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淮河流域印象(散文)
在中国的版图上,淮河虽不及长江和黄河那样的壮观,但它也是重要的地理和气候分界线。流经安徽的部分兴起了两座城——蓼城和珠城。蓼城就是我们霍邱县城的别称,古时候属于古蓼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珠城就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蚌埠。
在我的印象里,淮河流域在过去的岁月里一直水患不断,国家也一直在花大力气治理它。淮河两岸的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很多,这里就包括我们的祖辈,也许还有我们自己。
还记得那年到城西湖修水坝的情景。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初冬,队里接到上级通知要到城西湖修防洪堤。接到通知,生产队立即就开会研究出工方案。出工方案很快就出来了,每家每户至少要派一个壮劳力,自带工具和粮草、被褥出工。我们家父亲好像当时身体不好,大概也是为了锻炼我,就让我去。当时,我刚走出校门,不谙世事,虽有些不情愿,但是也没办法。
队里包的一辆小四轮,突突地冒着黑烟直到下午才把我们这些民工送到目的地——霍邱城西湖的湖地里。那是我第一次去北方,了解了一些北方风貌。
我们江淮分水岭地区,冬季一般降水稀少,偶尔会下雪,冬季农闲,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候。一出霍邱县城往西就是一望无际的湖地,有的地方一片一片种的都是小麦,有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地上干得都是很大的裂子。在霍邱南部丘陵地区生活惯了的人,感觉北方的土地是那样的平坦和辽阔。
我们就在水坝的附近安营扎寨,用锹挖肩挑的方式筑起了一座几层楼高的防洪大坝。当时,参与修水坝的民工是人山人海,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我们就在湖地里风餐露宿,干了一个星期,工程完成才回家。苦了一个星期,终于可以收工回家了,当时我们坐在回家的拖拉机上,一个个就像得胜将军似的。当年兴修水利都是义务工,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为了制服桀骜不驯的淮河,我也曾出过一份力,现在感到很自豪。
后来又曾去过霍邱以北的地方,见识了北方的庄台。为了防止淮河水灾,这些村庄都建在很高的庄台上或者防洪大堤上,整齐划一,很是壮观。也曾路过临淮岗防洪大坝,那时正是冬季,河里水浅,但是逶迤的大坝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的壮观。可以想象在洪水来临时,大坝牢牢扼制住洪水的壮观景象
还记得当年过淮河轮渡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淮河的真面容。在这之前,淮河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心想,淮河也就是一条比长江小一些的河而已。但当我站在淮河岸边时,都不相信眼前的小河就是淮河,忍不住问身边同行的人:“这就是淮河呀?”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见到真实的淮河,才知它比长江小可不是一丁半点儿。如果把长江比作大哥,淮河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弟弟。处在冬季非汛期的淮河,静如处子,水面平静,河水清澈。河面上的轮渡也很小,一次摆渡只能载一辆汽车和少许行人。就像人的脾气一样,只是我没有看到淮河在夏季汛期发怒的样子。霍邱城关北头的临淮岗乡横跨淮河两岸,地势平坦肥沃,让人错觉,感觉就像江南的鱼米之乡。
现在每逢过年时,到镇上的菜市场去买鱼,有时能买到霍邱城西湖的鱼,个大肥美。处在淮河之滨的霍邱水资源丰富,在城西有西湖,在城东有东湖。东湖和西湖就像蓼城一双明亮的眼睛。也曾在新闻报道里看到关于霍邱临淮岗柳编产业的报道,临淮岗的柳编产品已打入了国际市场,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作柳编的杞柳不怕水涝,杞柳种植和编织让淮河岸边的农民富起来。淮河两岸的人民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不仅要制服桀骜不驯的淮河,还要淮河为我所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处在淮河之滨的霍邱,小城不大,历史却很悠久,在古代属古蓼国。所以,霍邱又别称蓼城。由于历史原因,霍邱直到本世纪初都还很落后。民间曾有顺口溜说:“霍邱县,破猪圈。”后来发现了大型铁矿,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终于有了现代城市的样貌。
早些年到霍邱,喜欢到那些弯弯曲曲的老街逛一逛。老街看起来很旧,却古色古香,充满了烟火气息,让人感到亲近。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徜徉,能真切感受到淳朴的霍邱风情。如果能再品尝一下霍邱的小笼包子,那你这次就算不虚此行了。蓼城处在县域最北端,风俗习惯接近北方,面食做得比较好。霍邱的小笼包子,味道鲜美,麦香浓郁,吃一口,鲜美的汤汁溢满口腔,让人终生难忘。已好多年没去霍邱了,不知那些老街还在不?真想再去品尝一下霍邱的小笼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