸子”哩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2-01-30 01:01:10
  文字简朴,叙述自然,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一篇文章!拜读老师的好文,谨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2:58:58
  昌滦乐这片孕育着“老呔儿”文化的热土,不只是出过东北首富,京东第一家这样的大户,近代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现代外交部铁嘴发言人~赵立坚,都生在这片热土,估计童年过年也都盼望着吃“炸丸子”。中国三大剧种之一的评剧也起源这里,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另外滦州皮影,滦州剪纸,滦州大秧歌也颇具地方特色!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3:00:29
  昌滦乐这片孕育着“老呔儿”文化的热土,不只是出过东北首富,京东第一家这样的大户,近代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现代外交部铁嘴发言人~赵立坚,都生在这片热土,估计童年过年也都盼望着吃“炸丸子”。中国三大剧种之一的评剧也起源这里,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另外滦州皮影,滦州剪纸,滦州大秧歌也颇具地方特色!
3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2-01-30 08:31:10
  过年的味道,“炸丸子”好香哦!我也流口水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顿炸丸子是奢多,过年吃饺子丸子是父母亲竭尽的全力。老师文笔细腻,描写生动,语言特色,问候作者新年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2:58:45
  昌滦乐这片孕育着“老呔儿”文化的热土,不只是出过东北首富,京东第一家这样的大户,近代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现代外交部铁嘴发言人~赵立坚,都生在这片热土,估计童年过年也都盼望着吃“炸丸子”。中国三大剧种之一的评剧也起源这里,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另外滦州皮影,滦州剪纸,滦州大秧歌也颇具地方特色!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2:59:29
  昌滦乐这片孕育着“老呔儿”文化的热土,不只是出过东北首富,京东第一家这样的大户,近代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现代外交部铁嘴发言人~赵立坚,都生在这片热土,估计童年过年也都盼望着吃“炸丸子”。中国三大剧种之一的评剧也起源这里,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另外滦州皮影,滦州剪纸,滦州大秧歌也颇具地方特色!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1-30 12:03:43
  我在想,从前那个日子里,油炸的食品,吃着那才叫自豪,可以擎在手中,满大街招摇。尽管油炸并不健康,而那时人们都喜欢,也健康,如今了,多少人告别的油炸食物啊。不管怎么样,再怎么忌讳,我也还是咬一口,体会年味的美。文章细节生动,场景欢快,写出了那时旧年的特色。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加油。谨祝春节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3:00:09
  昌滦乐这片孕育着“老呔儿”文化的热土,不只是出过东北首富,京东第一家这样的大户,近代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现代外交部铁嘴发言人~赵立坚,都生在这片热土,估计童年过年也都盼望着吃“炸丸子”。中国三大剧种之一的评剧也起源这里,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另外滦州皮影,滦州剪纸,滦州大秧歌也颇具地方特色!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5:05:17
  老师,我这里解封了,已经回到家,刚刚吃了炸丸子,哈哈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5:11:00
  老师说的太对了,我记得小时候,油条别叫做“香油果子”,小学时,某个同学吃了,跟我们得瑟好几天,欢迎老师来我的家乡品尝炸丸子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5:11:19
  老师说的太对了,我记得小时候,油条别叫做“香油果子”,小学时,某个同学吃了,跟我们得瑟好几天,欢迎老师来我的家乡品尝炸丸子
5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1-30 14:01:26
  炸丸子,这篇散文写的真好 ,浓浓的乡愁啊 ,温馨的味道 ,童年的欢乐 ,岁月沉淀的情怀,在”年″,这个季节里得到释放。于是, 炸丸子就成了故乡的符号,幸福的代名词,油锅里煮的是暖暖的幸福 ,全家人团聚的欢乐。我们常常在找故乡 ,一个炸丸子 ,似乎让人心安了。问候老师 新年快乐 !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5:07:00
  感谢老师留墨,确实是这么回事,我现在回到家里了,刚刚品尝完炸丸子,心也静下来了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1-30 15:08:19
  感谢老师留墨,解封了,我已回到故乡,刚刚品尝完炸丸子,心也安了,祝您春节快乐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1-30 18:02:50
  家乡的味道就是炸丸子的香脆可口!作者离家的日子,心心念念的总是炸丸子,那美食,代表着浓浓的年味。离开了乡土,乡愁有了寄托,剪不断,情相连。作者将炸丸子的制作过程写得详实具体,真让人垂涎三尺啊!文中充溢着亲情、乡情,读着亲切,似醇厚的美酒芬芳绵长!大赞文思,问候作者创作愉快,新年吉祥!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2-06 10:02:11
  老师谬赞了,可能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个伴随一生的味道,更可能要用一生去寻找这个味道
7 楼        文友:白玄        2022-01-30 19:34:16
  文章以“炸丸子”为线索组织材料,感情饱满,描写细致,选材典型,难以忘怀的美食“炸丸子”和家乡情结。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2-06 10:07:39
  感谢老师留墨,这也是有感而发,已达成夙愿,尝的美味,现已回到工作岗位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2-04 13:23:14
  炸丸子的文章写得很有来由,扯起了一道年久的乡愁。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2-06 10:10:10
  感谢老师留墨,已达成夙愿,尝的美味,打包带回驻地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