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最是慢熬滋味长(散文)
我们这里一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记得小时候母亲熬过的八宝粥,豇豆、红豆、花生、核桃仁、麦仁、薏米、红枣或其他的几样东西混合,一起放在铁锅里,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熬。不久,厨房里便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香味。一直熬上两三个小时,直到铁锅里的各种食材完全交融,分不清哪是豆,哪是米的时候,才熄火起锅。掀开锅盖,一道浓郁的粥香弥散开来。再看锅内一汪粥黏稠而细腻,表面上还漂浮着一层薄薄的粥油,如膏如脂。寒冬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简直能和一碗人参汤相媲美。
又是一年“腊八节”,我也提前备足了那样的食材,也是那样精挑细拣,却再也煮不出小时候那种绵糯鲜香的味道来。
忽然想起老家烹饪的词汇里,习惯用一个“熬”字。熬汤,熬粥,熬菜,生病了要熬药,长夜漫漫要一点点才能熬到天亮,青黄不接的季节要一天天熬到收获的时节,熬过了冰天雪地就会迎来春光明媚。甚至,穷苦、艰难的日子也要默默地捱,慢慢地熬。熬过去了,苦尽甘来,一切都会慢慢的好起来。由最初的烹调方式延伸到过日子讨生活,一个“熬”字衍生了更多意味深长的生活词汇。当然,这个字的声调也与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一样,不同的行为方式却饱含同样深刻的道理,熬出来的是生活美味,熬出来的也是人生真谛。
以前,我并没有仔细揣摩过这个词的内涵,只感觉习惯用这个字眼是一种方言,或者说是一个流俗。而在一次次品尝过生活的苦辣酸甜之后,才慢慢地琢磨出其中的韵味。人生就如腊八粥,只有慢火细熬,才能做出最极致的滋味来。一个“熬”字,一字千金,大有内涵。熬,让我在饥饿中尝到了美味。熬,让我在不安中学会了忍耐。熬,让我在痛苦中看到了希望。熬,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熬,让我在寒冷中看到了温暖。熬,让我在漫长的等待、炼狱般的磨难中逐渐变得更顽强、更坚强。熬,是黑暗中的亮光。熬,是逆境中的希望。熬,让我相信了苦尽甘来的道理。那种被生活煎熬的滋味,有等待,有忍耐,有折磨,有绝望,有不甘,有希望……真的是痛并快乐着,苦并甜蜜着,哀并希望着……而这种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漫长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熬”字便可囊括。仔细想来,这样一个简朴的字眼,真的是博大精深,灿若珠玑。
人生如粥,细煮慢熬,便可温润平淡。人生若菜,炖慢熬,便可调燮阴阳。人生似药,长煎慢熬,便可袪病延年。人生若汤,久煲慢熬温,便可幽深醇厚。由此看来,生活的千般滋味无不得自于这一个“熬”字。而人生况味也需要在悠悠岁月中长浸漫熬,才能去伪存真,除糟取精。熬过撕心裂肺,就能磨砺出坚忍不拔;熬过山重水复,就能欣赏到柳暗花明。
熬鹰,是老北京话中的一个词,也叫熬大鹰,就是在训练猎鹰的时候,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任它再野性再凶顽,也会慢慢地被驯服。后来,这种有效的方式被绑票的土匪采用,也常常被人刑讯逼供时使用,肉票或者疑犯一连几天不能睡觉,身心交瘁。若是熬不过去,心理崩溃,自然要交纳高额赎金,或者屈打成招。若能熬得过去,自会会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熬过孤独,就是美好。熬过萧索,就是明媚。熬过低谷,就是上升。熬过今天,会让你带着自信与更好的条件继续前行。熬过年轻,会成为老年时引以为自豪的回忆。而这些经历终将成为人生的资历。越是难熬的境遇,越要坚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越是难熬的日子,越要坚信:阴郁的日子终将过去,快乐的日子总会来到。
大道至简。简简单单的一个熬字,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圭臬。熬,不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工作太辛苦,就要用勤奋与拼搏熬出甘甜与欢乐;生活太平淡,就要用积累与沉淀慢慢熬出馨香与诗意。当你艰难地熬过去了,就会发现生活的考验,往往是命运的另一种成全。
蛰居偏僻的乡村学校三十多年,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过来的?”我说,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熬过来的。苦涩的日子,一天天熬出点儿甜蜜,自我安慰。平淡的生活,一点点熬出点儿馨香,自我陶醉。庸常的工作,一年年熬出点儿光泽,自我欣赏。熬不过去,逃避或者沉沦,那是生活的不幸。熬过来了,你恍然明白,这不只是生活的一种考验,也是命运的另一种成全。
年近半百,越来越多地领悟到了这个字的真谛。生活犹如这碗腊八粥,只有慢火细熬,才能做出最极致的滋味。欲速则不达。很多事情的成功,关键在于一个“熬”字。而漫漫人生,也确实需要不断的“熬”,才能“熬”出一个不错的结果来。既然很多事情不由自己的主观所能决定,那就陪着岁月慢慢地熬吧。
熬过了风霜雨雪,自然会“万紫千红总是春”。熬过了酸甜苦辣,自然会“风花雪月等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