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节日与祭日(随笔)
先说几句题外话。国足从来没有在哪个大年初一这么火过,大比分输给“弱旅”越南,几乎嗨翻了整个国人的春节。十几亿人口的国度似乎很难接受这一结果,觉得这是对我们张口闭口的“大”的一种嘲讽,极有可能来自又一个外部阴谋。但转念想来,大量的外企都从此处搬到了越南,那里的经济正在腾飞,人家的足球为什么就不能长出翅膀呢。
有个提议倒是比较中肯,就说以后的国足与外族比赛不要再放在春节,改在清明节更合适一些,气氛更搭,心境一致。
把节日与祭日放在一起说道,似乎有些瘆人。但节日与祭日,确实原本不是一对冤家,很难一掰两瓣。
“五一”这天放假旅游的人们,有谁想到过工人大罢工被镇压的惨景;趁着“五四”集体结婚的青年人,谁会于卿卿我我中遥想当年那些志士为理想献身的壮烈;也许端午节会让人想到屈原投江,但又未必能从香甜的粽子里,品尝出香甜以外的味道。
即使是清明节,一个祭悼亡灵的日子,大家聚餐会友,饮酒作乐,照样玩得很嗨。
悲剧换来喜剧,是先人对后人的赐福。纪念变成了喜庆,是后人对先人的不敬。
人过节,谁遭殃?千家万户喜洋洋,磨刀霍霍向猪羊。
黄鼠狼有什么资格吃鸡,猫有什么权利捉鼠?谁厉害谁就是食客,谁不厉害谁就是菜名。我们举着烤羊腿大快朵颐时,从来没想过一只羊曾经靠这矫健的腿爬山旅行;啃着鹅脖哼着小曲时,更不在意一只鹅曾经靠这美丽的颈项向天唱歌。
上苍一直想教会人类怜悯,而多数人的怜悯总被埋压在强烈的欲望之下。赏花能不能摘花,爱动物该不该吃动物,我们可以一辈子为此矛盾而纠结,但没有一个春天不想在美朵面前伸手,没有一次宴席不想在鸡鸭鱼肉面前张口。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样的道理你懂我也懂,但道理打不过欲望,眼睛里依然伸出绳索,牙齿依然磨成了利刃。
唯一的理由就是,我们是人,万物之灵;它们是物,人的从属。
每当节日来临,孩子望着大人,大人望向院子里的家禽,围栏里的牲畜。如果动物们足够聪明,它们一定会被这种嗜血的目光吓得瑟瑟发抖。它们不会明白,为什么那只曾经温柔的手会突然掂起屠刀,为什么人的每一个节日都意味着动物们的祭日。
似乎唯有杀猪宰羊才符合节日的气氛。忙乱,嘈杂,吃肉,被看作红火。人们的阵阵欢笑,伴随着屠案上一声声绝望的哀嚎。那些鲜活的生命被开膛破肚,被拔毛剥皮,被肢解分身,被油锅煎炒。当浩浩荡荡的鱼腥味血腥味退去,家家户户的肉香酒香便在人世间快乐地弥散开来。
更毋庸说旧时出于惯例,每逢大节来临,刑场上会响起枪声,某些人的性命用来为节庆献祭,增添必要的氛围。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丛林法则,某一种的成长,意味着另一种的牺牲。
祈祷吧,你我只有祈祷,这辈子不做人奴,下辈子不转动物。

