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从“金壶丹书”说开去(随笔)
偶读《晏子春秋》,觉得其中“金壶丹书”的故事意味深长。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在纪国(一个已被灭亡的国家)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齐景公不明其意,晏子解释说:“不吃翻身鱼,是戒人勿贪功求大,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骑体能低下的马,是指不要让不肖之人在君王身边弄权。”齐景公说:“既然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其亡国是有原因的。我听说国君的法律命令应该悬挂在里巷街衢。而纪国尽管有这样好的书,却是藏在金壶里,这样还能不亡国吗?”
以史为鉴,知兴衰之理。“丹书”上刻的是纪国的立国之本,本应传之天下,用之四方,以安邦定国。但纪国却不识其价值,不付诸实施,而是内藏金壶,结果最终为他国所灭。“丹书”不“丹”,空有锦囊妙计,那刻在精美金壶里的丹书实际上成了毫无意义的摆设。
这让我想起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一书,体现出唐太宗治世之要,包罗了国家兴替得失之道,可谓真正的丹书。唐朝的统治者曾将此书列为皇家子孙的必读书,并将其“书之屏帷,铭之几案”,反复研读,明晓治理,推行于政,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后的“开元盛世”。这与前面所说的纪国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个中道理,不辨自知。
联系当今反腐败实际,更觉有必要敲响警钟:莫让丹书藏金壶。反腐关乎国计民生,关乎长治久安,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党中央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为遏制腐败歪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法规,如《党内监督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等。这些是党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操作性强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它们就是金壶丹书;对于人民来说,它们就是真正福音。
勿庸讳言,“金壶藏丹书”的阴影也常常伴随着我们。“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写在纸上,锁在柜里”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一些好制度、好办法严不起来、落不下去,反腐败的效果打了折扣。有法不实行,便象无法一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腐、依制惩腐理应是反腐保廉的要义。我们不仅要多出反映客观规律的“丹书”,更要化“丹书”为行动,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新出台的一系列反腐败法规,使之真正成为强国之道、利民之举。对于只做表面文章,只讲唱功,不真抓实干的,应该严肃批评,公开曝光。对与中央精神阳奉阴违,视党纪国法为儿戏,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继续腐化堕落的,必须从严追究查处,决不能任其为所欲为、祸国殃民。
写于二00五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